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读卞之琳之《断章》

 | 大畜  2016年08月29日16:03

  卞之琳的《断章》,大家耳熟能详。评论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首哲理诗,寄寓着深刻哲理。

  什么哲理呢?有人认为,诗歌体现了诗人“相对”的哲理观念。卞之琳也自称,这首诗着重于“相对”上,而不是评论家刘西渭所理解的着重于“装饰”,“寓有无限的悲哀”。

  如果只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哲理,那么这首诗还算不上深刻。古人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含有一定的相对观。只从“互为主客”的“相对”的角度看《断章》,此诗可以说是老调重弹,显得没新意。

  大畜认为,若要承认《断章》是一首寓有深刻哲理的诗,就要透过“相对”的表层,进行更深入的诠释。

  先欣赏卞之琳的另一首诗《投》。“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我见你/一边走一边唱,/都厌了,随地/捡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这里有“我见你”的注视场景,看“你”边走边唱,随地捡石头一投。第二节是“我”注意后的思考,“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地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这首诗也有“相对”的思想,小孩投小石头,有人把小孩投向尘世,小孩的“投”与“被投”存在主被动的相对关系。然而,石头被投向山谷,小孩被投向尘世,有着非主观意图的被动性,诗人以此表达的是人类生存和存在的荒诞和迷茫感受。

  用同样的方式来解读《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主动地看,而“看风景的人”,又使“你”成为被看的对象。这一句以“看”的动作联系起来,使“你”既是主动又是被动的,体现某种相对的观念。然而,从“风景”而言,风景是物化的,存在距离感的,“你”看风景时具有居高临下的欣赏姿态,而“看风景的人”也将“你”视为一种风景,这隐含着不是把“你”看作人类。诗人通过看与被看的相对性,却一致性地表达了“自我”与“他者”的冷漠与疏离。

  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如评论家刘西渭所认为,“装饰”一词应是诗眼,明月是装饰物,“你”也是别人的装饰品,像风景一般被物化,不能起到真正的沟通作用,不在心灵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人类生存境地的感悟。

  大畜认为,诗可以言志,诗可以言理,但诗歌不应成为哲理观念的简单化解说,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诗歌再怎么形象化这些世界观,也不能说是一首好诗。好的哲理诗应该对人类的生命和生存有所感悟,再以形象化而非概念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断章》。

  

  附: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