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洪亮诗歌赏析

 | 郭进拴  2016年09月22日11:23

  赵洪亮是一位高产并高水平的诗人,魏改先 在《诗意,在驿路风景中草长莺飞》一文中这样评论道:

  作为诗人,赵老师的勤奋已不必细究,那些佳作,那些赞誉就是很好的见证。但我想赵老师应该不是那种疲于奔忙的辛苦诗人,他说过不要为写诗而写诗,不要为发表而写诗,只为内心醒着的自己吟诗谱曲即可。是啊,若一炉热爱总能在心头雀跃成一团焰火,还需惧怕诗意会有枯萎的那一天么。

  虽然我没有足够的格局让他们的声音荡气回肠,也没有足够的嘹亮让这些唯美在他人的内心千转百回,但如赵老师而言,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字能带走生活中的不堪与沉重,让一个尚还清澈的灵魂在一抹蓝中昂首,以优美的弧线飞越出属于自己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不就足够么。是的,还有什么比内心的幸福更值得在乎的呢。

  我也相信,赵老师会在他的诗歌中走出更好更辽远的风景,相信三月的一尾软风会牵着他的诗歌,一起走成他与读者时光深处的阳春白雪。

  李河新称他的诗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没有张扬与狂热的呐喊,只有内敛、自省的坚定内心,不故作惊人之笔,始终保持朴实平易的风格,让我的思绪飘到了很远。

  这些有层次的诗句,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而且好像是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

  翻开这本《驿路风景》,读着这样热血激扬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心动呢?

  从诗歌里我们可以很深的感受到诗人所具有豁达、超脱、向上的情怀。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超凡的想象力明亮了读者的目光,赋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给人至美的享受。读完之后,眼前仿佛就是一幅幅绝妙的画面,生机蓬勃,盎然多姿。

   诗人在追求语言的斟酌、诗意的展现方面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这与他本人的思想、才华与涵养分不开。而他笔下的诗歌无疑就是一面镜子,把诗人的学识、修养、境界、审美能力、艺术灵性展示的一览无余。面对时下网络诗歌盛行、诗写追求多元化、阅读定位转移的今天,诗人更把自己的言语提炼到最臻美,力求达到阅读与倾诉的最佳契合。

   畅游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喜欢阅读后的回味。可以一个人仰望星空,悉听周边的各种声音,似来自天籁的妙音。此时,着一感觉总是触及我最细微的情感,如悲伤、喜悦、感动或者怀念……

   品茶、读诗,别有一番滋味。在这里我努力寻找一份心情、一份感觉,寻找在某个时间点、某种心情的契合感受,在书香里寻找心灵的安然,在诗韵里寻找情感的宣泄,在体会间寻找爱的共鸣。

   每次翻开这本诗集,就如闻到了阵阵清香。这种香气没有香水的魅惑之气让人窒息,也不像糖果的香甜之气使人腻味,这是一种犹如漫步在大片大片的青青茶园中所闻到的清新淡雅之气,汇夹着山林无染的空气,让我情不自禁地打开肺泡,贪婪地猛吸几口,将这纯净素香之气狠狠吸进体内,用心灵的温度将这气息煮沸。

   安武林也在《在诗歌的原野吟唱 》中这样写道:

   赵洪亮先生的诗歌,基本都很注重意象的营造,有的单纯,有的繁复,有的轻盈,有的凝重。可以说这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很显然,他是一个沉浸在自己诗歌世界里的人,生活给他提供了丰富的诗歌素材。似乎一棵草一朵花都能给他带来诗歌的灵感,这说明他有一对柔软的诗歌的触角。赵洪亮的精神世界里,对现实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尤其是很现代化的生活。他把现代人那种苍白和虚弱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他的浪漫和快乐,基本都停留在自然的和爱情的遐想之中。但爱情总不是和风细雨,也有慌乱和焦灼。但这种爱情的刻画与对现代人的批判并不一样,如果细致地加以区分,那么可以这样说,具有批判精神的,都带有痛苦的成分;而爱情,即便有痛楚,但那是有狂喜的成分的。这就是二者细致的区别。

   诗人都是敏感与狂喜的。赵洪亮先生同样如此。这种心灵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纠结,可以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是他诗歌最好的营养。在阅读他诗歌的时候,我似乎触摸到了他那颗敏感而又细致的心。这是一颗永远都保持着飞翔姿态的心。向着诗歌的故乡飞翔。

   对乡村的深刻记忆以及对故土的依恋情怀,向来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诗人是任何生物种类中最敏感的动物,最容易因工业文明对农耕时代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产生深刻的焦虑,这也注定了在以GDP为王的时代带给诗人更多的内心的冲突。故土是可以让精神远游,又可以让灵魂回家的地方,在《故乡,让我浮想联翩》和《故乡,那些坍塌的记忆》等诗中,赵洪亮深怕他们找不回家园,忘了初心,却让《故乡,供奉一个词的圣神》。故土是一个符号,也成就了他的《村庄,静美》,个人独特的审美上的空间感。赵洪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用大量书写农事等乡土题材的诗歌,在这些诗里散发出这样的焦虑,是变革中的乡村普遍的一种生存状态,这也注定赵洪亮必将要与孤独相伴,与诗歌相伴。策兰说:“诗歌是孤独的。它孤独地走在路上,谁写诗歌就与它一样。”诗人生命的体征指向孤独。孤独,与生俱来,无人无法可以解决,也无需解决。诗歌不过是个人体验孤独的一个过程,尤其面对现实的不可抗拒和理想的难以抵达,赵洪亮无论写或者不写,都是孤独的;然而,诗歌给了他一个发散的出口,因为诗歌,他在孤独中更显得沉静而优雅。

   诗的佳品之所以不会随时空变迁而枯萎,是因为它从纵深的现实生活中开掘出来,实现了思想、生活和艺术的融汇谐契。在表现方式上,通过表现事物同一性的语码,追求表达另一种指向。不诉诸直白,曲折的表达,藏意适当;用一种事物(现象)去表现另一种事物(现象),讲求含蓄,意象遥指现实,拓展诗的意蕴,加强诗的暗示作用。诗歌的世界在于隐喻之中,赵洪亮深谙这样的写作之道——意在象中,象明意隐。他摈弃诗坛漫漶的口语化写作,他认为对于艺术来说,抽象的东西不具有打动别人的客观有效性,诗人要做的事不是把它说清楚,而是必须为其找到一种有效的表现方式。如果不把抽象的情感,变为具有形象性的画面,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有位老诗人对我说,现在看多了诗,反倒不知道怎么写诗了。我回答他,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把诗写得不怎么像诗,也可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过于纷繁叠加意象和过度抒情都会对诗歌造成伤害,但诗歌不能没有意像和抒情,现代诗歌对意象的营造要更加准确和鲜活,对抒情的要求要有所节制,在干爽中又能保持适当的温度。网络和自媒体时代,诗歌仿佛没有了门槛,敲回车键的诗人层出不穷,确实让你“乱花渐欲迷人眼”,传媒造就了一批批流星一样猎取名利又迅速黯淡的渴饮者。但在我看来,能入我眼称得上好诗,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标准:个体生发出的独特的审美感觉,既新鲜又可感;个体生发出的表达方式,语言独特而又通透。洛威尔说诗人的任务:一是创造你个人的风格。二是摧毁你个人的风格 。马拉美曾对德加说,写诗靠的是词,而不是思想。语言艺术说的就是语言,而在所有的语言艺术中,诗歌为最,是“诗歌到语言为止”,语言悬浮于意义之上,好的诗人一定是位语言大师!就如一位美国诗人所述那样,“一首好诗会让我的脚后跟都有感觉”,它会在阅读的瞬间唤起你审美的体验,像闪电穿越你的灵魂般的通透和愉悦感。一首好诗带给我们新的需求,甚至是幻觉,眼前腾起一团新鲜的火焰。每当读到一首好诗,我完全被征服于这个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感受到突然有了自我拓展的需求,于是把自己交付给了它,并且让它引领上升。

   赵洪亮对语言心存敬畏,他用自己的身体触摸属于他那巴掌大的小小的世界,并像特朗斯特罗姆那样“把世界当做手套来体验”,从而触到了一个个深处的世界。而这些世界又总是被他用精炼的、个人的、独特的、没有被媒体污浊过的语言提炼了出来。

   赵洪亮的目光,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南方到北方,从春天到秋天,从爱情到友情,甚至从星星到月亮。赵洪亮在生活的一切方面捕捉诗意、打捞哲思、扩展想像;虽说,有些诗还嫌嫩一些,但却展现了诗人驾驭诗歌语言的能力。这些诗,多是诗人自己对生活感受的个人情感抒发,更多的是让读者在审美中体味生活中的诗意。对于熟悉诗歌阅读的年轻读者,这些诗应该会更受欢迎。

   赵洪亮在《时光里,我与银杏树在钱冲谈美》一诗中这样写到:秋天擦过的天空、蔚蓝干净村落间,水的耳语潺潺流过,追赶着金黄的身影沿谷底蜿蜒。这让我想起春天,是否早就安排一场十月的艳遇让一身绿萝漫步的那位女子,走向成熟。赵洪亮在《金泉禅寺,一枚听禅的银杏》中写道:我陪一枚听禅的银杏踏入佛门,那一刻经卷屏蔽了所有的花草只剩下,回味和空灵。赵洪亮在《故乡:供奉一个词的神圣》中写道:梦里的荷花是否找到回家的根源守着自己的图腾我的内心装满火把,虔诚,跪拜乡音。一个词的神圣被供奉,至今一尘不染。。。。。”这些有层次的诗句,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

  “风/摇起雨丝/每一条都粘贴在叶片上/成为季节反水的记号/路很湿/我的目光/滑倒在一棵小草上/那是怎样的一处曾经啊/软软的躺在我记忆的翠绿上/” 这是《深秋,深深的思念》里的表达,赵洪亮用滑到的一棵小草即刻让读者的思绪蔓延出了辽远的心事,柔软而翠绿。当读到《桃花,或幸福的柴门》时,内心仿佛在瞬间就绽开一树春天的嫩芽,在一颗又一颗饱含着热爱的词语里让人忍不住有落泪的冲动。因为一切与内心有关的美好咀嚼着草木的清香不时跌入读者的眼眸,在这不期而遇的惊喜中,读者会不自觉的把心底的沉睡轻轻唤醒。赵洪亮在《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女孩》中写到:我不知道,后座上的身影是否揽着属于自己诗歌最得意的部分温柔,温柔在一朵花的柔情,和坡上的稻花、玉米分享来自丝滑的浅夜,一碰就醒的爱情。赵洪亮在《亲,你的生日让我想起》诗中这样写道:亲,想起你就会想起阳光鸟鸣就会想起天鹅湖拥抱你的那个春天亲,你看秋天的竹篓装着桂花的香甜曾经忧伤的栅栏伸出一枝玫瑰,正冲着你微笑。文字是那么真诚,没有任何的矫情和虚饰。爱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在这里,我们或许很难用完整的语言加以根本的解说,他在诗歌中,却用真诚的体验进行了深刻的诠释。“亲亲的塔里木河啊当诗歌沿着两岸把河水溅红把敖包骏马牛羊歌声一幅幅赶进画卷这泥土氤氲的气息,草香,虫鸣,还有女人裙子上飞扬的笑声一下子把我交给了你交给了飞翔的小鸟,交给了诗意盎然的天空.这是他在《亲亲的塔里木 ,亲亲的母亲河》中的一段诗文,情景交融,诗意浓郁。

   赵洪亮以普通读者关注的人生问题为主题,以明朗、流畅、有趣、通俗的语言为手段,构成诗篇。赵洪亮选取的都是普通人在生活中常被困扰的人生命题,具有深刻和普遍的社会学与心理学意义和价值。赵洪亮的优点,在于以形象的展示代替概念,以亲切的沟通代替说教。读赵洪亮的这些诗让人在审美中明理,在抒情里振奋。西方社会里常有以诗歌疗病的,或者把诗歌也称之为“心灵鸡汤”。读赵洪亮的这些朗朗上口的好诗,听赵洪亮讲自己创作的诗歌与读者的故事,使人信服诗歌未必不可当“鸡汤”,用以养心萌志。

  所谓诗歌个人化写作,正确的理解,是诗歌必须经历诗人个人的真实体验,应该始于真诚,播于真诚。好的诗,对诗人是真实的,也对千百万人是真实的。罗丹曾经说过,好的美术,比摄影更真实。我想,摄影也许太过拘泥瞬间的真实。一幅油画,一尊雕塑则是从个体里概括了整体,恰恰避免了失实的瞬间,使真实的瞬间变成艺术的永恒。

  赵洪亮的诗,正是从自己真实的心灵出发,观照了更为广泛的读者和大众,因而才被广泛地传读和欢迎。

  还有一点,赵洪亮是聪明的,他把自己这些诗篇的调子并不定在励志的崇高上,而是放低了视角,和普通人进行平等的交谈,更多地观照那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救助的弱小群落或年长者。平安、健康、快乐,是这些人养心健体的最大需要。赵洪亮的诗,恰似雪里送炭,病中施药。

  其实,诗歌博大精深,世界和而不同。不同诗人可以有不同的创作选择,不同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阅读选择;即使同一个诗人,也可以针对不同的题材和读者做不同的写作选择。读赵洪亮的诗,可以审美生活景致,可以养心健体。 读赵洪亮的诗 , 不仅是人感受到语词飞翔的快慰,还能体会到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深刻的生活体味,而且不少诗句中还蕴涵着升华的哲理,引人深思。作品中丝毫没有官话、大话和空话,看赵洪亮的诗,不愧是一种真善美的艺术享受。

  洗净铅华,返璞归真;越是生活,越是艺术。赵洪亮的诗风,“尽量口语化,讲求韵律节奏,力求通俗易懂。”在我读过的诗作中,确实有让人看不懂而显其“高明”的诗,这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诗作”,只能让人扔在一边。而赵洪亮的诗,就是人生追求的最佳境界,谁不愿意生活的快乐、开心呢?赵洪亮写得多么平实、透澈啊!赵洪亮的诗营造的意境,将自己的生活激情与平凡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耐人琢磨,回味无穷。

   从赵洪亮的语言方式来看,其背后是诗人审美情趣及对生活阅历有深刻体悟的选择。赵洪亮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抒情与哲思的有机结合。

   正是源于一份真挚的友情与寄托,赵洪亮才写出了这么脍炙人口的好诗!

   诗境即人境,人生境界狭隘的小人,永远无法升华如此深邃的思想和宽广的胸襟。赵洪亮的诗句骨正音清,虽不是警句格言,却发人深省。

   一个人是有多种身份的。对于赵洪亮而言,他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诗人;他是父母的儿子,同时也是女儿的父亲,妻子的丈夫;赵洪亮是公民、朋友,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诗人……说诗如其人,赵洪亮的诗正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不同的身份背景和语境中生成。体现的是责任、义务、精神、意志,也呈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波澜。而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与哲思,亦揭示了赵洪亮在诗意生存中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读赵洪亮的诗,让我们领略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同侧面的立体存在,既有对生活的智性认知,又是对心灵的抚慰。

  赵洪亮以他的谦谨、好学、敏锐及认真的敬业精神,逐渐走向一个成熟的诗人,但赵洪亮人还是原来的本色,温和、淳朴、谦谨、微笑,赵洪亮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竟然常在报刊上发表诗作。抒春风秋雨之情怀,思青春生命之真谛,唱改革时代之巨变,写平民百姓之忧乐。诗思鲜活,语意灵动,那是一些真正具有诗品诗质诗意的精致之作。看得出每首每句都经过反复地推敲吟诵,不仅意蕴丰满、韵律跌宕、词语清丽、情怀开阔,而且不乏新时期以来现代诗风的种种新元素,足见赵洪亮很注意这些年诗坛的走向、流韵与创新,并敏锐地从中吸纳着营养。赵洪亮的为人和他的诗确实都是透明而且明朗的。

  我们可以想见,在赵洪亮的岗位上,公务该是怎样的繁忙,我知道,赵洪亮是把餐后时间、休息时间和忙完公务夜晚归家之后的时间,大部分都给了诗。他不喜欢无聊的应酬,“无事乱翻书”和“闲来赋新词”是赵洪亮坚守多年的好习惯。我问过赵洪亮,公务那么忙,还挤出时间写诗,不累吗?他笑答:“写点诗,对我来说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此刻再读赵洪亮的诗作,让我感觉到,诗行中有一颗温暖的心灵、一种温暖的思想在流淌。仅仅看到他写的这些诗的题目,心头就会蓦然升腾起一种通透的感觉。

  赵洪亮带给我们的,是温暖、感动和思考。

  赵洪亮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时代、热爱生活。赵洪亮平和、安静、真实地记录下自己多年来在路上的丰富体验,把幸福、快乐、得失、平凡等一系列抽象主题具化为带有哲理意味的诗歌形象,赵洪亮发现了人们尚未发现的人生内涵,说出了人们未及说出的朴素道理,赵洪亮的诗歌朗朗上口、朴素明快,从完善人的自我精神目的出发,有劝慰,有商讨,有思辨,有自答,赵洪亮独白式的诗句和平易亲切的告诫又成为大众面对人生考问的诚恳的代言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宏阔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不断深入的涌流中,这些诗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多重和谐的主题。这是充满诗意的跋涉者之歌,也是诗人创作在当前的最积极最自觉的选择。

  赵洪亮的诗,面对尖锐的社会问题,表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解读。他让喜怒哀乐直抵内心。面对浮华,赵洪亮歌颂简朴,面对金钱,赵洪亮歌颂健康,在物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观和人性的混乱,赵洪亮确立崇高的价值标准,坚守良知的道德基础,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味,其最本质的诗意就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剖析,赵洪亮的诗,在重塑民族心理、培育民族精神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赵洪亮的诗是诗人心曲的流动,赵洪亮让自己倾听,在记忆重现和往事重温中,抚慰自己的心灵,这种表述更含蓄更富有余韵,赵洪亮的诗是人生哲理的感悟。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怎样才是如意,怎样才是和谐,这些哲学命题浅显而又深奥,诗人从岁月沧桑和人间百态中,探寻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用朴素的语言陈述朴素的道理,看似平凡却涉及微观与宏观、表象与本质、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不是振聋发聩,却能洗涤尘埃,让心灵洁净。赵洪亮的诗构成了心音的和鸣。赵洪亮的创作路向再次证明:诗可以内敛而含蓄,也可以平朴而明朗,都可以在不同的美学层面上给人熏染或发人启迪。我们尊重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的多元共存,也希望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精益求精。

  我相信,赵洪亮的诗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读者,会传播得更远更广!赵洪亮也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诗,让这些溢彩流光的鲜艳花朵,在诗的国土上吐艳飘香,开得更娇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