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渔村里的故事(第一章)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恒太  2016年12月09日10:24

  翠绿的芦苇荡附近的堤岸边靠着五六条渔船。渔船的棚子是芦苇席盖的,已经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了,既不能挡风,也不能挡雨了。每条渔船都漏水,是不知多少年没有上岸打晒油了。

  中间渔船上的主人六十多岁,姓汪,名南飞,胡须拉碴的,头发像翻毛鸡,满脸污垢,像装窑的窑工。身上的单衣不如人家抹桌子的抹布那么干净,脚上的指甲已经长弯了,手上皴裂得像小孩子的嘴。身上的皮肤黝黑黝黑的,犹如从煤炭堆里钻出来似的。

  老汪家六口人,两个西头睡的千金,大女儿叫汪娟,二女儿叫汪媛,两个东头睡的儿子,大儿子叫汪发,二儿子叫汪财,两个儿子肚子饿得慌,就大姐,二姐的叫着,希望他们的姐姐能给他们一点吃的,两个做姐姐的非常疼爱两个可爱的弟弟,把省下的脆饼给他俩吃。到了晚上六口人蜷宿在这破落不堪的小木船上,挤得不好翻身。老汪家以张卡取鱼为主,白天挖蚯蚓装卡,到傍晚撒卡,在第二天清晨起来收卡。那时鱼多,张卡能张几十斤鱼,有鲫鱼、白条翘嘴鱼、鳗鱼、黄鳝等现在比较值钱的杂鱼,在当时就是不值钱,一斤鱼只能买个一毛钱或五分钱。鳗鱼和黄鳝、泥鳅根本无人问津。其他邻邦船也是这样。

  冬天将近,老汪就到芦苇地用柴刀割些芦苇,锤扁编成苇席盖船棚子,用稻草搓绳子,用绳子将棚子上的苇席栓紧,免得刮风掀翻苇席。

  冬天,北风呼啸,寒气袭人,河里结了冰,不好张卡了,只能在船上吃以前卖鱼买的粮食。冬天里五六口人吃这本来不多的粮食,真是坐吃山空。男孩们没有单衣遮体,女孩只有单衣遮身,四个孩子没有一双鞋袜,无论是上岸买米,还是平时行船,都是光着脚丫,因为没有钱买布做衣做鞋呀。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之下,成立了渔业社,艰难困苦的渔民可以凭粮本到粮库所买计划供应的米和面了,生活有了保障,虽然供应量还不够吃,但总比以前几天没有一粒米下锅好上几百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