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谈福建漳平新桥农民画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秀梅  2017年08月08日06:48

  摘要 漳平新桥农民画民俗内涵的表现形式有民间传说、民俗活动、民间技艺、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乡村风貌、传统建筑等,其艺术既是生产生活内容的反映,又是民俗民风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审美理想的真实写照, 审美取向趋于追求稚拙之气与古朴淳厚。在这里,传统的民俗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画面,在绘画手法上也是传承了当地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的民间画法:勾线平涂、意化夸张、构图丰满、色彩艳丽、大巧若拙、粗中见秀的风格。本文就其艺术特点、题材、语言、内涵、审美价值以及如何传承与保护进行探究。

  关键词:漳平新桥农民画 民俗内涵的表现形式 艺术传承挖掘探究

  农民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大多是出自农民之手的画,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艺术培训的普通劳动者,基于对生活的感触,有了一些绘画的爱好以及用绘画表达情感的愿望,其后逐步催生发育出了农民画这一画种。农民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文化价值,愈来愈受到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漳平新桥农民画即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之一,在国内外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新桥农民画作者继承发扬当地自宋朝以来浓厚的书画传统,结合现代艺术形式,注重汲取当地民间剪纸、刺绣、木雕、石雕、砖雕、竹编及民俗活动等一系列民间传统艺术精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写实与夸张为一体,立足山区,立足农村,面向生活,面向基层,画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诸如民风民俗、田园山水、民居古建筑、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学习民间,运用民间,走向民间,采用平涂勾线的表现手法,选材独到,构图丰满,勾线细腻,

  着色明快,不受时空约束,不拘泥科班美术理论与技法,融民间味、乡土味、装饰味、现代味为一体,聚写实、变形、意化、夸张、抽象于一身,他们的作品散发着田野特有的浓郁的泥土芳香,流淌着山川别具一格的天籁音律,构思独特、色彩斑斓、画面丰满、直观古拙,构成了漳平农民画独辟蹊径的风格与韵味。国家文化部于1989年6月授予漳平新桥镇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是全国五十一个画乡中唯一的乡镇级别,足显不易与厚重。新桥画乡,位于漳平的西北部,古称和睦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在漳平建县前就文人辈出,如北宋的辞赋名家刘棠与陈陠。正是承继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农民于耕作之余,喜好挥毫泼墨,善画乡村风貌,表达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或许他们作画,从来没有想过给自己带来名或利,纯粹只是一种爱好,一种素习的延续,但无意中却成就了新桥画乡的辉煌。

  笔者以为,漳平新桥农民画首先应界定为漳平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民俗事象,其产生与上古社会延续下来的神灵信仰观念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心态这两种因素有关,其顺循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过程,随意发展态势与多层面的社会管控模式同在,农民画几度变化,而其基本规制则大体传承至今,故其现今生存状态可以视作上述种种情形在当今社会中的遗存与延续,换一个角度说,历史所赋予农民画的种种特质,曾促成它在传统社会中的数度繁荣,同时也导致它在今天多元社会中必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笔者现就漳平新桥农民画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究:一、作品系来自农民农闲时自娱自乐、寄情于画所作;二、以农村生活生产为主要素材内容;三、因反映再现民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四、反映了所处特定地理位置的方方面面,包括有形的民俗事象与无形的民俗观念;五、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漳平新桥农民画是出自农民自娱自乐、寄情于画之作。农民画作者真实贴切地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作者们的灵感往往来源于自身的劳动和生活,这种按照自己直觉喜好,随意想象自由发挥的画作,往往是构图奇特饱满、大胆夸张;色彩主观热烈、浓艳繁丽;造型随性自由、简洁纯朴,奇而不失其真,华而不损其实,不加修饰、朴素大方,别具匠心、自然成趣,具备了较强的观赏性、艺术性,处处透析出来清新明快、乐观向上、情真意切的气息,发散强烈的感染力与冲击力。农民画是朴素的、原生态的、民间味十足的群众艺术,对农民画来说,“画什么”远比“画成怎样”重要。它在民族生活的整体中自成体系,又多方面地对上层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过去有个别人的错误地认为民俗学只是民间老百姓的文化,而现在的普遍观点是:民俗学研究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和各种文化活动当中。当下的文艺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上,还是在电影作品中,民俗文化成为它们表现的重要题材。农民画它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二、漳平新桥农民画的创作题材多以农村生活生产为主要素材内容。作品中多以描绘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生活场景,表达农民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他们的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反映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现代农村新气象,并将此情感融入其中,使辛勤的劳作变得情趣盎然,其显要特点是想象力丰富,绘画手法不拘泥于现实事物,是随心之作而非着重于写形状物,画面质朴纯真,稚拙而有趣,构图大胆夸张,色彩绚丽烂漫,表现手法独到,雅俗交融,具有鲜明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和地域文化痕迹,画面的内容多是描绘现实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乡村田野气息。在农民画家笔下,不管是树木花草还是禽畜鱼虫,无论劳作娱乐中的青年,还是休憩锻炼时的老人,学习嬉戏间的儿童,无不具有旺盛的活力和激情。农民画家笔下静态的事物不多,动态的事物处处可见,这种夸张的动态动作,是生命力的张扬,是精神的渲泄。

  新桥农民画不受客观物象的制约,也不受技法程式的约束,崇尚主观自由,以写意传神为宗旨,充分发挥想象,直抒胸臆,随意造型,常以极度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物象,把生活感受和形式语言紧密地融为一体。作者往往是日常劳作生活中的苦与乐的体验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使人倍感亲切与接地气,画面透出纯真质朴的艺术风格,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龙舟彩船等活动,还有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等,以及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和农家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场景,作品表现内容丰富,如耕地、播种、收割、挖笋、种菇、烤菇、采茶、制茶、栽菜、汲水、酿米酒,依据在头脑中凝结的物象随心所欲创作,有表现收获场景的,如《土楼人家》、《秋丰》、《菇香飘飘》、《挖笋乐》等;有表现日常劳作的,如《菇农正欢》、《水仙茶制作工艺》等;有表现庆丰年场景的,如《农家乐》、《品新茶》、《牧场欢歌》等。他们把自己的劳动、生活、节庆、情感、希冀寓于画作,指向明确,不加掩饰,乡土气息馥郁,在中国数十个农民画乡中独具风韵。

  三、漳平新桥农民画因反映再现民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漳平处于闽南、闽中、闽西结合部,客家文化、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融汇处,民间文化丰富多元,民俗民风精彩多样,当地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节庆信俗、婚丧嫁娶、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为漳平农民画的取材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农民画家用自然、朴素的绘画语言对本土文化进行再现、传承与颂扬,把家乡千百年来的民俗文化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使观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也使漳平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以笔者本人创作的民俗作品《正月迎佛公》为例,该作品反映漳平每年元宵节前后迎佛公的习俗,表现人们从庙里抬出神像四处巡游,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画面主体形象为仙妈娘娘木雕神像,身着红色衣服,面容慈祥,端坐在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轿子里,由4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壮汉抬着;神像边上有扛着旗幡、提着灯笼的人群,孩子放着鞭炮,一帮人敲锣打鼓,乐手卖力地鼓着腮帮吹奏曲子,周边花藤枝蔓缠绕,表达了对节日的庆祝,充满了浓郁的迎新春气息。画面共有十二个人物,寓意大吉大顺、十全十美。笔者以淳朴的手法,基本应用原色,整幅画用红、黄、绿、黑四原色拼贴组合,用色简洁、原始、拙朴,人物衣着绘上各色花卉彩边等传统民间图案,获得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艺术效果。

  笔者创作的另一幅农民画作品《回门》,反映了闽西永定客家婚嫁习俗,一般女儿出嫁3天后要回娘家,俗称回门,画面上新郎挑着公鸡(代表传宗接代)和礼品,新娘挎着一篮子糕点,弟弟来接姐姐回娘家,肩上扛着从姐夫家取回的甘蔗(祈愿新郎新娘婚后生活节节高)。笔者基于对传统民间习俗的耳闻目睹、考究及至参与其中,对过程环节了然于胸,故在创作手法的运用上,打破了传统绘画中透视比例结构关系原理,不拘泥于现实,不受客观物象三度空间或远近虚实关系的制约,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立体为平面,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进行构图。在构图上突出主观感受,画面“满”、“密”、“全”,富有张力。为了着重突出画面主体,把欲表现的主要对象——新娘安排在画面的中心,比例放大,对次要人物新郎、弟弟及背景的处理显得较为简略,比例有意识缩小,以达到突出主体、强化主题、主次分明、繁简有致的艺术效果。

  四、漳平新桥农民画反映了所处特定地理位置的方方面面,包括有形的民俗事象与无形的民俗观念

  (一)对农民画中多重民俗结构的分析

  漳平新桥农民画题材多为农民生活和民俗,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大胆上色、没有透视关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俗,是紧密伴随人类发展,依附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农民画事实上也是民俗文化的产物之一,它既是民俗文化存在的一种物质的呈现方式,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民俗文化内涵,可谓物质与精神兼而有之。农民祖祖辈辈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逐步形成并丰富演绎着与此相关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并将之反映在他们的包括绘画在内的文艺作品之中。

  1.创作农民画是人们基于某种民俗心理,希望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笔者创作的农民画作品《客家田公元帅祈福 》,系表现上杭白砂镇大金村以供奉木偶戏神田公元帅信仰习俗的一幅民俗图,构图完全平面化,作品中所有的元素都没有透视关系,也没有光影的处理,只注重符号装饰,不注重外在视觉形象真实的表现手法,不受“透视”、“比例”的法则所约束,大胆地用植物的花叶、藤蔓、果实等作为装饰符号,按照心中美感、理想的“比例”分主次轻重来重新打破再构造,人比房屋大,打破正常的透视比例,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图中的主体建筑田公堂是闽西唯一供奉木偶戏神的庙,在庙门口表演了最古老传统的祭祀礼俗,两位大妈穿着大红色的古韵精美服装、头戴装饰华美帽子,边舞边唱,旁边还有几个人敲木鱼、锣鼓及击碰玲唱和,较全面细致地画出了这个古老传统、别具风格的信俗与山村嘉年华场景。该作品于今年七月在福州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福建省庆祝建党95周年全省农民画邀请展”获优秀奖(最高奖),作品其后被福建省海峡艺术馆收藏。

  2.农民画往往可以利用自身的民间草根特性,将有形民俗事象与无形的民俗观念巧妙串联,其中表现年节习俗的题材一直是农民画创作的重点,把人们心中希望平安吉祥、祈盼团圆幸福、喜欢热闹开心等一些基本心理通过农民画这样一种艺术手段体现出来。如笔者创作的农民画《土楼除夕乐团圆》,体现了土楼人在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品尝传统的特色菜,享受难得的欢快惬意与天伦之乐,表现了中国人对春节阖家团圆、老少安康的重视与渴盼,也表现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祥和社会的享受与满足。作品采用俯瞰式构图,原本在某个角度无法看到的部位,通过打破空间,把被遮挡的部位全部表现出来,画面空间与想象得以无穷拓展。

  (二)农民画作为民间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双重载体,贴近民众自身生活,具有充当时代传声筒的潜质,与时代潮流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如作品《土楼人家》(刘秀梅作)描绘土楼农民劳作的场景,一对青年男女,正兴高采烈地赤脚在田里劳动,还有家庭主妇在养鸡, 用一条饱满的弧线勾划出了累累的果实、收获的秋季,以及洋溢在人们脸上甜美的笑容,同时辅以绿色生态、六畜兴旺农村新面貌,既丰富了画面,又增添几许动感,更渲染了主题,具象地体现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惠民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还有作品《孝老爱亲》(刘秀梅作)通过一家三代人在老屋里,下辈照顾上辈、父母给子女做表率,体现乡村间相互扶携、孝老爱亲、和睦温馨的良好家风与社会美德,整体色彩对比强烈,以橙红为背景,主体人物衣服以感官度较高的蓝色、粉绿等色彩为主色调,基本上不使用线条进行造型塑造,使主体形象在色彩明暗和冷暖区分不明显的背景下得以最大限度地显现,作品用色大胆、细腻,使画面中的众多元素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该画特点是色彩热烈,造型夸张,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从而表达孝道在他们内心质朴情感的留存,启迪孩子们须从小孝老爱亲。作品《客家土楼立夏时节》(刘秀梅作)入围“24节气”柯城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复评。其描绘土楼人家劳作的场景和在立夏时节土楼的习俗(吃面条和挂平安蛋)。画面体现客家土楼人家,正兴高采烈地赤脚在池塘养鱼,挑着收获的鱼回家,立夏果实累累的水果也丰收了。这幅画反映客家土楼立夏习俗和丰收景象。

  (三)漳平新桥农民画多有反映当地世代传承的民俗民风,表达他们内心质朴的情感。漳平传统风俗是历经数千年形成的在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的多种形式内容,画面常有表现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和当地生活习惯,如:在节庆、婚嫁、寿诞常常出现的挂花灯、挂红布楣、打糍粑、蒸发糕、炸油炸粿、做春卷、酿红米酒、包粽子,以及舞龙舞狮、划旱船、游神等,表现在画幅当中都是那么的丰富饱满、精彩纷呈。观赏这一幅幅的画作,你也会和作者一样身处悠悠尚古民情,面拂乡野清清淳朴民风。

  五、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漳平新桥农民画。笔者认为,漳平新桥农民画艺术在未来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保护好漳平新桥农民画艺术发展的土壤,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等产业化的带动,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研发农民画衍生产品,同时通过将农民画基地作为旅游观光点,促进作品的推广与销售,将漳平新桥农民画艺术元素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走文商结合、以画养画路子,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不断发展培养农民画创作的后继年轻队伍,做到以老带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进一步促进漳平新桥农民画的生存与发展。

  农民画要健康稳步发展,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让农民画发挥其延续民族文化的作用。笔者认为,漳平市有关部门及农民画作者要创造条件,积极呼吁,上联下传,努力将漳平新桥农民画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由此进一步提升漳平新桥农民画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触发各级各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塞漳平新桥农民画自身的磁力与引力,夯实自身发展的土壤,构筑抵御外来冲击的肌体,促进自身的稳健发展与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为此漳平新桥农民画要获得发展,顺利入遗,就要凸显民俗民间元素,将民俗再生态转向新生态,寻找本地民间文化记忆,再现传统特色。凸显民俗民间元素不是一句空话,它应当注重民族化、精致化、个性化等要素,不追求盲目扩张,展现出本县本镇独特的人文个性,才能有效构成漳平新桥农民画的独特风格。农民画家千万不要盲目跟风,要与专业的工笔画、水墨画、油画等类型作品与技法有明显的区别,在形式、内容、技巧上有自己的风格。农民画离开了“土味”,离开本色,想要出彩那是较难的。为了使农民画更好的传承下去,我认为可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 1.把漳平新桥农民画作品编成美术教本引入初中、小学美术课堂,营造农民画氛围,培养新苗。2.每年举办举办1—2期培训班,并分为普通班与提高班,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民画作者,壮大创作队伍。3.走出去,请进来。经常性的请专家、名家来漳平授课,提高绘画技艺;组织重点作者到省内外乃至境外画乡、艺术机构参观、学习、培训;与其他农民画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作品联展、巡展以及笔会,加强交流,扩大视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4. 技法转换。在省文化厅、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关心支持下, 省艺术馆于今年七、八月间在福州市新华创意园举办了“福建省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根据我省农民画创作群体的需求,将农民画作品转以漆画形式来表现,为农民画发展融入新动力,拓展新出口,拓宽农民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空间,提升农民画创作品质和影响力。通过这一创新形式,使漳平农民画作品的原主题在漆画的二次创作中达到最佳效果,让漆艺千变万化的丰富语言形态展现在农民画的作品中。本期实验班具有创新、探索、实验意义,由农民画到漆画的技法转换,将农民画与漆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在充分保留漳平农民画传统艺术风格的同时,使得农民画有了新颖的面孔展示于世人,提高了农民画的艺术价值,也使农民画变得更加容易保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将得到提升。这样的创作形式探索,既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 也拓宽农民画发展的模式与渠道,又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农民画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符号,在与水粉画、漆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交错融合中,不断显示并提增着它自身的价值,在当下与未来,也必将在展示、传承、推进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煜煜生辉的民俗文化中,发挥它特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刘秀梅,女,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龙岩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全国、省、地(市)级刊物发表散文、诗歌、论文等各类文学作品80多篇(首)。自2008年起开始习作农民画,至今已有《客家土楼立夏时节》《正月迎佛公》、《土楼除夕乐团圆》、《孝老爱亲》等10余幅作品在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福建省庆祝建党95周年全省农民画邀请展等多次全国、全省性大赛或展览中入展或获奖,《土楼除夕乐团圆》入选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民画精品展参展作品2017年 1月《幸福一家》获我们的家风.清廉善美德,绘画三等奖 2017年 7月《客家土楼立夏时节》入围“24节气”柯城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复评。另有《回门》、《土楼人家》、《十二生肖》、《客家田公元帅祈福 》等10余幅作品入书、入藏或在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