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们仨》:读懂一颗遍体鳞伤的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鲍平  2017年10月11日09:14

早在几年前,我就读过杨绛先生的晚年力作《我们仨》。说实话,当时我没读懂第二部,甚至觉得杨绛先生第二部那个“长达万里的梦”很荒诞。因此该部阅读的也很潦草,只对先生第三部《我们仨》一生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经历阅读得很仔细。

这次再读,我读懂一个妻子、一个母亲那颗遍体鳞伤的心。我个人觉得,死别是一桩不敢触及的往事。因此,杨绛先生需借由这个“长达万里的梦”,来酣畅淋漓地展示她和丈夫、女儿,最后死别的万般不舍与锥心刺骨的疼痛。

杨绛先生的梦起先是轻灵的。在梦里,她在女儿的引领下,来到“古驿道”,找到钱先生乘坐的“311”客船。钱先生躺在白床单、白被子、白枕头的床上,紧抿着嘴唇,眼睛里噙着泪,脸上有泪痕。杨绛先生轻唤:“钟书,钟书。”钱先生才放心地叫了声:“季康、阿圆。”并声音微弱地诉苦:“我只愁你们找不到我了。”杨绛先生靠在钱先生床边,心上觉得:这样陪着他,心上挺安顿。这和张爱玲许下的“岁月静好”何等相似,普天之下的老夫老妻莫不都是:你在身边,我便心安。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杨绛先生的梦也逐渐沉重。当她在梦里看见病床上的阿圆日渐瘦弱,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时,这位会修门轴、会修电灯、会做蜂窝煤的坚强母亲突然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了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当她在梦里得知阿圆要抽肺水时,这位在文革时期扫完厕所仍能泰然地坐在厕所门口看书的母亲说:“我的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当她在梦里看到自己今生最杰出的作品——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对她说:“娘,爸爸我要回到自己家里去……”然后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阿圆没有了。这一瞬间,杨绛先生完全省悟了,她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这一刻,杨绛先生说:“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作为母亲,阅读至此,我清晰地看到一个母亲那颗千疮百孔的心。杨绛先生痛失爱女满腔满腹的疼痛,亦让我肝肠寸断,潸然泪下。由此可见,杨绛先生首先是一位母亲,然后才是举世闻名的翻译家、作家。亦因此,她也有着天下所有母亲对子女的那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阿圆回家了,杨绛先生说:“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均匀地跳动。每跳动一下,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这位学贯中西,饱经风霜的母亲,以老迈的羸弱之躯,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然而,更大磨难还在继续。

杨绛先生说,曾做过一个小梦,怪钱先生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于是,钱先生故意慢慢走,让她顺着“古驿道”,跟着“311”客船,送了一程又一程,把一个小梦拉成了一个万里长梦。临了,她下船时,钱先生还强睁着眼睛招待她,她心一软,对钱先生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身心俱疲的杨绛先生在送走阿圆一年后,又送走了钱先生。那一刻,我似乎又清楚地看到先生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我们仨》相守一辈子的光阴,一寸寸地从杨绛先生的心头温柔地划过,纵然万般不舍,先生也只会在心上流出殷红的泪。如此字字泣血,句句锥心的万里长梦,让我不禁泪流满面。

我以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感受是,杨绛先生第三部回忆《我们仨》风风雨雨几十载的生活,笔调明显轻松得多。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夫妇一起出国留学,至四十年代回国后时局动荡,再到经历腥风血雨的文化大革命,一家人饱经磨难,但因为有《我们仨》在一起承受,苦难的生活也是甜蜜和温馨的,正如杨绛先生在文中的叙述: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圆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杨绛先生、钱先生、阿圆,他们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知识分子家庭。无论生活给予他们怎样的磨难,他们都不卑不亢,始终保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傲骨,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并用毕生的心血,三人分别完成了《围城》、《堂·吉诃德》、《实用英语文体学》等等,伟大的经典著作。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是非同寻常的遇合,是彼此生命中一场最厚重、最美好的缘分。亦缘于此,才有了中国近代文坛史上辉煌璀璨的一笔。

细读第三部,我还从杨绛先生的字里行间看到一对彼此欣赏的灵魂伴侣。钱先生评价杨绛先生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短短八个字,浓缩了一个丈夫对妻子最由衷的褒奖,最深厚的情谊。杨绛先生对钱先生的溢美之词更是溢于言表。譬如,在文中杨绛先生深为自豪地说“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由此可见,能和学富五车的钱先生在思想上保持在同一频道的人,凤毛麟角。杨绛先生回忆,钱先生在当社科院副院长期间,社科院有两次国际性的会议,钱先生做主持人。杨绛先生爱意满满地评价:“我发现钟书很能干。他召开半个小时的小会,就解决不少问题。他主持两个大会,说话得体,也相当漂亮。”对钱先生的钦佩和赞美之情,跃然纸上。据说,有人曾责备钱先生的著作《管锥篇》不用白话而用文言。杨绛先生深以为然:“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钱先生只不过是争取说话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学问。”杨绛先生的自信和底气,源于对钱先生的深深了解和认同。在生活方面,杨绛先生在文中不无得意地夸赞:“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早饭!”瞧瞧,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幸福满足的妻子,多么甜蜜温馨的场面,不禁让读者心生羡慕。显而易见,这对百年伉俪的婚姻幸福密码是——相看两不厌,彼此欣赏,直至地老天荒。

再次从头至尾细细读完该书,全面回顾一下,第三部于我来说是愉快的阅读,常让我在阅读中忍俊不禁,我深深感谢杨绛先生分享给我的欢乐和人生智慧。然而,第一、第二部,直面死别就要沉痛、沉重得多!尽管杨绛先生用了一个所谓的“万里长梦”,并尽量让叙述显得诗意而平静。但是,我分明看到这诗意的文字和平静的叙述背后波涛汹涌,撕心裂肺。那种和丈夫、女儿生命的诀别,一度令我泪如雨下,夜不能寐。

深深地疼过,酣畅地哭过,我不禁为杨绛先生终于在和丈夫、女儿“失散”十余载后,于二零一六年五月追上了钱先生的“311”客船,从此,他们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我们仨》终得团圆,我的心上也盖满了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一起流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