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坡梁上的山村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郝贵平  2017年10月18日16:44

倾斜坡梁相间深沟大壑,从塬边地带向远处的河川延伸而去。沟壑塬边散布一处处庄院,还有许多农家在山梁斜坡削崖挖窑,辟院而居。这是黄土高原我的老家长武县的许多村庄。

初秋时节小麦下种的日子,我从城里回到昭仁街道老家,趁便走访了几个村庄,所见所闻让人倍受鼓舞。昭仁镇已改称昭仁街道办事处,所辖二十多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成为县城新区建设的主地域。新时代引领、引发的贫困人口的脱贫向富的新气象,令我感受尤深……

沟泉村、杏坡村地处坡梁台地,山峁倾斜,梯田叠摞,往昔岁月里,群众常年靠积存的窖水生活,是县里大骨节病严重的地方。患有大骨节病的农民,走路一拐一瘸,就有口谚这样形容:“一过七里坡,拐子比驴多,一过冉店桥,拐子遍地摇。”虽然不无夸张,说的却是事实。身患此病的人群,长久被无形的贫穷困扰,日子过得很是苦涩。

如今,苦涩变成了甘甜。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随街道办公务员,先后走访了沟泉村养老院和杏坡村的崔建平。

身高大约一米四几的74老人张忠新,坐在大门口木椅子上休闲。他指头短小,关节粗大,比划着说:“现在好了,政府把咱安置在养老院,吃的是县里引来的自来水,啥都不缺不愁,生活好得很。”我托起张忠新有点变形的手,摩挲着柔软的掌心,并无硬茧。他说:“搬到养老院几年了,不抓把杖了,日子过得顺心,手上就没那东西了。”他卷起裤筒,露出向外歪斜的膝盖,脚跟的肌肉臃鼓成一团。看到如此境况,往昔年月里他瘸着身子艰难劳作的情状,就在几位老人侃侃的聊说中,忽闪在我的想象里。

我的记忆里,老家农村一些地方,更早的时候办过敬老院。而今,街道办捆绑移民搬迁专项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于2011年、2014年先后为沟圈村建设了两座养老院住房,安置了包括10个单身户的34名特困老人,包揽了他们的全部生活。他们把养老院称为幸福院,扶贫助困的阳光真正照暖了人心。

杏坡村患有大骨节病的崔建平,更多的是精神、心灵的宽慰。身高也是一米四几的崔建平,一岁丧母,十五岁丧父,已经47岁,大骨节病害得他未能婚娶。他原先独居在半山梁一孔破旧的窑洞,摇摆着低矮的身子下沟挑水,承包的三亩山地,靠政府发放的生活保证金,和两只奶羊下奶、下崽的收入雇人耕种。收割的麦捆,他只能靠肩膀爬山路背回,也只能出钱雇小拖拉机碾打。夜里一个人躺在窑洞土炕,他常常伤感得流泪。因为膝盖骨长年累月疼痛,干活儿、过日子不比常人,加上婚娶无望,他甚至想到了死。

是温暖的社会扶助,从根本上改变了崔建平的生活信念。陕西兵马俑博物馆援建杏坡村新建23间专供孤寡村民的砖瓦房,村里无偿分给他一间。县、镇(办)精准扶贫中,他的“五保”扶助金提高到每月460元。年节时街道办领导上门送他300元慰问金,还另外送他100元红包。村委会利用县里和街道办改造村民户容户貌的资金,还给他住了多年的房子粉刷墙壁,加石膏板顶棚,又无偿赠送一副新铮铮的花饰玻璃门大立柜。他说他做梦也梦不到会有这样的大好事。

崔建平推开大立柜的玻璃门让我看。立柜里,挂着的叠着的单衣棉衣,不少都是新的,洗得干干净净,看得出他是一个仔细的人。他满脸笑意,还高兴地告诉我,2016年他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可以不费腿脚自己拉化肥、拉包谷,干些运送的活儿。又说,他还开着车自己跑县城买东西看病呢。

和崔建平一样,搬进23间新瓦房的10户26名鳏寡孤独、身残弱智的人,个个都是满心的喜悦,都说着同一个意思的话语:政策好得很么,政策让咱真正活人哩么!我看了几户人家的房间摆设,找来几位老人与他们攀谈,从他们质朴简单的言说里,我真切感受到,新的生活给这些曾经处于低端家境的贫困人口,带来别开生面的幸福。

昭仁街道办对所辖21个村的低端生活家户摸底调查,精准确认了13个村子尚有59户没有收入来源,没有务工能力,没有安全住房和身残病老的家庭,共129人。街道办决定集中相关资金,在县城老城区选定地块,建设一座安置楼,无偿提供这些贫困家庭搬迁居住。这是提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又一思路和措施。

一场秋雨之后,太阳暖暖地照着,我前往参观即将竣工使用的安置楼。

蓝天背景里六层高的白色大楼高高耸立,安装好的窗棂似乎已经透露美好生活的气息。这幢安置楼根据59户搬迁家庭情况,分别设计了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和四人户户型,已经接通了水、电、路、暖、气,建筑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地板砖铺设,楼前的院子也在整修,准备绿化美化。在完善了食宿条件以后,街道办就组织59户家庭迁居入住。乔迁的日子特别喜庆,安置楼前一派洋洋喜气。街道办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安置楼前迎候入住的家户,又逐户查看各户的用水用电用气等情况。迁居楼房的人们无不喜盈满面。

得益于扶贫助困,那些因老、因残、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享受到国家提供的“特困供养”待遇,而具有劳动能力,却没有发展条件的人,则在村办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畜牧业养殖场的经营中,经县、街道办指导,建立政策性帮贫、扶贫的管理机制,又通过银行贷款、个人入股分红等形式,继续带动开始脱贫的村民向富裕迈进——这是我在昭仁街道办几个村庄走访中看到的又一重生动景象。

小东庄村党支部书记成胜利,带我参观了村里开办的兴业养殖合作社。

在一道有公路穿越的山坡台地上,小东庄党支部注册资金300万元,建起了肉牛养殖场和山羊养殖场,养殖场的规模可养黄牛100头、山羊500只。走进宽绰阔大的牛舍,先期存栏的50头黄牛,在槽头后面正在挤挤搡搡进食草料。牛舍内外建有专门的青贮饲料区、冬贮饲料区和兽医诊疗消毒室。台地上的另一处羊舍同样阔大,已经存栏的300只山羊,每天分两群赶在山梁两边的沟壑里放牧。

成胜利说,农商银行提供他们养殖合作社扶贫贷款40万元,头一年肉牛、羊只销售后每户年分红4000元。合作社经营中,选择饲养、放牧员,是优先吸收贫困户劳力就业,按月发放工资;三十户贫困户将街道办发给每户的2000元扶贫到户款,作为股金加入合作社,每年按照股金比例分红。兴业养殖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兴办,村党支部是法人代表,合作社与农户以集体土地、项目资金和村民资金入股,体现了集体发展带动农户富裕的创新思路。

像兴业养殖合作社一样,南关村阳明养猪合作社同样采取类似的办法,将养猪经营与本村的扶贫、助困相挂钩。

阳明养猪合作社的几个猪舍里,300多头二元品种的白色母猪,个个体大肥硕,活力勃勃,难以尽数的小猪,有的爬在躺地的母猪肚前吃奶,有的互相拱着闻着戏耍,形态好生可爱。合作社的300多头母猪每年下崽约6000头,很有效益。经营人竟然是一位33岁的帅小伙,名字儿叫席淼。他在自己承包地里初建猪舍开始养猪时,叫作养猪场。后来街道办领导得知他的养猪场办得非常不错,就联系县国土局为他审批扩建猪舍的地皮,沟通农商银行为他提供扶贫贴息贷款,通过村委会引导他联结贫困户入股。猪场纳入街道办脱贫工作后,才挂牌为养殖合作社。席淼说,他的养猪经营能够联结、带动贫困村民脱贫,是个光荣的事情哩,等于他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又多了一方为社会做贡献的天地。

还有七里村的兴盛果业合作社,李家村的山羊养殖场,杏坡村的乞丐酱驴养殖业,沟圈村的光伏发电项目等,都建立了本村产业带动本村贫困户致富的管理运作制度,扶贫工作正在催发着新农村、富农村的生机活力。在走访村庄的村委会办公室,在许多路旁村道的墙壁上,我都看到有这样一幅标语: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是一种暂新的认识、崭新的机制,也是一种弃贫的措施、奔富的希望。

扶贫攻坚引领农村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蝉脱般巨变。几天的走访,我所看到听到的,只是家乡脱贫致富中的一些侧面。就是这些侧面,也足以让人感受农村精准脱贫事业的真诚与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