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轩诗词的情感世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芦岸苇  2017年12月06日11:00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一如清澈的美目是青春少女的灵魂一样。明目善睐,顾盼生辉,一顾倾城,再顾倾国。情深可以致远,意蕴而能动人。没有了清澈如泉的美目,少女就枯萎了;没有了情感的深流在诗歌里汹涌滂湃,诗歌就是一具文字的僵尸!

那么,诗歌中的情感来自哪里?如何恰如其分地抒情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1823年9月18日,歌德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谈到了对青年诗人的忠告。他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的全部诗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但是据此来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这却是诗人的事了。”

但凡读过《歌德谈话录》的人,都应该对这段话有些印象。哥德在这里指出了诗歌最本质的东西:一个是生活动因,诱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另一个是情感的灌注,凝成了诗歌灿烂的灵魂。现代诗歌是这样,古典诗词也是这样的。无论是王国维的“境界”说,还是刘勰的“情采”说,都强调了这个普遍的原则。

林轩(樊小兵)老师的古体诗词,在情感灌注上具有细腻的文采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因其深沉、婉约的情感抒发,使得读者往往认为其诗歌在情感气质上,直承李清照、李煜而有所发扬。遍览林老师的诗词,一个深切的印象就是情深、情实。深,指的是其倾注于诗词作品中的情感深沉、厚重、蕴藉、渺远;实,指的是体现在诗歌中的情感抒发是自然而然而不是矫揉造作;是厚重而不是轻飏;是承载着思想飞翔的翅膀,而不是携带灰尘旋舞的龙卷风。

读者评论林轩老师的诗词作品在精神气象上,有李清照、李煜之象,窃以这仅仅是表层印象,即:在抒情的深沉、词采的婉约、阅读感受的细腻、隽永上,林轩老师的诗词与李清照、李煜有殊途同归之妙,然在题材的选择和思想格调上,又比“二李”坚实、高昂。这大概由于李清照、李煜抒发的是人生浮沉、命运多舛之际的幽怨、叹惋,以及回忆的惆怅和思念的痛苦,其情深则深矣,却不免哀婉的色调。而林轩老师诗词中的情感色调是透明的、温暖的、阳光的,向上的。譬如他诗词中多次出现的“雨潇潇”这个意象,既不是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那样的寂冷森森,也不是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孱弱绵绵,而是“纵是雨淋淋,夜梦寄归心”这样浩荡的思念。

刘勰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诗词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现实和自然现象的描写,表形、表声、表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形状、颜色、声音等的描写,是为了倾注诗人的情感,亦即“表情”。而林轩老师的诗词创作,无疑很好的协调了表形、表声,从而达到“表情”的圆润、蕴藉,取得了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林轩老师的诗词取材于生活,丰而不滥,实而不拙。他不像有些诗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都要以诗词言之,给人的感觉是烦琐、空乏;也不像另一些诗人,虽然取材精当,然却开掘不深,题咏不当,给人的感觉是笨拙、实杵,一如生活纪实。他的诗词作品在取材上,一定是具有诗词审美价值的事件或物象,并且这题材真实地引起了他的情感共鸣,激发了他的诗情,扒开了他心中情感的堤坝,于是,情感的洪流伴随着诗歌的音节汩汩流淌。譬如落花,古今诗人题咏甚多,然而,林轩老师的题咏却别具一格。他既不像古人“唯恐夜深花落去,故烧银烛照红妆”那样的眷恋,也不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样的高深,更不是黯然泪下,由落花而想到人生易老……他是什么呢?且看《如梦令▪叹落花》:“常叹落花流水,不觉蝉鸣声碎,酒醒看斜阳,谁与秋风同醉?同醉,同醉,还有枫红雁泪。”秋风飒爽,夕阳西下,酒醒的诗人看到路边的落花,听着满耳的蝉声断续,想到是与秋风同醉,这是何等的潇洒和豁达?花落固然伤心,不还有枫红遍野么?不还有蓝天上依依惜别的雁队么?伤而不悲,惜而不怨。在深长的诗歌抒情里,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格调。

诗歌抒情既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艺术现象,远远不是笔者挂一漏万的文字所能尽之的。作为林轩老师的铁杆粉丝,我只能如实书写我对林轩老师诗词的一点感受和感想,以期抛砖引玉,使更多的林诗拥趸者们拿起笔来,共同探讨林轩老师诗词的精妙所在,丰富高雅的诗歌文化,丰富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