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施亮:真情的河 生命的河  ——读李培禹散文集《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 施亮  2017年12月12日08:53

我翻阅着李培禹兄的这部散文集,也有一股浓浓的情思从我心中流淌。

他在首篇散文饶有情趣地描写了重新回到当年插队旧地谢辛庄的欢欣与感慨,他深情地忆起憨厚善良的农民李国臣几次帮他来干重活儿,还有那总喜欢蹲在地上向他布置任务的村领导于淑香大姐,那美丽活泼的“俊儿”姑娘……陈旧往事正是在作者的擦拭与审视下,才焕发出新的光泽,也是文学的光泽。历史注定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之路不可能是平坦的。

著名作家陈祖芬评论培禹兄的作品时说过,他所打动读者的是“一如他的做人,不用技巧,只用真心”。所以,他描写与那些名演员名作家形象,也只是用朴实无华的笔墨写出,却写得情意泱泱又活泼灵动,比如,《信的随想》与《念想》里名演员赵丽蓉大大咧咧的爽直性格,《你依然在我心间》里著名词作家阎肃谦恭蕴藉的质朴风采,《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里著名诗人臧克家平易近人的风趣神姿,个个人物都是风神毕肖。他同时也擅长描写北京胡同的平民百姓,街坊邻居的大爷大妈大哥大嫂们,还有美发屋的理发匠,街市风物,芸芸众生,更让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朴素生动的文字,凝练清新的笔触,细腻温婉的情致,犹如一道静水深流的小河流淌,有那么一股洗涤心魂的艺术魅力。

李培禹是一位知名记者,时常要奔走于祖国的江河大地间,顺手便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文章。他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这些游记散文也是独具风格的。古镇情韵,水乡晨景,阳关遗迹,野渡流连,长城雄姿,绿岛风光,山川形胜,一一落入笔触,民俗典故亦娓娓叙述其中。培禹擅长以写景来抒情,对绚丽自然风景所作的尽情描绘,可说是动中有静,静中蕴动,见闻斑斓,千姿百态,饱含着诗情画意。《彩云之南(四章)》,写石林湖畔的撒尼姑娘歌声,写鸡足山上纵观美景,写茶马古道的驿站上流连忘返,写在彝族故里的巍山听洞经音乐,写在洱海的源头上泛舟游湖,写在阿细山寨的篝火晚会上跳舞欢歌,这篇散文可说是一篇写景美文,全篇散文情景交融,笔触生动,摹人,写景,叙事,抒情,写得层次分明,舒徐自然,文中还自有一种诗的浸染与诗的音律之美。作者描绘出如此的良辰美景,湖光山色;更是抒发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祖国山河美景的挚情。

培禹写山水纪游散文的立意是如此,写散文随笔的立意也是如此。他担任着北京市杂文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秘书长,也写不少杂文随笔,此书中也选载了不少好文章。既有针砭时弊的犀利文字,对娱乐界及诗坛的商品化现象进行批评,如《<国家>不是国歌》《诗歌乱象何时了》等杂文;也有充满谈古论今的趣味笔墨,知识性强,视野开阔,如《“天马”与汗马》《考考你》《福尔摩斯的魅力》等随笔;亦有充满了温馨色彩的篇什,有着诗歌般凝练的优美情调,如《穿起一串珍珠》《新闻七八是一篇散文》《看山望水记乡愁》等小品。作者在《杂文为什么不可或缺》一文中,引用陈鲁民先生论杂文的“五味”说,杂文应该有鲜味、苦味、杂味、辣味、趣味,但归根结底还是“写思想、读思想”,这是对杂文的一个精彩的定义。

培禹尤擅写人物散文。他是长期在报纸工作的老新闻工作者,写出很多精品新闻,也在业余时间内创作出不少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他曾经长期担任过《中华儿女》杂志的报告文学专栏作家。他所著的《走进焦裕禄世界》《您的朋友李雪健》等书籍在读者们当中也较有影响。这部散文集里,《浩然在三河》就是他的优秀人物散文代表作之一。这篇人物散文选择了人物素日里的平凡小事,家常的言语,生动的细节,用简洁笔墨刻画出作家浩然的精神境界。作者写浩然落户于三河县甘于寂寞,埋头勤奋写作长篇巨作《苍生》;写浩然在那里担任镇长职务,与农村基层百姓鱼水般的融洽深情;写浩然经常到农村老人院探望孤寡老人,并且把朋友们送他的物品也送到老人院;写浩然扶植一大批农村业余作者,替他们审阅稿件和推荐稿件;写浩然爱喝“燕潮酩”酒,也写浩然无论对待名人或普通百姓都是一片真情挚意……培禹兄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出一位不染流俗、坚守正直的作家形象,这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今社会里,又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他描写著名演员李雪健把自己的心魂神魄都融入到银幕形象中,是那么的一丝不苟,那么全身心地投入;他描写已近九秩寿辰的老漫画家李滨声的幽默睿智,老人的一生就好似一本厚重丰富又趣味盎然的充满“段子”的大书;他描写著名演员于蓝是延河水滋养了她的艺术生命,几十年她孜孜不倦为电影事业和青少年们奔忙;他描写了致力于乡土文学写作的好友作家凸凹,沉潜于京郊农村的艰苦生活中,怀着一腔赤子之情辛勤笔耕;他描写了“西部歌王”王洛宾豪放不羁的性格,还写了王洛宾老人赴京演出期间与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会面,两位老人惺惺相惜,心灵相通;他还描写了著名词作家乔羽的那首名歌《我的祖国》的激情创作过程……培禹兄的人物散文中也常常充溢着诗的情韵,诗的意境,诗的凝练。他是在用诗情来写人物。可他在描绘人物形象时,却较少用大段的抒情与议论文字,更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用充满情趣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笔调温厚恳切,行文如流水,去粉饰,少雕琢,不浮夸,无做作。他尤其善于捕捉人物的动态心理,然后随后拾来几个细节,便栩栩如生地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准确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人物的人格精神。

小河总要归向大海。压阵的最后一篇文章《渤海惊魂》,书写的是海洋上发生的奇迹。2006年7月的一天,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教师刘伟搭乘一艘轮船,不慎在深夜坠海。这个连游泳也不会的“旱鸭子”,竟在茫茫大海漂流18个小时后,奇异地被中国“神州号”货轮发现,遇救生还。2007年岁末,培禹兄偶然随着一个朋友去中国传媒大学,那位朋友恰是刘伟的学生,抱怨老师怎么一年多没有音信。刘伟无意间说出自己这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培禹兄欣喜地抓住这一采访线索,做了一系列核对事实的调查,采访了许多人,写出了这篇文章。文章的开头完全采用刘伟的自述,叙述了他坠海后的恐惧、忧虑和绝望,也写出他在绝境中的求生意志,仍然用理智和感觉的力量自救自助。刘伟不会游泳,就选择在大海上平躺的姿势,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踩水。他的生命意识战胜了恐惧的幻觉,整整漂流18个小时后,体力快消耗至极限时,刘伟漂流到主航道,看到了几艘货轮驶过。他看到“神州号”货轮驶来,便不顾一切地踩水游去,终于被货轮上的海员们救起。散文写得文势起伏,情节跌宕,有声有色,甚至比一部悬疑电视剧更紧揪人心。我不禁想起英国诗人王尔德有一句格言,不是艺术摹仿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生命的力量正是一股诗意,它就是以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介入干预与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这篇散文中还写下人间的友善情谊,十万吨货轮“神州号”不顾海上掉头的安危,也不顾耽搁航期的经济损失,船长、政委及海员们毅然决然全力地救助刘伟;刘伟被救上岸,也受到了大连公安局警员们、医生、护士及护工的悉心照料和医治,他深深地感受到整个社会的温暖关爱。从这篇散文里,我们读到的不是单个主人公刘伟,他既是“个人”,也是我们时代的“全体”,这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量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友善关爱及生命感动的时代。

读了这部散文集,读者们心中一定会有一股暖意的河流在流淌。这是浓浓真情的河,这是诗意盎然的河,这也是生命缔造的河,它流淌在一片绚丽的精神风景里,它流淌在绿荫覆盖的文化园地中。所以,我们难以浮光掠影地浏览它,必须用心灵感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