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占卜”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蒲江涛  2018年01月09日11:55

占卜,作为一种普世文化,在世界各地古老民族中隐存已久。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它是一种解码人生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是人类对自我群体认识的真实反映,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朴素理解。但受其思维局限性的约束,认识难免出现偏差和受到束缚。

在《遥远的回忆》一文中,托尔斯塔娅回忆他父亲晚年在创作《复活》时,就女主人公卡秋莎能否与聂赫留朵夫结婚一节进行过一次占卜。当时他寻思着如果占卜成功了,就按结果将她们结合,如果占卜不中,就决定换种思路进行写作。结果占卜成功了。然而,面对这种占卜的结果,作者却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创作窘境:结合吧,既能迎合大众阅读心理,又能让读者和自己皆大欢喜。但这样一来,整部小说就面临脱离生活实际、结构硬伤、情节失真的批评对立面。最终,作者选择了男女主人公虽然相爱、却不得不分道扬镳的结局。这与我们读者通俗认为文中主人公是作者笔下的工具与玩偶的文字游戏的认识截然相反。

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作者的思维与笔下的文字呢?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对男女的结局呢?笔者以为,是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及性格差异。而这一结果,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旧体制的终结、开启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复活之门。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建立在个人不幸之下的盛世之旅。

我们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作者有意根植的这句话没错。但性格特征的形成,却是由其家庭、社会、接受的教育环境及个体因素决定的。在其性格特征下形成的生活习性与处事方式出现了巨大差异,其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也就截然不同。再就是来自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家庭背景及教育价值观下的矛盾冲突,亦将为人类彼此交往栅起一堵无形但厚实的观念之墙。当面临命运抉择的那一刻来临之际,那些隐形的道德、价值观念之墙就会兀然突显,推动着作者来实现她们应有的归宿。这样的文学形象并非作者有意为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像诺贝尔痛失初恋的缘由、普希金与公爵夫人的无果之恋、傅仪的婚变等等,都从不同层面深刻诠释了现实与理想交锋的最终结局。

如果我们只认为托尔斯泰是把占卜当做对主人公命运的最终判决的话,那么,这部作品的价值就无法坐享文学经典的世界美誉。事实上,当我们穿越历史、回眸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时,就不难发现,托尔斯泰对主人公命运的裁判,实际上也就是在新旧体制之间选择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关于此点,在此不予赘述,但亦可看出作者对文学形象命运的安排,贴随了时代的脉搏,又做出了极具预见性的选择。这,不可能因“占卜”一决就可以简单定夺了事,实乃作家本身对当时时局的判断及作品形象自身命运需要所作出的决定。

得源于此,托尔斯泰对其主人公的安排,诚如他自身所言,“人物一经作家塑造出来,他们便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生活,不再受作者的意志支配了。作者只能根据人物的性格行事,而不是作者的意愿行事。”由此可见,好作家的成长之旅,就是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为作品形象的自身光大凝聚一切社会要素和人格魅力,才能做到彼此辉映、同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