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记忆中的火垅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湖北杨芳  2018年02月05日11:44

连续几天的雨夹雪,冷风如刀割般吹得脸生疼。回家后打开火炉烤火,不禁感慨冷时火最亲,而记忆中的火垅屋也浮现于我眼前。

冬天的乡村离不开火,我们鄂西南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火垅屋”。它是土家人做饭、烧水、取暖的地方,也是一家人团聚、接待客人的地方。人们常说“火垅火垅,家有火垅才有个拢管。”火垅一般用石头条砌成一个口字形,讲究的人家会挑有花纹的青石,好看又便于打扫。火垅里垫上一层灶灰,再放上枯树兜,树兜多是初冬到山里挖的老树疙瘩。家里的老人总会挑最大的树兜在除夕守岁时烧,意寓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土家山寨里常有凶猛的野兽来侵袭骚扰村民,这个野兽非常怕火,所以人们在冬天里都要把自家的火垅烧着火,这样家里就会平安无事。记忆中的火垅屋,一年四季总会烧着火,寒冷的冬天烧得最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烤火十分热闹。乡村里的火垅屋,总是把火烧得旺旺的,总会让村子里的人们在寒冬里热气腾腾。

一到冬腊月,杀猪佬就扛着大腰盆,走家串户忙着“杀年猪”,村里不时会响起猪们绝望的嚎叫声。猪肉被切成一块块,串上粽叶搓成的铆子,用盐腌好了,挂到那一排排吊钩上,柴火的烟气慢慢熏烤,年就慢慢地近了。人们边烤火边熏肉,烟雾袅袅里,腊肉由白变褐红,黑瓦的屋顶上炊烟升起,日子也在一天天的期盼中变得美好。孩子们在火垅热灰里烧红薯、马铃薯,烤香肠,烤花生……在火垅旁休闲娱乐,看故事书……童年中的我们,总能在火垅之攀找到许多乐趣。寒冬腊月里“全家围垅坐,笑语不知寒”。那些远去的岁月,如同火光中闪烁的光阴,永远在心底最暖处亮起。火垅屋用得久了,墙壁上落满了烟灰,变得漆黑一片,主妇们会在腊月里挑选天晴的日子,用长长的笤帚,仔细地刷掉“扬尘”,这样人们坐在火垅里就不怕掉像毛毛虫一样的黑灰了……

火垅屋的屋梁上用绳子绑上一根根结实的檩子,摆成搁东西的木架子,烤火时把豆腐放上面熏成豆腐干,在烟火的熏烤下,白嫩的豆腐变成了灰黄的豆干,拿来做腊肉炒豆干,是餐桌上一道好吃的菜,豆腐干外面是硬的略带黑色,内里却是白而柔软。檩子上垂挂着铁钩子,等到熏腊肉时用来挂肉。木架子的中间横放粗壮结实的木棍,拴一个空竹筒,用可以伸缩的撑钩吊一口黑鼎锅。需要端走锅时,用手拽过撑钩,向上一摁,撑钩就嗖地窜上去一截,鼎锅就离火远一些了。这个黑不溜秋的锅里会像变魔术一般,时常给我们几个孩子变出好吃的东西。有时是红薯,有时是马铃薯,有时是端上桌的火锅,火苗贪婪地舔舐锅底,锅边溢出的油在火苗中发出“滋滋”的响声,溢满房间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火垅里的火大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仿佛人高兴时在哈哈大笑一般,大人会告诉孩子,这是火在笑呐,一会儿家里就会来客人了。小时候听爷爷这样说时,我总是不相信。但是火大的时候,火垅屋里就没有了浓烟,所以一坐到火垅边,我们喜欢往火垅里加柴,有时候也像大人们那样用火钳理火,把烧得红通通的树兜戳一戳,一时间火星子溅起,沾到衣服上就是几个窟窿,这时火钳就被爷爷拿走了,不准我们玩火,怕火太大了把挂在头上吊着的肉给烧了。有时候很巧的是火笑了,真的有客人来了,爷爷就会笑眯眯地:“火笑了,客来哒。”连忙去找他的土茶罐。

那个小土陶罐,被烟熏成了黑色,像用了很多年的古董,上面用盖子遮挡灰尘,这就是火垅里经常煨着的“罐罐茶”。现在还有山歌里唱:“小幺妹儿,客来哒,泡茶喝!” 来客了,主人把客人请到火垅屋里喝茶聊天。爷爷招呼客人时,先把土罐烤热,再放茶叶,手拿罐子抖动,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罐内,“滋”——茶水泡沫沸涌,茶香味儿也飘出来。泡沫散去后,再加开水让茶叶泡涨,茶酽浓醇,喝起来回味无穷。客人喝了,爷爷总会说一句“我这茶好喝吧,再喝一杯!”忙着给客人再添上茶水。

记忆中的火垅生火特别容易,晚上睡前用灰壅火,早起扒开还有火星,这时添上干柴,用吹火筒一吹,火就又烧起来了。有时抱到火垅里的柴如果没干透,还有湿气,生火时就会浓烟滚滚,一时会烟雾弥漫,熏得人泪流满面。这时就要赶快放一些干柴先烧起来,把湿柴靠在树兜旁烤干了再烧。等火烧旺了才发现自己熏得眼睛都红了,可是要加柴添火时,我们依然会乐颠颠地跑去抱柴。火垅是我们独有的记忆,感谢童年那段贫穷而充实的时光,给了我一生的温暖。

如今,人们早已用上了铁炉子、取暖器,而许多人家的“火垅屋”仍留着。乡村的火垅,如温暖的太阳,映红一方小小的天地,留下暖暖的印痕,带来岁月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