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感悟《闲读梧桐》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郎咸勇  2018年02月23日08:42

“闲读”者,悠然品读也,“闲读梧桐”者,乃是悠然品赏梧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

余秋雨先生的《闲读梧桐》,与其说是“闲读梧桐”,倒不如说是“闲读外祖父”,因为文中的梧桐乃是为外祖父服务的,它弥补了外祖父的文化内涵,起了映衬外祖父人生形象之用,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真谛的感悟,那就是“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精涂自然”。

下面,让我们来感受这篇精品散文。

文章起笔即言“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因为梧桐“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所以就有了“闲读”之便和“闲读”的机会。

随后,作者连续两次使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梧桐,展示了“梧桐”外形特点: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展示了其躯干粗大;它“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则展示其枝繁叶茂也。

接着,作者又使用虚写手法对梧桐的人生际遇进行了臆测:“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这就展示其良好的人生机遇;而“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者,则尽显其从容品性和顽强品格。

最后,作者以“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一言照应了前面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同时,也暗暗领起了下文。

文章在徐徐展开着,“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此言也,既预示了严寒将至,又让作者“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进而引出了“外祖父”,并顺手赞颂了母爱也。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于是,作者“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无眠之中,就“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这里就以“风雨如晦的际遇”一言概述了外祖父的人生坎坷,并领起了下文。

接着,作者使用虚写手法,描述了外祖父的人生功业及人生遭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这里,作者以“冷雨的冬夜”这一恶劣环境映衬了外祖父不屈于折磨、遂饮恨自尽、屈从于天命的尴尬无奈、悲惨凄冷的结局。

作者虽然“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却“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并“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于是“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于是,我们就从那作者所描述的“肃然的面容”和“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中,读出了外祖父的坚毅冷峻和宁折不弯;同时,在作者的笔墨中分明浸润了他对外祖父的钦敬之情和满腹的遗憾。

接着,作者就由上面的“闲读外祖父”转入了第二次“闲读梧桐”。

在这里,作者起笔即以短句开道,“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这种表达,既有句式整齐、语言凝练、简洁有力、极具节奏感的表达效果,也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随后再佐以“粗暴狂虐的北风”,就把梧桐整个置于严峻冷酷的环境之中了。

如此一来,作者就更对“不远处的那株梧桐”心有戚戚焉了。

作者先描述了寒风凛冽下的梧桐外形“黛青色的轮廓”,再佐以想象“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再以“一份天边的苍凉”背景映衬之,就更加剧了此时此刻梧桐所面临的窘迫困境也。

最后,作者描述道“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于是就把梧桐与外祖父合二为一,并升华出了其共同的高贵品格“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和“荫庇一方的坦荡”。

文章至此,笔腕一抖,一转前文的苍凉凝重,而换以节奏明快的短句,描述了“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这一靓丽的景色,遂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心情为之大振。

是啊,一夜寒风凄凄,木叶凋零遍地,然而作者笔下并没有“叹息声里秋风旋,枯叶飘零不忍见”、“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没有残枝败叶、荒芜颓圮、苍凉黯淡和悲冷叹息,作者“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这里,作者使用遒劲爽朗的笔墨,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光秃苍老、虬树挺干、铮骨铮铮、桀骜不驯的特点。

然而,面对生命的凋零,作者的心情毕竟还是有些沉重的,就“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只是这沉重不是漆黑的沉重,不是绝望的沉重,作者于沉重之余,尚能焕发出一腔哲思和禅机,那就是“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

最后,作者昂首迎风,意气干云,情豪胆壮,朗朗而言“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这第三次“闲读梧桐”,就凸现了作者那坚忍不拔的高傲诗心。

文章接近尾声了。

作者慨叹道“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此言也,既将梧桐与外祖父合二为一,又起了领起下文之用也。

那么,什么是“梧桐的寂寞”,那就是“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

随后,作者又赞颂了梧桐“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最后,作者“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其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外祖父屈从天命、饮恨自尽的委婉异议和不敢苟同。

是啊,倘若外祖父像梧桐一样,能忍一时之痛,能笑对人生中的风雨如晦,定会迎来如今的碧空如洗和艳阳高照啊。

文章至此,我们终于能将作者对“梧桐的寂寞”的理解领悟透彻了。

是啊,人生在世,时而顺境,时而逆境,时而飞黄腾达,时而潦倒落魄,这就需要人们保持一颗平和宁静之心,要和众尚同,随波逐流,如智如愚,若存若殁,身在万物中,心在宇宙外,随天地而周旋,寄日月以消长,方为最乐天旷达的人生态度也。

鉴于此也,笔者为诗一首,名曰《咏梧桐》,以应和之。

咏梧桐

婆娑起舞映碧天,枝干横斜出云端。

秋风起兮梧叶落,随世俯仰保平安。

严冬必将过去,暖春必将到来,阴霾必将散去,红日必将升起,历史终究翻开了新的一页,于是在文章结尾时,作者刻意使用了诗意昂然、颇富象征意义的靓丽结尾。

你看,随着“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上,一位红衣少女雀跃着走来了,“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这里就以“黄叶”反衬了“红衣少女”的青春靓丽。

而“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则以“一卷旧书”反衬了“一阕蓬松的阳光”。

这就表明“我”已将生命的枯黄萎谢抛之脑后,昂然看到了生命中的绚丽娇艳。

总之,这篇散文使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手法,借梧桐阐释了深沉的自然法则和生存之道,传达出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又用外祖父对命运的屈从与梧桐对风雨的抗争作对比,向人们诠释了人生的真谛,须“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