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子夜拼图:深夜书房里的那些访客

来源:文汇报 | 徐晶卉  2018年02月24日08:07

“董大姐,今天是我考前最后一天来看书啦,周末就要去考试了,祝我好运哦!”

这是深夜10点,闵行区江川碧江生活广场城市书房里的一幕。说话人是医院的一位护士,说话对象是24小时城市书房的志愿者董文美。

若不是做这份志愿者工作,董文美从来没有想到深夜的阅读大军竟也是那么可观,那么缤纷多彩,“我原以为晚上不会有人踏入图书馆,但事实远超想象。”

白天有白天的繁华,深夜有深夜的温柔。当深夜的城市书房灯光亮起,我们从值班者和来访者的口述中,拼出了一幅深夜访客的全景画面。

考试大军是常客

与董文美打招呼的小护士,董文美从来没有问过名字,但来的次数多了,便也知道些底细。

“她是我们对面医院放射科的护士,最近有个考试,不上班的时候,就在这里复习备考,最近连续来了两个月了,有时候从早上7点一直待到深夜12点才走。”董文美说,小护士喜欢坐在二楼走廊边的位置上,旁边的书架上堆满了急救和护理的专业书籍。

董文美也曾好奇地问过:“这里可以借书,你为什么不把书借回去看?”那位护士回答:“因为这里环境好。住的房子是两个人合租的,回家看书会分心,影响学习效率。”

环境是一个很诱人的场景氛围。碧江生活广场的这个城市书房,早已褪去了昔日街道图书馆的那种刻板模样,变身成为高颜值的文化休闲场所:排列有序的书架、舒适的沙发、宽大的书桌、时尚的高脚凳,兼具图书馆的功能,又多了家的温暖。

深夜书店也是如此。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是一家开到凌晨两点的深夜书店,在这里,你能明显感受到一些为深夜所特别安排的格局。比如,书和灯的交相辉映,一盏盏射灯恰好投射在书桌上形成温暖的光圈,看起来,像是可以缩短夜的漫长。

事实上,选择在闹中取静的杨浦区创智天地开店,大隐书局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人流特色。“创智天地附近是沪上几所知名高校的聚集地,也是白领和创业者的夜生活汇聚地,有客观存在的独特环境。”大隐书局总经理何旋透露,这也是“一店一特色”的大隐书局决定尝试深夜书店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从深夜10点到凌晨两点光顾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考试人群———许多莘莘学子将这里当成了自修教室。

“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人群。”做了大半年志愿者服务,董文美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晚上8点到10点,做功课的学生族、饭后散步的中年人会填满图书馆;但到了10点之后,中老年人出没的痕迹变少,大部分是白领和通宵熬夜的考试族。一位20多岁的实习生,下班后喜欢来24小时城市书房看书,每天都要过了深夜12点才走。有一次,她对董女士说,深夜书房的灯半夜开得太亮了,浪费电,“以后如果我是最后一个走的读者,我就随手关掉几盏灯吧。”

在此后的深夜里,这个深夜书房总是有人会在出门前关掉几盏灯,但也总会为后来者留几盏灯。

不归家有各自的理由

时针走向深夜10点,小伙子董方走进大隐书局,从书架上找了一本《局外人》,坐下来一页页翻看。他是路过这里的———早上从浦东到浦西来开会,晚上与朋友一起吃饭,晚饭后,朋友们去酒吧了,他想出来寻个地方坐坐,便误打误撞走进了书店。

晚上10点多,有员工端来一盘小点心,悄悄放在一隅。“这些都是免费的,饿了随便拿,自助茶水也有的。”员工轻声提醒着仍在书店读书学习的夜访者。董方略有些吃惊,不禁问了句,“免费的? 那书店会不会亏本?”员工回了个笑容:“就是点小饼干,亏不到哪里去。”董方的心头立时变得暖融融的。

“之所以称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为深夜书房、城市书房,是希望这里成为家庭书房的延伸处,成为城市灵魂的栖息地,为莘莘学子、城市夜归人保留一盏心灵的明灯。”大隐书局创办人刘军这样形容“深夜书房”的内涵。

在深夜书房,不归家有各自的理由。28岁的史江华是住在闵行区碧江生活广场附近的一位安防工程师。自从去年四月24小时城市书房开张之后,他便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常来,是因为方便,“从我家到图书馆只有一个饭后散步的距离,十分方便,现在我晚上只要有空就会来坐坐,翻翻书,比家中更有阅读气氛。”史江华说。

“这里没有门槛,只要你愿意看书,书房就为你敞开怀抱。”董文美告诉记者。城市书房刚刚开张的时候,并没有设计亲子阅读区。后来,来的读者多了,许多人提出了开辟亲子阅读区的建议。于是,城市书房立刻在二楼专门辟出了一块亲子阅览室,购置了可随意堆放的懒人沙发,并添置了大量亲子阅读书籍。渐渐,这里成为书房里最热闹的地方,几乎每个晚上都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来这里读上几页书。周末的晚上,二楼亲子阅读区更是人满为患,经常要持续到深夜11点才慢慢散场。

每个人都是深夜书房的主人

闵行区目前有三个不打烊的城市书房,在这里值班的是一套自助系统,人们只需要刷身份证或者借书证就能进入书房并借还书籍。平时会有志愿者轮流值班,做一些打扫卫生、为图书分类、读书活动筹备等工作。

硬件问题解决了,但软环境如何营造? 在去年四月城市书房刚刚开张时,江川图书馆副馆长金蝉是有些担心的:图书馆的设施会被损坏吗? 如果碰到极端恶劣天气会怎样?

恶劣天气真的出现了,但事情的发展却超乎她的想象。金蝉清晰地记得,去年夏天上海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到深夜依旧大雨倾盆,“我当时接到电话,说雨水来不及排,都倒灌到城市书房碧江馆里,十分担心。”但当她赶过去的时候却看到深夜里所有的读者都在一起帮忙堵水、往外舀水,并把书本都搬到安全的地方。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几公里之外的凤凰馆。有一次,金蝉深夜接到电话,说凤凰馆里的空调漏水,而地上有插座,有巨大的安全隐患。但当她赶到图书馆,却发现漏水处的书籍都搬走了,有人用桌椅围住了隐患处,还写了贴士。金蝉至今不知道,那个好心的读者是谁。

金蝉被儿子吐槽有“两个娃”———白天忙着街道图书馆的工作,晚上和其他同事轮流照顾“24小时书房”。有时候碰到刮风下雨,金蝉放心不下,晚上10点多还要让老公开车送她去书房看看。

环境会塑造人,当一个美好的阅读空间使人产生家的感觉,每一个人都会有想要保护它的意愿。陆晓燕是附近的居民,前段时间一直琢磨着为图书馆换上节能灯,因为24小时开放的书房耗电太厉害;史江华的职业是安防工程师,有一次大风把门禁弄坏了,他主动连夜修理,如今的门禁2.0版本甚至还优于原始设计……

“深夜书房是一个城市居民身边温暖的文化符号,而来这里的人们,本身就是一道文化风景。”金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