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崎嵘委员:网络文学已从“装神弄鬼”走向现实开掘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金涛   2018年03月12日08:23

在“互联网+”这个概念出现以前,文学领域早就结出了硕果。现在已经不是讨论互联网怎么+文学的问题,而是探讨这之后怎样让文学变得更好,让网络文学出现“高原”与“高峰”。而且我有信心“高原”“高峰”必然会出现。

“80后”网络文学作家现在已经开始成熟了,读者也在走向成熟。我也问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回答首先是,自己意识到文学的责任了,知道文学不仅仅是打打闹闹或者云里来雾里去的,应该有种厚重感,应该反映民族的精神、历史文化的传统,现代人的喜怒哀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 中国艺术报记者 金涛 摄

网络文学:从“装神弄鬼”走向现实开掘——专访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

“现在全国各类网络作家1300多万人,网站上正式注册登记的网络作家68万人,有重点文学网站45家,每天日更字一亿五千万左右。网络文学现在每年产生长篇小说10万部左右,很多被改编为影视、游戏、动漫等其他文化类型。网络文学还走出国门,走向东南亚,走向北美,国外有人自己办网站推荐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头部队……”

全国两会政协小组讨论会上,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以他极具辨识度的高昂的声音,向在座的各位委员推荐起网络文学。陈崎嵘说,今后五年,他希望通过政协这个平台,在各位委员的支持下,就网络文学开展一些调研,比如怎样为网络作家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设立全国性的网络文学奖项、开展网络文学思潮研究,又比如怎样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作家组织等。就网络文学的一些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陈崎嵘。

记者:一般人印象中,从事网络文学工作的多是年轻人,您却是从中国作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以极大热情投入了网络文学相关工作,为什么要这样做?

陈崎嵘:首先还是因为职责分工,如果在作协不负责这方面工作,我就不会关注网络文学这块儿。但后来接触多了,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确实有了改变和升华,看到了网络文学巨大的意义,它的影响摆在眼前,不可以无视。接触得越多,发现其影响越大。

首先,网络文学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版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经不是平分天下的问题了。过去白烨老师提出“三分天下”的说法,后来我提出“平分天下”。从现在阅读的情况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主体,文学网民3.78亿,这在传统文学根本不可理解。现在当红的作家,有一二十万的发行量就不得了了。但网络文学动不动就几百万、上千万的阅读量。

第二,我确实看到网络文学发展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精英文学会成为越来越少数的文学。精英文学一定会存在,永远不可能消失,总有一部分人欣赏文学的高度和深度。但精英文学的版图会变小,甚至会逐渐和网络文学融合。作为文学工作者,一定要看到这个趋势,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三,网络文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原创力。网络文学为什么会在中国产生,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和中国的历史、文学传统有关联,跟党和政府的扶持、社会团体的引导有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人文化原创力的表现。这种文化原创力,恰恰体现了我们制度、文化的优越性。没有改革开放的环境,网络文学无法产生。换句话说,在这个方面,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同国外PK。

第四,网络文学很好解决了文学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和现代人阅读习惯与审美趣味相吻合的时代性课题。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探讨“互联网+”,互联网+文学变成网络文学,这是网络文学解决得最好的问题,在“互联网+”这个概念出现以前,文学领域早就结出了硕果。现在已经不是讨论互联网怎么+文学的问题,而是探讨这之后怎样让文学变得更好,让网络文学出现“高原”与“高峰”。而且我有信心“高原”“高峰”必然会出现。

记者:网络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如何把这些优秀作品介绍给社会?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协联合发布了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名单,这也是继2015年和2016年后第三次举办该活动,您在其中做了大量的组织推广工作。

陈崎嵘:推荐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确实有这个需要。

首先,思想上一定要重视,推优比不推要好。放任自流还是加以引导,结果肯定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这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后来发现,网络文学推优只要下功夫,还是可以做的。

其次,我觉得要确立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有不同点,一定要找到符合网络文学本质特征、又符合文学规律的评价标准。这个很重要,不然无从评起。如果纯粹用精英文学标准,比如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标准去衡量,肯定有差距。但如果用大众文学、通俗文学、互联网文学的标准去衡量,网络文学现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方面,网络文学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二是网络文学确实摸索到了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和当下人群结合的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追文、点赞。

第三,一定要找到一种比较好的推荐程序和制度。我们探索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式,比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协搞的网络文学推介、中国作协的网络文学排行榜,包括新闻界的评价推荐等,都属于推优范畴。网络文学推优,要请熟悉网络文学的专家做评委,要按照网络文学的特点,适当进行体裁和题材的分工,比如分成玄幻组、现实组、综合组等等,便于分门别类审读。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把推优的初选权和资格交给各个文学网站,文学网站筛选后再进行选择,这比大海捞针针对性要强得多,网站推荐出来的作品一般就具备比较好的基础了。最后,我觉得还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政府主管部门、专业团体、新闻媒体、文学网站要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总的舆论氛围。

记者:这个工作也会吸引平时不怎么接触网络文学的专家参与进来,抽出时间精力专门了解网络文学,专家队伍也能得到培养,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陈崎嵘:网络文学原来没有专业的评论,吸引一部分专家学者参与是有效途径。

记者:中国作协现在已经成立了网络文学委员会,各地作协有些也成立了网络文学的专门机构。

陈崎嵘:现在全国有20多个省市作协成立了网络作协委员会或创作委员会,有9个省区市成立了网络作协,而且这个数目会继续增加。浙江最早开始做这方面工作,上海、广东、江苏开展得都很好,现在重庆网络作协做得也不错。中国作协全委会中,有8个是网络作家。

记者:网络作协对网络作家吸引力如何?网络作家认可吗?

陈崎嵘:非常认可。为什么?因为传统作家大多有自己的单位,自由撰稿人少、网络作家大多没有单位,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更强。在网络作协中,大家都比较年轻,有共同话语,对网络组织有需求。有些地方,比如湖南、重庆,都是自发要求成立网络作协。整个网络作家队伍非常团结。

记者:很多人没接触过网络作家,只知道大概,比如网络文学大IP是影视、游戏改编的稀缺资源,优秀的网络作家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焦点;比如大神级网络作家不少都能进入作家富豪榜。这些作家不同于闪光灯下的影视明星,多是幕后英雄,因而显得非常神秘。您对网络作家是什么印象?

陈崎嵘:现在有影响的网络作家我大多都接触过,感觉他们对社会的认可、对文学的尊崇是普遍存在的。从心态上来说,网络作家一般都是积极向上,比较阳光的,待人客气有礼貌,骄傲自满的并不多。

张威(唐家三少)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网络作家

比如唐家三少,外表好,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可,他知道自己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作协文联的关心,因而很感恩。他对文学创作抱着非常严谨的态度,写作比较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唐家三少可谓网络作家中最勤奋的一个,那么多年不断更,已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蒋胜男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 网络作家

还有这次来北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她的《芈月传》传达的历史观和女性观,我认为都是正确的,也有家国情怀,文字老到严谨。在生活中,她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对当前的社会现象,也能客观理性看待。还有我的绍兴小老乡莲清漪,专门写绍兴当地的民间风情、人文掌故,将之变成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学方面的网络小说。

记者:十多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曾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直指当年网络文学写作中的弊病。这些年网络文学也在发生变化,和十多年前看到的不大一样了,不全是玄幻、奇幻、魔幻等“装神弄鬼”风格,而是增加了社会深度与文化含量。我想或许是因为,一方面网络文学走过20多年的道路,文体本身在走向成熟;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家也在走向成熟。

陈崎嵘:确实是这样。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在走向成熟。整体的成熟,带来网络文学的变化:写现实题材的和历史文化内容的网络作家增加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80后”网络文学作家现在已经开始成熟了。我也问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回答首先是,自己意识到文学的责任了,知道文学不仅仅是打打闹闹或者云里来雾里去的,应该有种厚重感,应该反映民族的精神、历史文化的传统,现代人的喜怒哀乐。

第二是读者的推动,读者已经不满足于阅读浅薄的网络小说,希望看到有分量、有厚重感的小说。这样作者为了适应读者的需求,当然要朝这方面努力。

第三,网络文学现在开始成熟了。经过这么多年积累,网络文学的样式结构,包括网络文学的语言,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有一种文学精品化、经典化的苗头。网络文学在起步阶段,很多作者就是有话要说,觉得人家能写我也能写。这点变化非常明显。

第四,应该看到,现在整个社会从中央到各行各业,都在提倡精品力作,提倡现实题材创作,这种外部引导对网络作家也起到了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