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提高文学品质,打造跨语言的文化航船

来源:文艺报 | 张颐武  2018年03月21日09:08

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更好地获得一个全方位的大发展,让广义的文学和文化通过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既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想象,又能对大历史有所回应,对世界文学、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这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努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为人民”的主题,展示了五年来我国全方位进步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今后的工作安排成竹在胸。报告中,对破解社会发展难题、打好“三大攻坚战”等方面的论述让人信服且针对性强,提出了许多具体举措,诸多利民、便民措施获得了高度认同与支持,让人们对社会的未来有信心,对自己的生活有期许,对国家的发展有认同。

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促进消费转型的问题,与文化同样息息相关,例如在消费的转型升级方面,老百姓从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开始转向了文化体育消费。从艺术的角度看,文艺作品当然是独立的创造,但它同样是产业消费的一部分。比如读者购买书籍,既是商业消费的行为,也同时是文艺阅读的行为。因此,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扩大消费、推动社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说到“品质革命”,这在当代文学、当代文化发展中有着显著表现。社会正经历一种罕见的大规模发展,如此之快的发展不可避免有时会出现某些粗放发展的情况,如果只是满足某种数量要求,生活就难以有品质。品质提升,既包含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也兼顾着生活品位、价值观的整体进步,因而品质的提升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提升,它的难度要高于纯粹数量的增长。从文艺创作来讲,纯文学也正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怎样真正提升我们的品质?按照传统纸面出版的作品来统计,当下纯文学的数量不可谓不多,每年新发表的长篇小说有数千部,如此庞大的规模想要推出精品,真正满足公众对文学的需求,仍旧是巨大的挑战。同时,在大众文化方面,我们也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大众文化和一般公众的生活趣味、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它给人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滋养和正能量的传播,对整个生活品质的改善作用很大。人们获得感和安全感的“硬指标”,一般由收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善、物质上硬件的提升来实现,但是幸福感往往需要文化的“软指标”来满足。

生活质量的提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群众已经开始迈入所谓中等收入群体,中国也逐渐成为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家,多数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满足不是问题,需求很大程度上转向了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里小众且文艺的青年群体,以及文艺爱好者参与者的数量,正在逐渐扩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群体的数量增长,使得社会对文艺的要求、对好作品的期待也随之提高。从我国电影票房的现状来看,近年来直到去年的票房增长,今年春节档的爆发式激增,以及我国三四线城市院线发展的巨大体量,都彰显着人民大众参与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的事实。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数增大,不仅对网络文学、通俗文学会有很大推动作用,对纯文学创作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从总体上看,消费升级、社会变化、品质革命,将为文艺创作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对于出版业、互联网等文艺的相关的中间形态,也要思考如何有效地满足这些有需求的群体。

当下,在中国的文化格局中,文学鲜明地分为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类,且各自拥有稳定的受众。同时,中国也出现了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双峰并峙的格局。这是全球罕见、异军突起的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说,这种格局只有在中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纵观世界各国语言文学,也只有华语文学环境能令网络文学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空间,它极大地满足了众多公众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准。同其他文化领域的产品相比,网络文学无疑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它和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和电子商务)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发展将对未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影响深远。网络文学是文化创意的上游,它既能直接与读者见面,同时又作为一种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对下游的影视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网络文学还有提升的广阔空间,以更好地适应公众需求,传播积极的正能量。

对于当代文化、当代文学而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有所体现。公众对文学想象力仍有不适应的情况,纯文学和大众文化中,也还存在缺少对时代的深刻把握、缺少对当下剧烈变化的认知等问题。我们需要从当下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历史、观察社会,创作出真正具有时代高度和文化深度的作品。对于大众的高期望,我们的创作还达不到要求。纯文学也还面临许多挑战。比如,纯文学作家年龄相对较大,虽有创造力但也受到局限。传统的纸质的通俗文学确实面临挑战。年轻一代更多地被吸引到网络文学创作中已成必然之势。在这个趋势里,我们的纯文学如何保持自己的活力,也是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但目前社会对纯文学的需求很大,存在着稳定的文艺青年群体,因此机遇也十分丰富。而大众文化的活力和纯文学的相对稳定之间,似乎形成了很有趣的对照。比如,纯文学往往通过个人记忆去回溯历史,而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学虽足够活跃,但又欠缺深刻性。公众对文化、文学需求的增长速度如此之快,现状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尤为显著。一方面,是作品和期待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则需要考量文学和文化,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如何能寻找到更清晰的定位。实际上,文化和文学不仅涉及个人的创意和创造的问题,还在经济和社会的运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支撑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的方面之一。由此看来,无论是传播的广度,还是传播拉动文化消费的能力,其影响力可谓巨大,但我们同公众的真实要求相比还有显著的落差。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想法因主观性而各有不同,要满足所有想法难度很高,仅依靠经济增长显然无法实现。因此,文化的作用就更加凸显。文学需要整体发展的新业态,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需求。

当然,人民的美好生活同整个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密切相关。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令经济和文化活动能走向世界,并且让公众的幸福感得到满足。当我们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更加明显,让全球对中国人的认可度日益增进,更能使中国人自身的性格进一步提升。当然,我们“走出去”的同时,也要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学和文化全方位、总体性的同步提升。

文艺创作的难度之一,在于创作是种个人的行为。个人的创作,往往需要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感受,将历史环境通过个人的情感和头脑转化为具体的文艺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能遵循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来进行创造。当然,这种文学和文化的创作应该关乎时代、表达时代。新的文学形式正在酝酿,人类文学与文化巨大变化的新阶段正在到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诞生以来的百年中,中国在世界文学里一直是参与者。过去,我们努力走向世界,如今,则面临历史转折的新契机,中国必将在世界文学的整体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文学已经是世界文学格局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中国已是全球华语文学创造力的源泉,还将成为跨越各种语言的文学之船,驶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世界文学的既有格局中,我们怎样创造出新的东西?我们已经看到了众多新的可能性。难点同样存在。首先,中国的纯文学和一些特定的类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在全球产生了影响,已经超出了华语文学的语言界限。但多数文学作品还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之中存在。当然还有待更多的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其次,中国的网络文学创造了独特的形态,这种文学的发展还有待形成更广泛的全球传播。第三,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全球传播还有待更为全面的推介和对更广泛的全球读者的长期的和持续的供给。

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更好地获得一个全方位的大发展,让广义的文学和文化通过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既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想象,又能对大历史有所回应,对世界文学、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这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努力。

现在,我们已经位于历史的临界点上。未来正在展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