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送别母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罗里宁  2018年04月24日15:09

今天对梅来说,是她最悲痛的日子,母亲走了。

昨天母亲还好好的,刚过了九十岁寿辰,可万万没想到,今天凌晨她就走了。

为了给母亲庆生日,梅和二姐特意为母亲买了件红色外套,并一起帮着母亲沐浴更衣。这一次,她们洗得特别的耐心,特别的仔细。

然后又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孩子们都回来了。每年母亲过生日,子女们都尽量的聚在母亲身边,共同祝愿她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聊天,其乐融融,聊到了很晚很晚。……梅坚持要陪母亲睡一晚,但母亲不应允,说自己一个人睡惯了,有人在旁边,她睡不着。

梅拗不过母亲,只得跟丈夫回家去……

母亲出身在一个小商贩的家庭。自打十三岁起,就跟着自己的母亲跑小生意,挑着装满小杂货的担子,走街串巷、下乡进村去叫卖。十九岁上嫁到夫家。夫家就在同一条街道上,两家相距不过二百米。丈夫是家中的独子,她则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嫁的近,方便两边的家。

夫家祖上曾经是粮油商,开过米行,颇有些资产,但她嫁过去时,家道已经中落。为了补贴家用,她只能“重操旧业”,挑起担子,继续走着……生活的压迫,导致母亲的背,过早地驼了。进入古稀之后,她的身子越发的弯曲。到了耄耋之年,走起路来,脸几乎总要向着地面。

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丈夫是小学教员,人虽老实巴交,却不苟于言笑,与妻子少有交流。他出生在曾经的小康之家,不识柴米油盐价。每天放学回家,就拿着从学校带回的报纸,坐到前厅去等着吃饭。饭做好了,家人叫他,他不吭声,要叫过好几回,他才能坐到饭桌跟前,还是不吭声。他们一共养育了四个女儿,孩子的培养教育,丈夫却少有主见。母亲是个文盲,更是不知如何着手。家务事上,母亲也不擅长。她从小跑生意,不用操持家务。嫁到夫家后,家务事有婆婆操持着,也不用她插手。到了她不用老往外跑的时候,女儿们也都学会了做家务,还是不用她操心。母亲喜欢看大戏,剧院里每有演出,她总是要去看,把几个女儿扔在家里。女儿们哭着闹着要跟着她,她却“狠心”地把她们“骂”回去。与丈夫的性格正好相反,母亲是个话唠子,一天到晚絮絮叨叨,一句话要说上好几回,一个简单的事情她总是要“展开”来讲,非讲完不能打住。每天对着丈夫和女儿们,她不是喊头疼就是念叨着腰骨痛,让人听得很不耐烦。丈夫的沉默寡言或许就是因为她的啰哩啰唆所致,女儿们也不愿意听她反反复复的说话。

母亲也确实“烦人”,不但讲话啰唆,做事也慢腾腾的,吃顿饭要花上大半天,买个菜也要在集市上磨蹭到很晚才能回家。……几个女儿对母亲是有怨气的,认为她这个母亲不称职,对孩子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这也真是,她这母亲当的,就连女儿们坐月子、养孩子这等大事,她也从没想过要去照看她们……

母亲过早地失去了丈夫。那是在丈夫退休后的第二年,得了癌症,虽然做了两次手术,但还是不治而走了。那时候梅和几个姐姐都已经成家在外,母亲就孤零零地呆在老屋里。

母亲其实是个反应迟钝、动作不太灵敏的人。她生育了五个子女,老二——五个子女中唯一的男孩,就是在幼时的一次重感冒中,因为母亲还要挑担出门,耽误了送医而夭折的。母亲不但在家务事上比较懒散,对孩子们更是疏于管教,女儿们的学业、择业和就业,她从来都不会过问。她对孩子的责任,就是想办法填饱她们的肚子。什么培养教育,健康成长,这不是她的事。因而她这几个女儿,学业都不是很好,工作也不太理想。这正是女儿们对母亲最纠结的地方。

个别的女儿,对母亲很不理解,成家以后就不再过多地去管母亲这边的事。几个女儿中,梅排行老幺,但却是嘴巴挺利害的一个。她经常跟母亲拌嘴,有时还得理不饶人,跟母亲纠缠不止。梅的嘴虽然利害,却有着一付软心肠,她久不久就会回一趟娘家,看看母亲过得怎么样。她还召集姐姐们,要求每人负担一点母亲的生活费。然而作为女儿,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梅在成家后,也养育了自己的子女,体会到做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没事她就会和丈夫说些母亲的事,感叹母亲一个人,住在老屋挺可怜的,想叫她搬过来跟自己过,母亲她又不愿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那你们就对母亲好一点,多去关心她。”这是丈夫对梅说的话。丈夫的话,让她那颗有点不知所措的心开始安定下来。

母亲终归是母亲。生命是母亲给的。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母亲,更没有理由要求母亲十全十美、大富大贵,也没有权利要求母亲不能够有一点自私自利之心。做子女的责任,就是孝顺父母,团结互敬。梅以一个母亲和女儿的敏感,察觉到母亲的孤独与不快,并为此而愧疚不已。她痛心地把母亲的状况和几个姐姐都说了,并叫大家统一一个认识,这个认识就是,报答母亲,并不是给钱就完事了的问题。梅与几个姐姐一起反思了自己,这时候母亲挑着担子,吃力地行走在大街小巷、乡间小道的身影,一一浮现在她们眼前。没有母亲的含辛茹苦,就没有她们今天的生活。梅和姐姐们从此解开了对母亲的心结。以后她们经常回去看望母亲,陪母亲说说话。梅更是三天两头就往娘家跑,常为母亲买些好吃的。她还要丈夫在省城为母亲买了根漂亮的手杖。这手杖乌黑油亮,使用轻便,深得母亲喜爱,老人家逢人就抖抖手杖炫耀道:“这是小姑爷给买的。”好不得意的样子。梅每天为母亲计划伙食,熬些骨头汤,做点好菜为母亲补补身子。母亲脸上的笑容多了,精神也逐渐好起来。

为了让母亲过得更舒适,梅和几个姐姐,打算把老屋的一部分拆下重建。老屋的宅基地有近五十米长,虽然女儿们生活不很宽裕,但还是决定把前面的主屋部分重新建过。经过筹集资金,女儿们为母亲建起了一幢三层小楼房,让母亲住着舒坦了许多。母亲住的一楼,卫生间、热水器一应俱全,二、三楼留待女儿们回来时用一用。厨房修葺改造过,做饭方便多了。

母亲有着自己的品格:心无芥蒂,宽厚待人。尽管她不懂得怎样去教育孩子,但她还是希望自己的几个女儿能够好好做人,她经常对她们说:“做人,要似人似队。”这句话不知道是出自于哪里,或者根本就是她自己想出来的,但意思孩子们都明白,就是做人要跟大家伙似的,不能做到一边去。

母亲口轻,见着谁她都能打招呼。自打新屋建起,白天门就没关过,街坊几个老姐妹随便进出,经常在前厅那张桌子打牌娱乐,电视机也是整天开着,让人随便看。老人们爱粤剧,梅就为她们找来几张唱大戏的碟子,让她们看个够。母亲的这些老姐妹们,常常要待到很晚才能各自散去。后来,老姐妹们逐个的离去,过来串门的越来越少,直至街坊这些老姐妹都来不了了。母亲本是个多话的人,自从老姐妹们一个个离去之后,她话就少了。母亲在耄耋之年,精神都还不错,虽拄杖而行,每天仍要拖着一个小拖车到菜市场去买菜,自己做饭。尽管女儿们都劝她,她还是乐此不疲地坚持着,街坊们都说,这么老还那么精神,看来活过百岁没问题,这是哪儿修来的福份啊!语气中充满了羡慕。

母亲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梅和几个姐姐,就在几年以前,轮着为她买菜做饭,每隔三、四天帮她洗一次澡。第一次为母亲洗澡,梅一回到家里,就靠在丈夫身上哭了。

为母亲过完九十岁生日后,梅今天一大早醒来时,不知是受了什么感召,洗漱过后就急匆匆地赶回娘家去。

回到娘家,梅看到母亲卧室的门还关着。

“母亲还没起床?”

梅似乎感觉到什么,因为母亲向来是在早上7点左右起的床,现在已经过8点了,母亲怎么还不起来呢?梅轻轻推开母亲卧室的门,走近母亲床边,看到母亲还在静静地睡着,睡得很安详,但母亲她已经永远地睡去……

母亲就这么走了。她以九十一岁的高龄逝去,如果按照民间的算法,加上天一岁地一岁,她已经是九十三岁的人。这么高龄的人世去,在丧事上应该算是“喜丧”,但对于母亲的突然离去,梅和姐姐们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被吓的都放声大哭起来。

母亲在世时,大家并没有感觉到她存在的重要,一旦离去,孩子们在情感上失去了依赖,一下了全都没了主儿似的,——母亲,就如蜂巢里的“蜂后”,没了她,“蜂儿”不知道该往何处去飞呀!

母亲,你为何要走啊,我们不是已经说好了吗,还要为你过百岁生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