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胡平:打开茅奖的N种方式

来源:文艺报 | 胡平  2018年04月27日09:36

舒晋瑜是一位极有亲和力的专业记者,永远像一淙温柔的溪水流淌在文学田间,润物细无声。作家和评论家们都认识她,习惯于在各种文学活动现场见到她的身影。她站起来,向你微笑,手边是电脑。从不见她喧哗,也不见她老,这样已经快要20年。她早已经成为参与研讨、评选和评奖的专家学者,你可以随意和她探讨任何当前文坛热点话题,或随便谈及一部最新作品的得失,她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更多情况下她忙碌于记录和报道,她总是以高级记者的身份和眼光介入专业,包括介入最疑难或最富有学术含量的课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40多万字的著作《深度对话茅奖作家》,就是舒晋瑜切入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的一种方式。我们看到,31位茅奖获奖作家及众多评委都乐于接受她的采访。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不同场景同时回顾起同一件事:茅盾文学奖及历届获奖作家作品。其中,有些回顾甚至不是在一天内完成,如凌力的讲述,是她在病床上慢慢写就的,“一个问题也许要写好几天”。所以,离开舒晋瑜特殊的亲和力,这件重大选题是难以完成的。

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如今,每年纸质长篇小说出版数量已达上万部之巨,茅奖却只是4年一评,每届仅评出5部,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这个奖项的获奖之作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作家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有成就的作家很多,往往需要排队,按名额算下来不少人是一辈子都排不到的,这便更增加了茅奖的传奇性。

所以,舒晋瑜是有心人。她悄悄地选定了这个课题,很早就开始积累,一篇篇慢慢凑齐,直到最后实现这项工程。她做了一件别人未来得及想到或想到也做不到的事,这件事功德无量。书中的获奖者彼此相隔数代,人生经历迥异,艺术观念不同,但都是成功者。他们讲述着各自的体验,解释着各自的理念,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茅奖的秘密。书中的评委们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遴选过程,如朱向前评委说出当年他如何凭借对徐贵祥创作个性的熟悉为其担保,澄清了作者抄袭之嫌。这些述说无疑增进了外界对茅奖权威性的认知,也使作家们了解到评委眼光所在,发掘出奖项的个性。

书中的受访者顾骧、陈忠实、雷达先生已经辞世,他们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重量级的作家和评论家。雷达先生刚刚仙逝,大家还沉浸在悲痛与缅怀之中。应该感谢舒晋瑜的工作,她使他们的身影仍然浮现在这部著作里,留下了他们对茅盾文学奖的箴言与殷切期待,这一奖项也由于刻有他们的名字获得更高声誉!

在每篇采访文字中,舒晋瑜向不同作家和评论家提出的问题各有差异,提问简短,但皆有来由,深意存焉,背后隐含着问者对答者生平创作的全面把握。她总使对方谈得投机、谈得尽兴。她在访谈录中精心插入的导语,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受访者的理论;专门撰写的多篇采访手记,分别阐述了自己对采访对象的研究结论,介绍了相关背景。这些工作终使全书构成完整的体系,使读者在作者的导引下领略茅奖全景。因此,此书恰如书题所示,是一部与茅奖作家的深度对话,展现了作家的深度,也显示了记者的深度。

舒晋瑜是位好记者。这书是部好书,其文学价值、文献价值、研究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