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曹秀文:一支画笔留住浓浓“乡愁”

来源:文汇报 | 王翔  2018年06月18日09:57

曹秀文,中国农民画村农民画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山农民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十大”优秀农民画家,2017年获评“上海工匠”,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文学书画艺术大师”称号。左图:曹秀文和她的作品。张伊辰摄

■本报记者 王翔

生于1950年代的曹秀文,几乎将大半生时间花费在了农民画创作,42年的坚守,让她从一名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一代画师,成为金山农民画的一张“名片”。

“多动脑、多创新”,让农民画更贴近生活

当记者走进曹秀文的画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3米多长的画桌,在这张与她相伴半生的画桌上,诞生过200多张题材、风格各异的农民画。有些作品在世博会、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展出,有些作品被世界名人珍藏,但更多作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中。

从1974年至今,金山农民画已走过40多年历程,它汲取民间刺绣、剪纸、漆绘等民间艺术的特点,用生趣盎然的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是中国美术的一颗明珠。

“农民画就是反映田亩垄野间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在曹秀文眼中,农民画其实很简单,就是现代农民自己创造的一种艺术,是对自己乡情的一种寄托,对家乡的一种美好祝愿。

在画室中,一幅刚刚创作完成的《乡愁》格外引人注目,金黄色的福田中,穿着喜庆服饰的男女老少正在欢庆秋收。画中描绘的场景就是曹秀文的故乡,被称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之一的枫泾镇中洪村,也就是金山农民画村。

农民画的创作,绝不能一成不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面貌变化巨大,以往的牛耕驴犁已被蔬果大棚等新元素所取代。曹秀文倡导“多动脑、多创新”,有坚守亦要有创新,在留住乡情的同时,要从题材内容、绘画材料和创作手法上进行创新。

在题材内容和创作手法上,她大量采用现代化农村的新元素,以大胆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明快亮丽的色彩,外拙内巧的艺术风格,再现丰富的江南新农村民俗情态。在绘画材料上,她尝试过使用丙烯颜料与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创作,这些创作创新,让农民画更贴近生活,更受欢迎。

一支画笔耕耘半生,传承对家乡的一份“乡情”

确定主题、构图打样、绘描色彩,完成一张精品农民画作品大约需要30天左右。有时要连续伏案十多小时,经年累月的操劳丝毫没有折损她的热情。

上世纪70年代,她先后师从韩和平和吴彤章学画,在老师的辅导下,凭借着画刺绣的基本功,以纸当布,以笔作线,终于圆了自己的绘画梦,而且一鸣惊人。她1978年创作的自画像作品《采药姑娘》获中国农民画展一等奖,1982年创作的《渔家乐》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夫人选中收藏……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从绘画班学员到著名金山农民画画家,曹秀文已是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山农民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在日本、美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深受欢迎。

“热闹是热闹了,但把手艺传下去太不容易了。”在一片热闹声中,曹秀文也有忧虑,她总想着怎么让金山农民画这门鲜活艺术传承下去。

这些年,在创作农民画的同时,曹秀文也收了不少学生,除了从小跟随她学习的女儿和侄女,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画爱好者,每年都有上千人次来上她的课,一名日本学生更是成了“铁粉”,还计划邀请她赴大阪办画展。

从主题到构图再到技法,从只会埋头画画到逐渐摸索出一套系统理论,如今的她把自己40多年创作的经验总结出来,将之带进课堂、传授给有心学习农民画的爱好者,不论亲疏远近,毫无私藏。在她心中,能传承下去的不光是绘制农民画的手艺,而是对家乡的一份“乡情”,这才是农民画的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