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戏剧学院与《小说选刊》联手 举行“让小说走进人民”作品改编汇演特别活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8年07月17日09:10

7月11日,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18级表演专业期末考试暨“让小说走进人民”《小说选刊》作品改编汇演特别活动在上海戏剧学院红楼黑匣子剧场举行。

这次进入改编汇演的小说共计8部,学生先大量阅读《小说选刊》,再从几年内发表的作品中,挑选三篇对自己有触动、有感觉、有表现空间的小说,由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活动总编导赵武最终选出一个片段进行改编和排演。最终参演的作品包括毕飞宇的《玉米》、凡一平的《非常审问》、孙频的《以父之名》、李相华的《王固本的活人证明》、向本贵的《年关》、陈再见的《有些话必须说清楚》、杨映川的《总有一个怀抱》、宋小词的《祝你好运》。

虽然呈现出来的每部戏是十分钟到半个小时的片段,但是老师和学生们对作品风格、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等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比如在《非常审问》中,为了表现贪官的得意、不安、奸诈等心理,专门增加了六个分身;在《玉米》中,从化妆、说唱、表演方式等多侧面下手,让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在《年关》中,为了抓住年关将近的低层生活和悲凉的氛围,几乎采取了默剧的方式。为达到良好的舞台效果,还运用话外音、背景音乐等,甚至在道具上,也尽量做到真实,比如把鱼、菩萨像、花盆、沙发和水桶,生活实物都一一搬上舞台,以此将观众带入现实情景之中。

参加演出的学生冷金龙说,看完《因父之名》后自己哭了,为了能够靠近父亲田叶军一角,他观看了七八十年关于父辈生活的书籍和电影电视剧,时刻把自己装进角色里。学生们对这次考试汇演非常积极认真,每次排演都会碰撞出新的灵感,都会加入新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最终汇演的题材,有温度、有温情、有暖意、有爱心,也有明确的褒贬,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内容广泛、生动细腻,充分表现出了学生们的关注点,和对艺术表演的兴趣方向。

指导老师方园园表示,这一批《小说选刊》作品改编,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是老师引导学生从观察人物、扎根生活开始,随之进行“人物自述”,找人物的最高任务,并组织舞台行动。“关于表演,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请不要再表演了,戏剧的创作就是学习不断放下的过程,放下习惯、放下惰性、放下自我,甚至还得放下表演,有勇气把自己‘赤裸裸’地放到舞台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连接和分享,这个过程是神圣而又美妙的。”

汇演之后,专家、学者、作家对演出进行点评。《小说选刊》负责人王干说,让小说走进人民,是《小说选刊》的品牌活动,这几年曾经走进过革命老区延安,也走进过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这次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与学生的汇演,是对《小说选刊》的另外一种承认,另外一种褒奖。小说和戏剧之间,本来就是没有墙的,这些年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多。看到老师与大学生对《小说选刊》这么喜欢,方法这么特别的一次演绎,他感到编辑工作是有意义的,他们将继续办好刊物,让小说真正走进人民,让文学真正地贴近现实,让艺术真正地感染年轻一代。

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马麟鸿介绍,上戏继教院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这块的定位是:强调教学、创作、实践三位一体,鼓励老师和同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有一流的标准,同时强调学生和老师要有创新,最终环节落在要实践,要见观众,要在正规的剧场演出。这次活动是为民鼓励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才华充分地展现出来。

据赵武总结,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与《小说选刊》结缘,一直都在订阅这份杂志,关注作家们的文学创作。这次在2018级表演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中,之所以指定《小说选刊》作为脚本来源,是因为这本杂志有品位、有思想,是中国文学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最新反映,他要求学生不仅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也要求学生长期订阅,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这是当好一个演员和编剧的基本条件。赵武编导深情地说:“有一个文学青年,以大半生的热爱,守望着她,最后以知天命之年,选择向她示爱——让我们的小草们与她结伴在梦园嬉耍,激励一朵朵艺术生命的花蕊。那里面,有人世间的悲悯,有百姓中的温暖,有良知的自忏,有命运的交欢……在这里,我们体验着文学带来的细腻,表达着戏剧所呈现的苍茫。” 赵武导演表示,他下一步不仅是继续争取把他喜爱的作家陈仓的作品推上舞台,还计划从《小说选刊》里选择四部小说,组成一部电影,运用套层结构,讲述中国故事。

美学家、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戴平,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宫宝荣,作家潘向黎,小说家、活动策划之一陈仓,上戏编导张宁、表演系教授刘兵,《小说选刊》发行部主任戎瑞等共100余人参加了演出和观摩活动。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