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剧《青铜葵花》:让孩子感悟“苦难中的美丽”

来源:文艺报 | 童 友  2018年07月20日08:38

“将我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改编为大型音乐儿童剧,是一次创造。”日前,作家曹文轩应邀出席儿童剧《青铜葵花》南京首演现场,他说,“从此,《青铜葵花》又有了新的内涵和迷人之处。”儿童剧《青铜葵花》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出品,江苏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承制,常州市华罗庚艺术团演出。

“洪水滔滔,快跑快跑。洪水滔滔,快逃快逃。”百年不遇的洪水向油麻地袭来,茅屋、树林、庄稼、牲口在漩涡中飘摇。突然河面冒出一个红点。“是孩子,快,快!”随着岸边的呼救,正在河边放牛的男孩青铜使劲地游过去,救起了她,她叫葵花。配合音乐、音响效果,舞台场景悲伤而惨烈。儿童剧《青铜葵花》以此为大背景,进行铺展和渲染,旨在映衬苦难中的“美丽”。原著作者曹文轩期望的“迷人之处”,也就是让孩子在这苦难的背景下感悟“美丽”,感染童心之美、成长之美、人性之美,从而面对生活能知恩感恩,面对挫折能坚韧坚强,面对困难能勇于担当。

剧中,青铜家收养了葵花,可是他家是全村子最穷苦的,只有年迈的奶奶、哑巴青铜,还有一头老牛。来到这个新家,明知很穷很苦,可葵花感到了温暖的寄托。洪水过后,油麻地的人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身在青铜家,苦难非但没有让葵花绝望,反而在淡淡的忧伤里萌发出殷殷的期望,产生了童话般的遐想,升起了坚定的信念。这样的情节,给小观众的心灵融入了暖暖的亲情美、意境美,恰到好处地淡化了苦难带来的痛楚。该剧的每场故事都具有美感的内核。伴着苦难、忧伤、痛苦而生长,这种美是向上的、和谐的。能使苦难成为美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或者说是一种坚强的生命力量。用美的方式在苦难中选择坚强,对生活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有意义的人,这就是“苦难美”,这就是《青铜葵花》的内在意义。

“哥哥你光脚冷不冷,妹妹心疼我哥哥。为了我,哥哥你舍了那么多……”这是全剧最能牵动人心的唱段,曲调吸取了江苏民歌温婉的特点,表达了葵花对哥哥的感激之情。为了让葵花穿上新衣报名入学,青铜清早背上一串芦花鞋上街去卖。葵花和奶奶盼到青铜回来,芦花鞋卖完了,漂亮的花布料买回了,葵花心里无比感激奶奶、感谢哥哥。忽然,葵花发现,哥哥怎么光着脚回来的?原来青铜脚上的一双芦花鞋也卖出去了,这才够买回花布做新衣。这段演唱长达一分多钟,很多观众泪流满面,感受到奶奶的亲情温暖,感受到兄妹的童心之美。在贫困中,人的心灵很有可能被磨损得粗糙冷硬,也容易丧失尊严。可是,青铜一家却活得自尊庄严。一家人紧紧相拥的爱,就像冬夜的小火炉,越是寒冷、贫穷,就越显得温暖、珍贵。

青铜和奶奶是正直善良的油麻地人的代表。为了葵花能上学,青铜把惟一的机会让给了她。葵花被人欺负,青铜宁愿挨打也要保护她。为了葵花,青铜一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代价。最后,奶奶因操劳过度和老牛一起倒下了,但她的坚强与乐观,给了兄妹俩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力量。当苦难一次次袭来时,青铜和葵花相伴相依,不舍不弃,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谱写了一首大爱之歌。

“我不能光吃闲饭呀,我也要帮着家里干活。”剧中,葵花主动要求看护茨菰田,戴上草帽,拿起竹竿,一次又一次赶走了偷吃茨菰的鸭群。这样的场景富有童趣,引起小观众一阵又一阵喝彩声。成长,是该剧最能跃动小观众的。在编剧薛梅看来,展现葵花的成长,是希望看到今天孩子的健康成长;展示青铜的担当,是希望看到今天孩子的主动担当。庆幸今天的孩子们不用再遭受那些大苦大难,而青铜和葵花在挫折中的坚强和乐观,对于养尊处优的当代儿童来说,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

“亲人们,我永远也忘不了用心血把我养大的油麻地的乡亲们!忘不了我的奶奶,忘不了我的哥哥,忘不了老牛!是你们让我活下来,我永远也忘不了比亲爹亲妈还疼我的麻油地的亲人们!”全剧结尾,葵花眼含热泪,亲吻脚下的土地,回首最艰难的岁月,感恩最淳朴的乡亲。上级安排葵花返城,兄妹二人紧紧相拥,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看过首演后,曹文轩表示,“我今天一大早从北京赶过来,就想看文学是怎么变为艺术的,这个过程非常奇妙。希望这台剧从南京开始走到中国的各个地方。这是我发自内心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