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鲍盛华《先生向北》:笔底波澜国士情

来源:文汇报 | 陈耀辉  2018年08月21日08:28

鲍盛华的《先生向北》一书,用纪实文学的笔法、散文的笔调,以文化大师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北上长春为端点,以回环纵横的笔意,串珠挂玉般地展现了1945至1965年间吉林乃至东北文化的景象,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人和事,剖析了支撑文化景观的群体人格。

《先生向北》翔实地讲述了匡亚明、宋振庭、佟冬、公木、于省吾、吕振羽、唐敖庆、罗继祖、孙天牧、王庆淮、杨振声、余瑞璜、蔡镏生、钟泰等一代名流的传奇故事,深入发掘整理了历史上吉林省繁荣文化景观的发端、历程和人文基础。宏大的叙事场景中,处处可见政府官员求贤若渴以及举重若轻的政治智慧,科学家、文史学家们质朴笃厚的人格。应该说,该书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共有3次文化大迁徙。文艺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思想界的精英,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纷纷奔赴东北。

第一批成规模进入东北的高级知识分子,在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建立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重新恢复了东北大学。

第二批成规模进入东北的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全国顶尖级的科学家、艺术家。为了配合国家加强高等教育事业,在全国范围高校院系大调整中,1952年来到长春的有: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人工智能的奠基人、数学家王湘浩,著名物理学家、国际一流的结晶学家、中国金属物理的奠基人余瑞璜,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催化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光化学研究的先驱者蔡镏生,中国理论化学奠基人、中国量子化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的唐敖庆,中国无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实之,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陶慰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新潮派”小说代表之一、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文学家杨振声,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吕振羽。

第三批成规模进入东北的高级知识分子,有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张伯驹,北派山水画家孙天牧,国学大师钟泰等文史界、艺术界的巨擘。

唐代名臣魏征在《述怀》诗中说:“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人与人之间,付出关怀与尊敬,就会收获忠诚与拥护。“国士”就是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就是鲍盛华心目中的“先生”,就是《先生向北》一书中深情言说的每一位历史人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值得全社会学习。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群体,他们以其特殊的风骨铸起一个时代的承重墙。

有时候,过度发掘平凡的一面,就会示人以平庸;过度夸大个人的觉悟,就会超出常情让人难以理解。言说先生们的情怀,好比给先生把脉,需要细心感悟,入情入理,这样的文章不好驾驭。作者对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向往和热爱,对文化先驱者高尚人格的敬意,跃然纸上,恰到好处,动人心弦。

东北文化又称关东文化,它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吸收融和了本土的渔猎游牧文化,乃至东亚与欧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共生体系,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春风所到之处,能看到红花绿树,先生向北,能够安居乐业,都需要这块热土的深厚博大。作者热爱这些先生,在字里行间倾注了无限深情。

我和盛华是同乡,悠久独特的黄龙府文化养育了我们,内心总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捧着《先生向北》这本书,一页一页地读下来,仿佛春夜窗前安静的满月陪伴着,缓缓地展开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先贤的心,与作者的心,钟响磬鸣,隔着悠远的时空,相感相应,斯文的韵律,在文字之间云水般流动。

这本书可以用苏东坡评论陶渊明诗歌的话来概括,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心静心细的读者,在字里行间,时不时地就会遇到灵动而华丽的诗性语言。宏大的历史架构,旁征博引笔墨饱满,一往情深的叙述,事件脉络明亮清晰,故事情节生动风趣,求实求美,既有春秋笔法,又带着些许东北味儿。在阅读中你会情不自禁跟随作者喜爱那些人,喜爱那些事,喜爱那段历史。仿佛长春高远的天空,无限的蓝,让人想化成鹏鸟,自由地飞。

在振兴东北的大时代,先生们曾经带来的暖煦春风,正穿越时空被吉林人继承和发扬。这片热土,也将重现繁荣,不负作者的凌云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