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做新时代文学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来源:文艺报 | 行超  2018年09月21日07:37

创作与批评是文学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近年来,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现场,以“70后”、“80后”为主的青年批评家队伍逐渐扩大,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最活跃的力量。这一代青年批评家大部分受过专业训练,且多是高学历获得者,这样的学术背景使他们的文学批评非常具有辨识度,明显区别于前辈批评家。青年批评家们对文学怀有极大的热情和热爱,在面对与文学现实相关的理论命题时,也能积极关注、热情参与。中国作协设立的“客座研究员”制度,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学术背景深厚、贴近文学现场并有志于文学批评的青年批评家,本届青创会代表刘涛、李振、项静、王士强等都曾是客座研究员。

1982年出生的刘涛其人其文都有一种古典的气质。多年来,刘涛一直倡导文学批评应该具有整体视野,不仅要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更要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突破时代知识结构局限,拓展视野,把握中西文化大格局”。来参加此次青创会,刘涛首先想到的是青年一代的责任。他说:“古人说,四十而仕。仕为任事。青年是任事的准备阶段。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青年积累不够,未必堪任大事。今日所积,要理解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变。走进历史,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走向世界,理解更大范围的历史和现实。”

近年来,作家如何突破个体生活和个体经验的局限,与具体的时代生活发生联系,是文学界普遍关心的话题,也是本次青创会中批评家们热议的话题。李振认为,当代青年作家在这几年里呈现出新鲜、开放、强势、持久的创作态势,不但让读者们看到了年轻写作者对个体经验持续、深入的挖掘,还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对此前较少涉足领域的大胆开拓与尝试。他们有着对所处时代独特的认识与表达方式,有着对一代人精神世界充分的敏感与好奇,有着对写作途径及文学形式永不满足的探索。他认为,青年作家们的创作正在逐渐形成一种独特又多元的文学新气象,虽然其中可能存在着种种问题或不足,但这种文学气象的形成就是一个青年作家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时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耐心,对青年作家及其创作给予更多的包容和体谅,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作为一位女性批评家,项静的文字既有学理的渗透,也有情感的温度。近年来,项静还尝试文学创作,出版有小说集。对她来说,不论批评还是创作,写作是用文字表达自我。在她心目中,理想的写作就是不做大而无当的预计和展望,“诚实”地写出自己精神上的困惑、局限,把在现实中体验到的东西在写作中尽力表达清楚。在她看来,评论是公器,而不是个人臧否,对一个作家或者某个作品的关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评论是文学氛围和生态的撑持者。评论不是批评家的特权和规定写作,它有诸多层面的参与者,每一个写作者都是批评家,有交流就有品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从而形成一个博弈和协商机制。项静坦言,青年批评和写作存在的问题肯定很多,比如参与生活赋形的能力,参与时代难题、推动思想的能力,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她理想中的文学和批评的关系是砥砺前行,凝聚更多的社会关注。

王士强多年来密切关注、深入参与当代诗歌创作,在他看来,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发生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革,这对于文学发展而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青年无论是与社会的变化还是文学的变化都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系,既是这种变化的承载者,又是新的变化的推动者,青年即未来。对于青年批评家群体而言,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中面临的困难有很多,生存压力、价值焦虑、学院体制的束缚等等,但是,惟其如此,更能凸显出文学批评的价值,一个时代在召唤属于自己的批评家。他认为,青年批评家应该持守文学的“本心”“初心”,需要有对于文学的担当和责任感、使命感,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如此,才可能为文学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做出贡献。

1978年出生的曾念长与改革开放同龄。作为一位学习社会学出身的青年学者,同时又是一位有文学创作和文化记者经历的作家,曾念长将社会学概念引入了文学场域的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文化社会学研究及文化批评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在谈及此次参会的感受时,曾念长首先想到的是“青年”一词的意义。他认为,把“青年”和“改革开放”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让他感到一种特别的意义。“4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都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鲜明印迹,借助这次青创会,我们可以深入交流同龄人的精神成长史,探讨我们这代人如何重返时代现场,让我们的创作和批评进入当代中国最前沿的经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