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傅宁军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先生》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18年11月18日10:00

傅宁军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先生》研讨会现场

11月15日,由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江苏省作协、南京市文联联合主办的傅宁军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先生》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松林,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陈炜,以及十余名文学评论家参与研讨。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汪政主持会议。

范小青发言

汪政主持会议

《南京先生》书封

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先生》穿越百年、横跨海峡,讲述了爱心传递、血脉相承的真实故事。民国初年马祖北竿发生瘟疫,南京郎中冒死上岛医病救人,被尊为“南京先生”,时隔百年,马祖北竿乡亲专程寻找“南京先生”故里,在西善桥竖立“南京先生纪念碑”,并年年祭拜。既有人间大爱,又有知恩图报,折射了大陆改革开放给两岸民众带来的深刻影响。这是一个情牵两岸的“南京故事”,也是一个贯穿历史与现实的“中国故事”。

韩松林发言

韩松林在致辞中对傅宁军深耕纪实文学几十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充分肯定,正是因为有傅宁军这样一批作家,江苏报告文学才保持活力和创造力,使江苏成为全国报告文学的一方重镇。韩松林总结说,江苏报告文学作家身上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他们有坚定的文体追求、文学信仰,长期以来坚定地走报告文学之路;第二,他们对大时代的微观和宏观有着敏锐的感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素养、文学素养;第三,他们有对生活真实的求真和领悟。以傅宁军为例,他为写《南京先生》多次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寻找历史的真实,唯有如此写出的文字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韩松林提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对傅宁军今后的创作有所启发和帮助,并激发更多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热情。

李炳银发言

在李炳银看来,作为文学大省的江苏,其报告文学领域也一直焕发着勃勃生机,傅宁军正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位,他追寻徐悲鸿、李敖的人生,写大学生从军报告、大学生村官,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给人印象深刻,这与他认真、务实的态度息息相关。在《南京先生》这部作品中,他刻画了一个人由人变成“神”的过程,又通过自己的作品,将“神”还原成人。虽然记录的是百年前的历史,但其主题极具现实意义,歌颂了人间的爱与善,其社会性超越了文学表达本身。

专家们从题材价值、文化信仰、文体创新、传播角度等方面对《南京先生》作了深入研讨,认为《南京先生》反映了两岸无法割裂的血脉关系,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充满了大爱情怀。丁晓原、王晖等专家认为,《南京先生》所呈现的描述视域是十分宽阔的,历史与传说、现实和当下汇聚于此,将大陆与台湾、南京与台湾的关联渊源清晰写出,可谓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周桐淦认为,无论是行善和感恩的主题,还是对民间信仰、北竿马祖文化的展现,“《南京先生》仿佛一支小夜曲,在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态势下,开创了一种同宗同祖、两岸情深的新表达”,这是一部能起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功用的佳作。

有评论家认为,《南京先生》结构精巧,开头便用百年前南京先生与马祖北竿结缘的故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情绪,然后转入作者与南京先生的结缘、寻找南京先生的过程,在笔势的回荡当中能够让读者看到特殊的时空转换。范小青认为“作品结构上时空交叉穿越,却不凌乱,这种写作方式更具有现代性和文学性”,王振羽则建议书名可改为《寻找南京先生》,背景也可以更为丰富。

对于报告文学如何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陈炜建议,一是在作品完成后,对报告对象要有反哺和反馈;二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进行二次传播。武善增也认为,《南京先生》是一部可以拍成纪录片的好题材。

《南京先生》作者傅宁军

《南京先生》作者傅宁军在答谢词中介绍了本书创作的初衷和感悟。傅宁军表示,从西善桥街道听朱向东主任讲一个故事,到奔走两岸采访一年写成一本书,中间经历许多酸甜苦辣。“南京先生体现了传统美德的世代延续,反映了时代淘洗的人生命运。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希望把百年南京好人的事迹世代传承,用文字如实地记述下来,生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本土故事,回报自己生活的城市南京,这是不该推卸的写作使命。”

张跃定、张文宝、陈歆耕、张光芒、房伟、李玮、张勇、韩松刚等参加研讨。(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