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炜:一笔一划,就是一心一意 ——人文社出版《古船》手稿本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9年01月14日07:22

活动现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观,其创作方法、写作资源、表现题材都日趋多元。从笔墨碰撞的手书,到屏幕键盘的交响,写作媒介的变化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这种变化对文学的意义却是革命性的,也是影响深远的。

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古船》手稿本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没想到,这里最开始是这么写的”“一片贴一片,真是修改得认真啊”。11日下午,作家张炜、评论家白烨、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刘方、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一同走进中版书房,和大家回望《古船》的写作,以及那个日渐遥远的手写年代。

张炜 《古船》手稿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古船》:是张炜的起点,也是文学史的转折点

1986年,《古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首发,次年出版单行本。这部长篇小说甫一出版,便引起了阅读风潮。一个时值30岁的青年作家,创作生涯刚刚起步,便以这样一部磅礴之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着实令人震惊。张炜也曾感慨道:“我的第一部长篇曾让我深深地沉浸。溶解在其中的是一个年轻人的勇气和单纯——这些东西千金难买。”

《古船》,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隋、赵、李三大家族四十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小说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古老农村在急速化历史嬗变中的心灵阵痛与文化冲突,被评论家称赞为“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的碑石”。《古船》无论对中国文学史,还是对当代长篇小说创作,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有论者认为,《古船》之前的新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没有哪部作品有如此深邃的洞察力。《古船》是张炜创作的起点,也是他日后创作的基点,他以雄奇的思辨、丰富的寓言与善良的人性,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书写。

白烨

白烨认为,《古船》开启了家族文化史写作的先河。“过去作家们书写和家族相关题材,叙事结构往往非常传统,或者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明显,而《古船》完全是用文化的、人性的视角结构全书。”也正因为此,“这部作品问世后引起一定的争议,因为它对我们的政治约定构成了反思和批判”。但在白烨看来,文学的突破正源于一个又一个的争论,《古船》对同时期的作家影响很大,促进了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

手稿本对了解小说原貌意义重大

“在30年后的今天,人文社推出了《古船》的手稿本,其自身价值和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应红说,手稿是一种有温度的文学载体,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出版优秀作家代表作手稿本的传统,曾出版过鲁迅手稿、老舍《骆驼祥子》手稿、《白鹿原》手稿等。“《古船》手稿的出版便于文学爱好者们更好地感受一部文学佳作的成书史,也可以通过手稿本和作家张炜拉近心灵上的距离。”

应红

说起哪里有最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手稿,莫过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刘方说起馆藏手稿如数家珍。他认为,手稿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形态,让作家的作品表现的更清晰、更丰富。改革开放40年来,手稿记录着文学的变迁情况,从手写到打字的写作方式的变化,本质上来讲是文明之大变,体现了书写和阅读关系的巨大变革。“而直到现在,我们对于这种变革的认知只是刚开始,其所呈现的真正意义还有待探索。”

刘方

刘方从更深层次的阅读以及文学研究角度看,谈起手稿所具有非凡价值。“我们所读到的排印版作品,往往是作者、编辑、出版人等各方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手稿能帮助读者还原作家本身的想法”,他以《古船》手稿本为例,指出这里不仅有张炜本人的手迹,也有编辑的手迹。“我们想知道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他的初始思路,手稿本就是一个最好的阅读方式。”此外,手稿也可以透露出许多文本之外的有趣故事,“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注意到,《古船》的手稿可是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纸写的,这在当时可不常见。”刘方说。

三十年,千万字,一个一个填进格

张炜

回忆三十年前的写作生涯,张炜感慨万千。1986年,张炜的中短篇合集《秋天的愤怒》由人文社出版,他回忆道,“那个时候出版社对作者的要求很严格,把我拉到出版社半个月,住简易房,和编辑交谈小说,修改内容。”《秋天的愤怒》出版后,人文社得知他有创作长篇的计划,就送给张炜一摞稿纸让他创作。“我算了一下,一摞稿纸也就是写一部书多一点儿,于是就非常用心,一笔一画地写下来。”张炜说,回头看那个时候的写作,自己也很感动,不仅所有文稿写在纸上,所有的改动也都用剪裁的纸片粘贴修正。

可贵的是,在这个几乎所有作家都放弃了手书的年代,张炜把敬惜字纸的严谨态度保留至今,“现在我有相当多的好稿纸,但是我对纸张的看重、珍惜、爱惜,以及落笔的慎重仍然没有改变”。近年来他的新作《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作品,也都是用纸笔完成。张炜笑谈,有人说他不会敲字,其实早在1987年他的五笔输入法就很熟练了。“我用电脑写了一段以后,觉得稿子的味道还是不一样。就像我们吃面条都愿意吃手擀面,机制面和手擀面还是不一样,于是我还是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尽管用纸笔创作来得辛苦,但张炜个人却沉浸其中、乐在其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到当下,一笔一划的书写习惯不曾改变,一心一意的文学初心也未曾改变。 

(照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