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英雄时代》:一本书一座桥

来源:中国艺术报 | 王国平  2019年02月16日08:20

读李迪的报告文学新作《英雄时代——深圳警察故事》 (群众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桥”的意象。这部作品就是一座桥梁,是一个行业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的桥梁,以求实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携手同行。这是基于现在社会上一部分人戾气太足、怒气太盛,心情容易澎湃,缺乏足够的耐心。自媒体又高度发达,表达起来便捷、随意,于是很多问题原本不是问题,通过一些渠道的助燃,渐渐成了大问题,甚至酿成老大难的问题。以前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现在有时候也需要问一问,“中国人,你为什么老是生气” 。这就需要沟通,需要坦诚,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实现相知,彼此体谅,相互支持。

通过对深圳警察群体的全方位书写, 《英雄时代》向读者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公安干警到底是干什么的、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认定“流血牺牲不是本事,破案才是本事” ,认定“确保人质安全才是本事” 。同时,破案是难的,“说起来两句话,做起来真的很难” ,要基于法律法理,要注重情感关怀,要去寻找关键证据,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努力,甚至需要机缘。为了一个案子,追踪了二十几年,这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力,需要树立强烈的信念。而且作品中不回避工作失误。在接受作家采访时,有干警说,抓住逃犯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抓了就抓了,倒是愿意讲讲没有抓着的,“你帮我一起总结教训,行不? ”这就意味着“没抓着”是在心里藏着的,时刻从心底泛出来。公安干警的职业意识,为民保平安的职业追求,就通过这样的细致书写得以充分彰显。这样的作品,可以让读者熟悉一个行业的工作流程和运转规则,促进警察这个群体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沟通,促进警察这个群体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对于警察这个群体自身而言,这样的作品也可以形成工作上的借鉴,进行精神上的抚慰——文学的光亮,终于以实打实的方式,照耀到自己和自己战友的身上。

《英雄时代》由30个独立篇章组成,以一个个鲜活而精彩的故事,写出了人民警察的精气神,写出了这个群体的工作状态与精神境界。作品重在写“人” ,写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追求。公安干警对受害者有着一种亲人般的爱怜,对犯罪分子有着一种基于人间正义的痛恨。更为难得的是,他们也为失足者感到惋惜,尊重人格、平等相待。 《紧拉慢唱刘晓光》中,女刑警刘晓光说:“贼有贼的尊严,贼有贼的情感。抛开他们是贼的身份,他们跟你我一样,也要承受七情六欲,承受家庭负担,承受社会压力,承受所有的一切。 ”在这一章的结尾处,她还在说:“法院会不会减轻对他们的量刑? ”一句念叨,彰显出人民警察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

一本书,一座桥。建造这座桥,使用的材料是语言。李迪的语言是有响声的,也是有画面、有场景、有神态的。看采访对象说的,大体上能感知到他们说时的表情与心境。很多人笔下的语言是干的,或者说是硬的。李迪笔下的语言是脆的,而且是“嘎嘣脆” ,有一种个性化的风格。他的语言是脆的,也是温的,有着一种贴近人的体温,爱与恨的分寸把握到位。他不仰仗描写,而是善于以口述的方式来推进故事,这是需要高超的语言驾驭技巧的。书中是采访对象在说,也是李迪在说,他们一起在说。这么多采访对象,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登场,容易形成疲劳,人物的面目容易模糊。这就需要作家准确捕捉到每个人的个性风格。李迪善于从各自的姓名入手,从各自的微信名入手,使之区分开来。李迪喜欢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是资深“汪迷” 。汪曾祺的创作秉承沈从文的一条经验,那就是“贴到人物写” 。李迪也善于“贴到人物写” 。他通过自己的笔,让原本属于“这一类”的,成为活泼泼的“这一个” 。这是有匠心的,而且是“匠心独运” 。李迪就像是一个高级设计师,深谙“量体裁衣”的精髓,他为每个人都量身定制了精致的标题与符合身份的故事讲述方式。他用文字为公安干警绘制了一幅幅人物画,他将自己的情感熔铸于文字,为英雄塑像,为时代放歌。这体现出作家的功力,也彰显出作家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