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巨变的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如何书写儿童?

来源:文艺报 | 张国龙 俞佳敏 洪 斌 孟鑫岳  2019年05月20日08:43

张国龙:商品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巨变。毫无疑问,各种媒介、电子产品全方位进入了儿童的生活,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尽管每一个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都必然面临因文化语境改变而成长景观各异的难题,但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文化语境比当下更多元、更芜杂。因此,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试图描摹当下儿童的生活状貌,试图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无疑面临巨大的挑战。那么,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家该如何直面这样的挑战?

洪 斌:时代的转型带来了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巨变。置身其中的21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异质于上个世纪的文化语境。在众多的变化中,我认为最不可忽视的当属“消费文化”和“新媒介”带来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商业化狂潮裹挟而来的消费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消费文化参与构建的“童年观”与“童年亚文化”,正悄然改变儿童生活的特质。与此同时,在其“平面化”和“娱乐化”的大旗下,儿童文学的深度面临消解。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和电子化时代,新媒介作为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对儿童产生了影响。读图时代、影视冲击、电子阅读等新事物成为了当代童年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新媒介的蓬勃发展更是冲击了传统印刷媒介环境,给儿童文学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总之,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儿童文学写作内容与方式都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既给作家带来全新的视野,又给作家带来更大的挑战。

俞佳敏:不可否认,新世纪的到来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契机。市场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童年主体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但热闹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市场需求量的迅猛增长使得许多儿童文学作品缺乏精品意识,趋于单一化、肤浅化。数字媒体时代引发的阅读焦虑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命题,许多孩子沉浸在网络、影视、动漫中,削减了对纯文字作品的阅读热情。如何努力赢得小读者的亲近和回归,是当下儿童文学作家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孟鑫岳:商业化时代,儿童文学正形成以作家为“生产者”,以出版方作为市场主体,经由营销运作来实现市场价值的传播方式。在该传播路径中,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特殊文化商品中的商业属性被放大。作家与出版方共同构成了市场中的获利者,也必然是逐利者。但追求畅销并不意味着放弃文学性,儿童文学作家首先是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员,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商品,儿童阅读也不是纯粹的消费行为,儿童文学必然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美育责任。

张国龙: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家需要深入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了解成长于电子传媒时代儿童的特质,坚守文学性至上的写作立场,不迎合市场而降低文学品位,才有可能取得文学与市场的双赢。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大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少儿图书出版、发行一路高歌猛进。2017年,少儿图书占整个零售市场的比重达24.64%,销售码洋达200多亿元,接近95%的出版社都跻身少儿出版之列。少儿图书出版市场如此火爆,有多少泡沫泛滥?有多少高品质的童书可以流传?儿童文学作家们如何不被市场的喧嚣冲昏头脑,如何能够乘童书出版的煦暖东风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儿童文学经典?

俞佳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离不开其背后儿童观、儿童文学创作观的支持。曾几何时,教育性成为儿童文学的根本要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局面得以改变,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娱乐性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商业文化及各种新媒介的介入,却让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剑走偏锋。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一味迁就、迎合儿童的口味,降低艺术标准,审美价值甚至被悬置。要想创作出这个时代特有的儿童文学经典,势必要走出“唯儿童主义”和“伪”儿童本位的误区,辨析“优秀作品”、“畅销作品”、“儿童喜欢的作品”、“儿童成长需要的作品”的区别。惟有坚守 “有意义”和“有意思”,注重作品内涵和主题的复杂性、丰富性,方能建构起当代的童年精神。

孟鑫岳: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写作导致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同质化和平庸化倾向,淹没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作主体性。而拥有“自己的美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文学“创”造的本质特征。近年来,许多作家盲目模仿J.K.罗琳,比如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幻想文学照搬了“哈利·波特”系列的魔法世界,却忽略了其承载的文化传统,导致模仿之作的“错位感”。由此可见,作家个性的凸显仰赖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工业化生产式的文本“复制”,流于“娱乐”的表象化创作,恰好反映了当今儿童文学作家的“文化贫血”。而文学创造中体现的文化厚度不仅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在市场的急流中甘于寂寞,沉淀自我,更需要以儿童的视野来实现“文化穿透文学”的写作意旨。

洪 斌:当下儿童文学的创作要想真正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创造时代的经典,还需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多下功夫。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人们耳熟能详的大都是“扁平人物”,其性格固定,易于识别,比如说勇敢的舒克贝塔、淘气的马小跳等。这类人物最为低龄儿童喜爱,最符合幼年与童年儿童的接受能力,确实会受到市场热捧。但是,要成为“新时代少年儿童精神风貌复杂特征的代言之作”,单靠“扁平人物”是不够的。性格丰富、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特点的“典型人物”(圆形人物)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当下的孩子们所渴求——在反映当代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小说中体现尤甚。凝聚在“典型人物”中的生命维度、情感深度、精神高度,正是其独特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而这显然不是市场数据所能衡量的。

张国龙:审美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结合,既有艺术广度,又有文化厚度,还有教育深度,方可成为“经典”,方能让儿童文学真正成为这个时代儿童精神成长的良师益友。

过去、当下和未来,无疑是作家写作的三个时间向度,概莫例外。儿童蓬勃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使得他们着迷于“未来”,甚或“玄幻”、“穿越”、“架空”。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家善于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写作,尤其执迷于书写自己成长的时代。显而易见,那些遥远年代的生活场域和陈年旧事,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写过去,如何让当下的孩子引起共鸣?而且,不断变化的成长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成人作家与孩子们之间的心理距离,那么,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如何能够切近当下儿童生活的本真,抵达当下儿童的心灵幽宫?

俞佳敏:无论是过去、当下还是未来,能够让孩子产生共鸣的作品总是蕴含着独属于童年的动人故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不同于成人的儿童,其生活具有内外两面性。儿童文学作家要做的,其实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层层剥离——在时代的脉搏中敏感地追寻当下儿童的情感律动。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对广大儿童文学作家来说,面朝童年回忆的乡愁化写作是在情理之中的。但只沉浸于个人经验中的写作显然是不够的。儿童文学作家应当将私人性的童年生活、情感记忆与当下联结,使其进一步升华为更具有普遍意义和高度的审美经验。借用金波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亲近儿童,发现儿童,思考儿童”。

洪 斌:儿童文学作家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儿童并不是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存在。在当前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儿童的生活现实、心理活动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改变。拿过去的经验去定性当下的儿童,恐怕有失妥当。作家写“遥远年代”和“陈年旧事”并非不可以,但前提是要紧扣当下儿童的实际需求,写出它们背后的普遍意义,方能引起共鸣。再者,儿童文学作家切忌“老生常谈”,更不能想当然地固守陈旧的“幻想”和“娱乐”手段。我认为,这正是创作出新时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

孟鑫岳:朱自强教授曾指出,“考察作家对儿童文学有无内在的、无法割舍的精神需求,是检验儿童文学作家的真伪高下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作家对儿童文学的这种精神需求,使其在创作时回到了儿童的生命状态中。不用担心不同时代的小孩子之间无法沟通,因为儿童的天性是开放的、包容的,儿童的精神世界本质上是共通的,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隔阂。同时,回归儿童生命本真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对儿童来说,并不会因其遥远年代的书写而显得陌生,反而会激发起其对文本背后“陈年旧事”的好奇,从而赋予作品一定的社会史意义。

张国龙:概言之,写过往,写当下,抑或写未来,只要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就是成功。

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若没有国际视野,便是闭门造车,甚至是夜郎自大。全球化时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自然不可孤芳自赏,需要打开窗扉,放眼世界儿童文学的百花园,兼收并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如何能将“民族性”和“世界性”完美结合?

孟鑫岳: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在放眼世界、兼收并蓄的同时,更应该有“走出去”的野心。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有理由重拾失落已久的文化自信。但是,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出去”应该是顺其自然,或者水到渠成。作家要避免急于求成,将目光放在如何创作出兼具普适性和民族性的原创优质作品上来。

洪 斌:中国儿童文学家在走向世界之前,必须先走向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题材往往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泥土里。中国的儿童文学首先是要吸收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培养中国人才,书写中国特色。在国际化浪潮中,中国儿童文学也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作家需要建立起世界性的儿童文学观,将目光投向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现代课题。在借鉴写作方法,吸收先进理论和观念的同时,中国作家也要小心审视中西文化的差别,找准定位,在世界儿童文学中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

俞佳敏:在当今国际化的浪潮中,理解世界,就是更好地审视和理解自己。只有从多维的视点去反思,中国儿童文学才能认清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走得更远。我们需要与世界交融,但也应加强文化自信的定力,写出自己应有的风骨和特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应当成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借鉴和传承的资源宝库。同西方偏于幻想型的儿童文学相比,中国的儿童文学更倾向于写实型。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幻想的传统,就没有优秀的幻想作品。薛涛的《山海经新传说》,汤汤的《水妖喀喀莎》等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作品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期待中国儿童文学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