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安十二时辰》:视听中焕发的传统文化之美

来源:文艺报 | 何天平  2019年07月19日08:15

《长安十二时辰》

近年来,国剧以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作为突破口而收获口碑、收视的优良之作逐步增多。如何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好传统文化之美,颇值思索。

近期优酷网络平台播出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自上线以来在关注度和口碑等方面成绩亮眼。这部拍摄历时200余天的剧集一经播出,便在豆瓣收获了8.8的高分。其扎实的剧作叙事、颇具匠心的摄影调度、严苛推敲的背景细节等被无数观剧者点赞。剧中缩影呈现的千年长安风貌,不仅成为了全剧亮点,也令整部作品洋溢出颇具雕琢感的人文气息。在精益求精的视听制作氛围下,《长安十二时辰》将传统文化融入了创作语汇之中。

除却饱满的人物设计和剧作内容,《长安十二时辰》所表现的深刻文化内核亦显厚重。该剧的场景搭建共花费7个多月,营造的美术氛围无比惊艳,服化道的水准亦远高于预期,不仅可从视觉角度上烘托剧情,更在赏心悦目之余,令不少观众大呼“学到了!”例如,剧中以人物身份性格为基准,以服装作为诠释历史面貌的重要载体,设计了样式各异又符合历史记载的人物装束:军人着颇为讲究的“缺胯袍”,官员着官阶不同的花纹澜袍,兵士着实战用的龟甲背,神傩着祈福驱疫的百衲衣……甚至连服饰的细节、穿法也拒绝含糊。观众通过切实严谨又华彩纷呈的服饰,不仅能学到传统服装的样式规矩,也能领略颇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之美。

在妆容方面,剧中的细节考据亦值得称道。据了解,剧中几乎每位重要角色在上戏前都需化妆近3个小时。剧中时代的粉底并非肆意涂抹,而是要用肤白打上三四层,再以胭脂从局部修饰,并注意同粉底的过渡;而眉形设计则依据了史载“十眉图”的讲究,不仅要符合时代特征,也要贴合演员脸型;发型设计也并非随意扎起、一盘而就,剧中男性角色均戴幞头穿靴子,并在各种发型中寻求搭配。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化语汇,在光影的互动中激活了充沛的美学基因,形成了更具视听化的表达力量。

《长安十二时辰》大受欢迎的背后是影视创作与传统文化讲述的双向关系:传统文化魅力并非是影视创作取巧的附庸,相反,二者不仅相辅相成,并且互相影响。以影视视听的创作手段为媒介,传统文化之美的展现更被大众喜闻乐见。而另一方面,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则需要优良的匠心与严谨的姿态,使之在视听语言中得到自然而然的传释,使影视作品得以在先人智慧的灵韵中观照当代。

《长安十二时辰》一剧中洋溢的唐风古韵不止在国内市场得到了肯定,在海外观众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作靠细节发散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能更进一步地获得文化审美和观剧娱乐的双重需求,不仅向国内观众传递了厚重的历史记忆,也向海外播撒了独特视角下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剧集向外传播的步伐已加快,早先《甄嬛传》《芈月传》远销海外,曾引领了浓郁的中国风尚、中国潮流;《媳妇的美好时代》《鸡毛飞上天》《小别离》等现实题材国剧在非洲、东南亚等地热播,一度成为“网红”剧集;《琅琊榜》《扶摇》等国产古装剧在海外轮番播出甚至引发外媒热议。海外观众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文化“走出去”自然也水到渠成。

除了服化道的艺术美感,在表现传统文化之美的语境中,影视作品的核心表达同样需有饱满的寄托。正如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一方面是颇具文化差异的众生姿态,一方面是主角二人直面向前、追寻答案的不懈过程,其中透出的家国情怀、道德信义、责任担当正是中国传承千百年的优良品德,同样属于传统文化魅力的一部分;而在扎实的视听艺术表达下,整部剧所寄托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更为整体创作找到了传统文化上的精神坐标。

以视听手段切中传统文化的截面,不仅要扣准传统形式的艺术美感,更要把握住传统文化内里的核心思索令传统文化之美传释出特有的深度。同时更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使中国影视剧集的产出更有生命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书写在多种艺术渠道中有机焕发。

在这样的期盼下,《长安十二时辰》的出现或许提供了一个优良范本,“成功”并非只是数据的堆积、“人气”的竞技。只有当创作者真正捕捉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以行业匠心尊重与雕琢,其作品中的虚构世界才会真正发散出观照现实的智慧弧光。因此,全方位提高制作水准、切实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外走出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前提下,国产剧集的海外远航或将收获更具现代活力的新鲜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