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同仁:怀念恩师蒋兆和先生

来源:北京晚报 | 王同仁  2019年10月15日11:07

蒋兆和先生仙逝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脑海。蒋先生体弱多病,清瘦脸庞上的一双眼睛透着清澈和睿智,虽然他不喜言谈,却平易近人,那些低声细语总能给我们这些晚辈带来润物细无声般的启示。他自学西画,把西方的造型手法融入中国画的笔墨中,创作出很多在中国近现代人物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作,与此同时他又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对我来说,蒋先生是一位让我受益终身的恩师。

“要有好眼力”

1956年,蒋兆和、罗鸣、萧淑芳三位先生带我们到京郊龙泉坞写生,我们白天画画,晚上由老师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点评。那段生活使我们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多了起来,老师也会讲一些课堂授课时不会涉及的话题,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亲密了。记得一天晚饭后,我们在老乡家的院子里听蒋先生讲解如何处理绘画中的比例关系,虽然平时在课堂上老师就强调过,但油画系的韦启美先生教的是西洋素描,讲究看空间、看体面,而国画讲究的是线条。蒋先生说:“画画的人一定要有好眼力,但好眼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借助长期的练习来培养的。画人物,特别是画写实人物的学生,一定要勤于练习这个基本功。”为了便于我们理解,他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古代武士练习射箭时,一开始是在树上挂个笸箩,以笸箩为目标进行练习,待掌握技巧后就增加射程,等技术更娴熟了,就逐渐缩小目标直至一个铜钱,优秀的武士最后可以一箭射中钱眼。蒋先生又着重强调,眼力不是只在画画时才去练习,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比如看到一个柜子,就找出它二分之一的位置、三分之一的位置,判断横竖的比例,时间一长,在对人、对物写生时就可以准确把握对象的整体比例关系。通过长期的练习与实践,蒋先生这套练习眼力的方法使我能够迅速捕捉人物形象和结构,帮我练就了观察和目测物象的本领,提高了造型能力。

1995年我在法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经常去卢浮宫等博物馆参观,发现有的西方画家临摹名画时借助铅锤、三角板等工具判断比例关系,这说明他们缺乏对“眼力”的训练,下笔很理性,甚至有些机械、刻板,因此消磨了作画时的激情。这让我猛然意识到蒋先生在四十年前让我们练习眼力是多么重要,现在我们不用任何工具,仅凭自己的“眼睛”就可以判断出物体的比例关系、准确把握物体的结构,用充满激情的画笔迅速描绘观察到的物象。

记得蒋先生写生时不用炭条打稿,直接用毛笔勾勒。他画人物肖像时从局部入手,先画左眼,后画右眼,再画眼轮匝肌、眉骨、鼻翼……下笔前,他已经把整体的透视关系、虚实关系都考虑到了。蒋先生严格按照整体关系处理画面,这样一步一步推进,整体感非常强。在整个过程中,他的精神高度集中,充分调动自己观察对象、塑造形象的能力,不盲目落笔,这和西方用浮线、虚线去找形的方法截然不同。中国的笔、墨、宣纸这些绘画工具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是不允许修改的。他以白描为基础,吸收西方素描的体、面关系,突出结构,对准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展现出人物的心声;他也吸收了山水画的创作步骤:先勾勒、后皴擦、再渲染,处处以整体为主,使画面拥有了雕塑般的整体感和厚重感。

“深入人心”

蒋先生能够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表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得益于他年轻时的生活经历。他了解、亲近并且愿意表现劳苦大众,对劳苦大众充满同情,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例如他的作品《阿Q像》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动作和表情,都是中国近代人物画中十分鲜见的。这幅作品的用笔用墨主次分明,面部结构精准,表情精妙,衣纹的处理概括凝练,色彩朴实深沉,阿Q这笑中带泪的人物因此跃然纸上。

蒋先生的《流民图》更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这幅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和悲愤情绪,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流民图》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亦使它成为一件具有厚重历史意义的作品。蒋先生在南下沦陷区时观察和收集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大量形象资料,至今我也想象不出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怎样构思出这幅巨作的?画中描绘的景象不仅让人感到心情沉重,同时也激发出人们为争取独立与自由去不懈努力的斗志。

因受蒋先生的影响,我在1959年创作了《渔民苦》(“洪湖组画”之一)。《渔民苦》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渔民的艰苦生活的,非常适合用蒋先生的画法去表现。1959年春天,为了画好“洪湖组画”,我和谢慧中、陈谋、邵声朗一起深入洪湖地区采风。当时,渔民的生活异常艰辛,为了体验生活,我们和渔民一起打鱼、一起生活,住在他们四面漏风的屋子里,由于粮食短缺,他们每天只能吃煮菱角过活。《渔民苦》这幅画吸收了很多蒋先生的画法,基本用水墨的方法表现。虽然刚上完蒋先生的课,学到了一些写生方法,但我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人物细节的处理上总感觉不够深入,于是又找蒋先生求教,经他点拨之后,才算真正完成了创作。这幅作品后来入选中央美术学院1961年毕业生作品展。

更大的幸运

除了在学业上给予启迪与指导,蒋先生支持正义、为人善良的品质更像父亲一样给我以榜样的力量。1972年的一天,邻居陈隆增先生急匆匆地来敲我家的门,只见他一脸哀愁,原来他的大儿子在一次火灾事故中为了救人不幸牺牲了。陈先生找我是因为开追悼会时需要准备遗像,他希望可以请蒋先生为他的儿子画像。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带着他大儿子的照片跑到蒋先生家,同老师和师母道出事情的原委,快言快语的师母马上说:“这么好的孩子,应该给他画!不给这样的孩子画还给谁画?”蒋先生也被孩子的义举深深打动,痛快地应下了此事。几天后,蒋先生画好肖像,我把画像送到陈先生家。由于先前提供的照片不太清晰,陈先生总觉得画得不是很像,我有些为难,不好意思开口请蒋先生重画,可对朋友之托又实在不好回绝。陈先生找来另外一张照片底版,我连夜用自制的放大机冲印照片,勉为其难送到蒋先生家,蒋先生竟爽快地重画了一幅。当陈先生拿到这幅画像时,连连点头称赞。

颇有名气的蒋先生为了一个青年工人能够这样尽心尽力地创作,让陈先生及其家人深深感动。实际上,蒋先生为普通人绘制肖像的事还有很多——他随慰问团赴朝看望志愿军时,就在前线阵地画了数十张志愿军指战员的肖像,以此表达对“最可爱的人”的敬意。可见蒋先生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还是一位支持正义、德高望重的长者。

三年困难时期,家家户户的粮食都是限量供应的,填饱肚子是每个人面临的难题。一天,蒋先生和爱人萧琼先生特意请我和卢沉去他们家吃饭,这让时常挨饿的我们喜出望外。当时蒋先生家里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阶段,粮食对一家人来说十分珍贵,但就在那个特殊时期,蒋先生竟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请学生吃饭!多年后当我们回想起此事时,既感动又温暖。

能够成为蒋兆和先生的学生是我的荣幸,但蒋先生对我又何止是学业上的指导,他给予我的还有慈父般的温暖和为人处世上的启迪,这是我更大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