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9年报告文学:时间的年轮

来源:文艺报 | 丁晓原 刘浏  2020年01月17日09:27

在文学的丛林中,报告文学的根深扎着大地,长得枝繁叶茂,挺拔高耸。一年有一年的生长,演绎成不一样的四季风景。2019年的报告文学,经春历冬,留下一圈清晰好看的年轮。

丰硕的主题写作

丁晓原:所谓主题写作,就是具有某种主题意向和题材指向的写作类型。在报告文学这里,时代生活的主题就是时代文体写作的基本主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讲述中国故事,叙写人民创造,歌咏民族脊梁,激扬时代精神,自然成为报告文学写作的热点。《人民文学》开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选作品”专栏,推出何建明的《大桥》、肖勤的《迎香记》、黄传会的《大国行动》、侯志明的《挺起民族的脊梁》等作品,另有“时代楷模”栏目,《老兵战舰》《一个人的灯火》《热血青春在深山》等,记写英雄、民警、生态保护区青年感人的故事。《中国作家·纪实》也设置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作品”专栏和“中国故事”“时代楷模”“新时代报告”等,大写南仁东、张富清、李守江、王继才、崔根良等英模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也有《常州进行曲》《中国好莱坞》《加油站的故事》等别有意味的叙事。《北京文学》的“现实中国”是一方报告文学的热土。《C919,飞向蓝天》报告国产大飞机的制造,《腾笼换鸟》聚焦国企的深度改革,《英雄和他背后的英雄》主人公是“最美奋斗者”战斗英雄麦贤得和他的夫人。《人民日报》有“逐梦70年”等栏目,发表了李春雷的《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徐锦庚的《行走的脊梁》、铁流的《“莱西经验”诞生记》、白描的《三代人的采煤故事》等报告文学。《光明日报》也有自己的“中国故事”,《芳梅过上了好日子》《特殊救援》《万米高空,“这厢有礼了”》等作品各具精彩。可以说,2019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主旋律鲜明强劲,有效地凸显了国之大庆的主题氛围。

刘 浏:报告文学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的最强音,报告文学以丰富的作品数量、较高的艺术质量致敬华诞。多家刊物以报告文学之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塑造时代观念、人民形象为己任,2019年报告文学对现实给予了正面的、积极的呈现。陈言的《阻击埃博拉》讲述了在残酷疫情下中国医务工作者对国际实施人道主义救援的真实故事。埃博拉病毒席卷之下,死神让数万个家庭分崩离析,留下无尽的哭泣和绝望,“西方人大多离开了”,“富人躲了起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院科学家和科学家团队不畏艰险、深入疫情,实施医疗救助,挽救无数的生命,用实力和行动证明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倡者的榜样担当。杨义堂的《泰山做证》追忆了新中国第一代寄生虫病防治专家治疗黑热病的过程,透过翔实的史料、扎实的采访,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除了书写英雄外,国庆主题报告文学还重点对焦平凡人。2019年第10期的《人民文学》,喜庆的红色配以简洁的美术设计,寓言于“指纹、年轮、河流和路程,与国家、民族、时代一直同生通向”。在这一期中,《一个人的灯火》写的是普通基层派出所民警高宝来,他是千千万万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中的一员,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在李春雷的《北京榜样》里,有社区居委会主任殷金凤、小巷管家梁萍、“彩虹探长”陈旭、小学班主任郑丹娜、弃商从树的环保人士廖理纯、拾荒的体面人贺玉凤、公交车暖心司机刘宝中、古建修复师吴书瑞、用珂罗版复制技术保护文物的李东方、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文明乘车监督员胡雅丽、公交站文明引导员刘月华、高铁创新科研工作者贾利民,这些榜样是可触可感的身边人,他们日常的工作,点亮了北京的高光时刻。

亮眼的名家新作

刘 浏:作为报告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何建明、李春雷、理由、陈启文等作家们激情不减,佳作频出。何建明采写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及其建设者们,揭秘这座“海上长城”的核心建造过程。一桥连三地,大桥是中华民族在“一国两制”下的伟大胜利,《大桥》书写的是实现伟大胜利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李春雷的《县委书记》是继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后,又一部聚焦县级党员干部典型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李春雷通过细腻的描摹、精妙的艺术表达,刻画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廖俊波有勇有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形象。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书写,报告文学的题材把握是其文体优势。李朝全《最好的时代》选取浙江长兴县的发展样本,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长兴县曲折坎坷的发展过程,生动反映长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长兴的“史记”可以成为县域发展的模板和案例。陈启文的生态报告文学《穿越共和盆地》先抑后扬,作者穿越西部高原共和盆地,痛心于人类曾经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索取自然后的悲剧,好在惨痛换来了警醒,如今正以科学的精神退牧还草,在荒漠上育苗种树,盆地上的绿色希望冉冉升起。此外,陈启文的《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以沉郁深邃的历史大叙事,将新中国的现实推向了“国运与命运”的大背景中。

丁晓原:报告文学的写作不仅需要历练,具有非虚构叙事的意识和能力,更需要作者对于时代大格局的敏感和把握,以及为时代画像、为人民立传的初心和使命。2019年,一些资深的报告文学作家笔耕不辍,写出了不负时代、不负自己的作品。黄传会的《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以非虚构的方式,将中国海军与撤侨关联了起来,真实具体感人地展示了大国力量、大国担当和大国情怀,同时通过对作品主情节线的有机穿插,再现了人民海军威武自强的光辉之旅。作者自谓“此书谨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既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海军深挚的初心情怀,也正好给出了此作非比同类其他创作的意义。李鸣生的《敢为天下先》由航天移师航展,一部“中国航展二十年”史,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重要侧影。梁广大们“无中生有”的“敢”故事和“敢”精神,开辟了当代世界格局中一片辽远的中国时空。周桐淦的《常州进行曲》尽管只是报告了常州一地的经济发展,但却十分及时并且富有力度地回答了重大的时代之问。在贸易战的硝烟之中,为什么常州能“气定神闲”?阅读这部作品,你就会从中获得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体现了王宏甲写作的特质,作品将“智慧写作”与传主再现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叙述与南仁东事业相关的天文学知识与人事,对人物的表现丰满灵动,写出了一颗真实的立体的富有情趣意味的灵魂。年近古稀的李迪焕发文学的青春。作者行走青海、西藏、新疆九省区,写成了《加油站的故事》。作品叙说加油站员工“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夫妻恩爱,他们的儿女情长”。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故事,有着真切的生活滋味和感人的人性之光。我们致敬寻常中的伟大,也致敬行走万里的写作者李迪。

可观的青年写作

丁晓原:青年作家强则文体文学强。虽则我们尚不能认为目前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青年作家队伍已经是一支劲旅,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批有志于报告文学的年轻写作者正在辛勤耕耘播种,已经收获了初步的果实。四川陈果的《勇闯法兰西》是一部题材和题旨都有价值的作品。作品的主人公是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退休职工罗维孝,但他自有个人志向,单骑从四川穿越亚欧多国到达法国。这不只是一个极限运动的精彩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更有着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映像。罗维孝们的个性张扬、精神自强,正是这个伟大时代所生发的巨大的历史性成果。湖南作家曾散的《半条被子》《文武奇才陈奇》等作品,深挖红色资源,讲述感人的初心故事。北京“85后”作家李琭璐的《“贾立群B超”炼成记》,记写超声科医生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以具体鲜活的细节叙事,凸显了时代楷模敬业、专业、仁爱的精神形象。

刘 浏:青年报告文学家的创作新意满满、“潮”气蓬勃。王国平的《常熟的文化传承有多“熟”》匠心独运,从“750、93、15”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数字说起,勾连出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今传承与时代创新。王子潇的《高原上,这群纯粹的人》调动所有的触觉去感受“冬日入藏的纯粹”。跟着“我”的脚步,见到了一位位纯粹的人。河北青年黄军峰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他的《特殊救援》不受历时性限制,故意打乱时间轴线,放大以秒计数的救援书写,让人真切感知到爆炸的危险和情况的危急,与救援的迅速和救援人员的英勇形成鲜明对比。

多姿的巾帼写作

刘 浏:女性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时常带给我惊喜和感动。她们用坚韧克服困难,用温柔装点文字,用精神的火光照亮人心,她们的作品丰富了报告文学的审美表现。有句话说“报告文学七分采三分写”,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采访上,这也是报告文学写作的难度所在。尽管如此,女报告文学作家们没有让读者失望。杜文娟的《岩兰花开——汶川大地震伤残人员生存状况调查》是汶川大地震11年后对幸存者的深度采访,这些在大难中煎熬过的丧子父母、地震孤儿、重组家庭、长大了的伤残孩子、重度伤残的中老年男女等,是作者一直牵挂的人。杜文娟无数次走近他们,或者说她从未离开,她的文字将他们与我们连接起来。侠子的《生命的最后一站——老年病房采访记》也是引人深思的作品。因母亲患病,作者“潜伏”老年病房3年,根据这段时间里的真实见闻,写下了那些生命即将消逝者的故事。作品探讨的维度不仅有关生命与健康,还有子女面对重病父母时的不同表现和复杂心情。这些故事里的喜怒哀乐,与每个家庭历史和个人成长紧密相关,反射出亲情的多样性。优秀的女性报告文学写作者能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能从琐碎的日常里捡炼生活真经。翘楚的《我在美国的陪读生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利落抛出,出国前对国内教育的困惑,出国后面临的环境、语言、习俗的不同,女儿青春期的焦虑和面对全新环境的无措,母女二人的矛盾冲突以及互相理解共同成长……陪读母亲真切的经历和感受,在出国留学非常普遍的今天,给人以启示。长江深谙采访技巧,能敏锐、准确地把握采访对象,通过真诚地与受访者交流,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明月村的“月亮”》中,长江去到的地方是一个刚刚完成脱贫、正在努力探索新的生活样态的村子。作者走进明月村,通过村中人寻找”不仅原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回流家乡,连城里人也纷纷前来定居、创业和生活”的答案,也找到了生活的答案——“只要生活好,哪里不是天堂?”

丁晓原:你作为女性观察者,对女作者的报告文学写作自有敏感和关注。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繁盛,其中有着黄宗英、陈祖芬、柯岩、孟晓云、涵逸、李玲修、霍达、刘茵、谢致红、曹岩等女作家的突出贡献。近年来,女作家的报告文学写作别具特质,确实很值得我们关注。湖北周芳深入特殊的场域,以自己身份转换所得的亲历亲验,写作出版了《在精神病院》《重症监护室》。在精神病院和重症监护室,人的生命有着不一样的景象,其间发生的故事既有生命濒危者和异变者的独特形态,也有与之相关的五味杂陈的人性与人情,这种另异的书写关乎人类共通的生命主题。我想特别提及湖南女作家的创作情况。杨丰美在五四运动100周年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出版了长篇《先声》。作者走进新民学会成立前后的历史现场,真切具体地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先声者豪迈俊秀的英姿。另外,作者与纪红建合作出版了作为“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一种的《世界屋脊的光芒》,记写中国科学家青藏高原的科考故事。谢慧的新作《古丈守艺人》记写的主要是古丈茶艺和茶人、茶事,但其意涵所及包含了产业扶贫、非遗传承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这是一部意旨丰富、叙说精雅的报告文学。尹红芳的《公安英模官同生》《苗乡“保尔·柯察金”的逐梦之路》等作品,讴歌和平时代的英雄,书写感人的扶贫先进人物。此外,王丽君的《一生承诺》讲述感动中国人物谢海华、谢芳夫妇寻常而卓越的人生故事,余艳的《老兵战舰》追忆中船重工牺牲的专家,《大国引擎》报告国防科大超算团队的自主创新。

走向审美的写作

丁晓原:我这里所说的走向审美的写作,至少包含两个义项。其一作为一个过程,近年来的报告文学创作,作家有了更多的意识自觉和相应的能力提升,我很乐见不少作品的文学品相显现出美观;其二,作为一种期待,报告文学需要作家付出更多的审美化努力,目前更多强调了题材题旨的重要,但缺失对于读者审美召唤力的满足。将有价值的生活存在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非虚构作品,我们需要注意对报告对象作有效的提取、有机的组织(结构设置、材料配置等)和有“我”的表述。2019年的一些报告文学,特别是一些报章作品,很值得我们关注。徐锦庚的《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纪事》,以传神的白描简笔,通过“轮盘上的将军”“泰前五朵金花”“独臂侠”等人物的叙写,富有雕塑感地写实、写活了泰山挑山工“步步稳,担担重,汗如泉,劲如松”“青春献泰山,风光六大众”的精神形象。铁流的《“莱西经验”诞生记》在时代性主题的摄取和呈现中,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这是一篇以短制反映时代宏大主题,在尺幅之中精绘中国乡村的优秀作品。作者精心构篇叙事,用力于人物性格化再现,使作品既有长篇的基本容量,而无长篇常有的空疏芜杂。徐子建的《父亲的军装》写他父亲徐成沄不一样的人生故事。103岁的徐成沄先是国民党的军医,后参加共产党,获得抗战纪念勋章。家族故事、个人故事和民族故事浑然一体,个人视镜中透见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丰富多质,读来别有意味。航宇以“路遥最后的日子”见证者的身份,记写《路遥的时间》。一个伟大作家在生命的倒计时中,有着怎样的艰难无助、沉郁无奈,牵引着读者的心。胡美凤的《流风》是江阴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杰”的合传。作者比较好地处理了传记写作中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使所写人物既事信而不诞,又能得形见心传精神。

刘 浏:报告文学的审美问题,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为时代文体、文学表达,应该是兼具责任担当和审美意义,两者合为激发阅读的驱动力。《英雄和背后的英雄》一开篇,作家杨黎光就打开了我们记忆的盒子,麦贤得英雄的形象就像跑马灯一样在脑海里闪现。然而随着叙述的推进,幕后英雄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她就是英雄的守护者——麦贤得的妻子李玉枝。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对丈夫的悉心照料和两人的温情相伴,其中的动人故事以蒙太奇的方式被浓缩进这篇报告文学作品之中。纪红建的《平凡与伟大》给人质朴平和、细腻隽永的印象,让我们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平凡的一面。纪红建不走新鲜猎奇的道路,而是踏踏实实、娓娓道来。他笔下的袁隆平鲜活、亲切,甚至还有些可爱,让人心平气和地阅读完之后回味无穷。回过头来,我们再谈走向审美的写作。其实,很多报告文学作家已经很重视和强调审美性的问题,比如何建明、徐剑、李春雷、赵瑜等人。我觉得报告文学应该和其他文体一样,具有巧妙合理的叙事结构、千锤百炼的语言文字、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独具风格的创作呈现、深刻思辨与真情饱满的写作传达,而在这些表征之下,是报告文学作家要真正“把心交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