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匪我思存:有多温柔,就有多坚强

来源:文艺报 | 匪我思存  2020年02月26日08:45

今天是武汉“封城”的第17天,这可能也是我有生以来,感觉最漫长的17天。

倒不是因为闭门不出,对于一个网络作者而言,没人能跟我们比宅。忙于码字的时候,十天半月不出家门是常有的事。只是对身处武汉这座城市的人来说,这半个月发生太多太多事情了。我身边所有身处武汉的朋友,几乎都不记得今天是星期几,也想不起来到底哪天是正月初几。

武汉是在腊月二十九、元月23号那天封城的。得知封城消息的那一瞬间,说不慌乱是假的,但马上就镇定下来,跟外地朋友调侃说自己正在见证历史时刻。现在回想,当时我有点盲目乐观,我当时觉得从专家意见看,医学观察都是隔离两周。如果全城的人都医学观察隔离两周,这事不就解决了吗。

当时我作为一个外行,一个普通市民,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真正觉得形势严峻,是在武汉发出指令,除了禁止市内公共交通,更要禁止私家车通行的当天。我想如果已经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全力阻止人员流动,说明形势真的十分严峻了。前线正在奋力杀敌,我们这些不用上前线的人,就安安静静宅在后方,少占用社会资源,不添乱。

从武汉封城那天开始,四面八方的亲友几乎每天都要问候我一遍,你还好吗?家人还好吗?

一切都好,各自珍重,这是我每次回复的一句话。

其实从现在回望这17天,也是感慨万千。疫情的发展超出所有人的意料,几乎每个武汉人都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小区曾经是很热闹的,尤其节假日,总能看到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小区每天都安静得像无人居住。我的书桌临窗,窗外一整天只看到戴着口罩的保安,静静地独自巡逻。只有到了晚上,万家灯火亮起,我才知道原来大家都在,只是安安静静,闭门不出。

这座城市现在努力停止一切非必要的人员流动,街道上空无一人,每个人都宅在家里。如果必须要出门,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帽子、手套,甚至护目镜。而且速战速决,绝不在外面多停留,也绝对努力与任何人保持两米左右的距离。

现在武汉中心城区,大部分小区采取更严格的出入管理,基本都是规定每两天家里才能出去一个人,但更多人自律得一周都不出去一次。

我的一位朋友A,是正宗老武汉人,家里是个大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武汉。武汉封城之后,我看到她写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讲她家族里一些长辈的故事,讲她小时候怎么搭轮渡去给爷爷奶奶拜年,讲起她煮的那碗腊肉豆丝,以及豆丝里的磁粑是什么来历。字里行间都是家长里短的家常话,都是武汉所谓的“街坊情”,都是一个个过着寻常日子的武汉人。

更重要的是,A在民生保障部门工作,不管疫情如何发展,她和她的同事们都必须坚守一线。整个武汉绝大部分人都囤足食物闭门不出的时候,我看到她发朋友圈正在超市采购,原来是去替单位值班的同事买菜。有人值班,就有人要保障后勤,保障大家有饭吃。一环一环,最普通的岗位,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A的同事们也参与了火神山的施工,奇迹般提前完成了相关工作部分,每次看到A的朋友圈,我都会被鼓舞,这个城市有千千万万的人,他们做着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在疫情来袭,整个城市绝大部分人闭门不出的时候,他们还勇敢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障供水、供电、天然气、环卫,还有市民必需的米粮蔬菜等等。

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又是伟大的。

朋友B,我们两家是通家之好。B本来是北方人,20年前来到武汉,凭着勤劳和智慧在这座城市扎下根,买房落户。后来B的女儿考上了武汉的医学类大学,也顺理成章留在武汉某大医院工作。

本来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相互走动拜年,B在医院工作的女儿,眼睛大大睫毛长长,温柔善良,是个特别招人喜欢的姑娘。春节前疫情已经非常严峻,我问起来,B说,姑娘一直坚持在一线上班,作为她的妈妈,她只能尽可能地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给她支持。

谁不知道危险呢?

谁不是家人的掌上明珠,父母怜惜的小儿女。只是危险面前,正是无数医护人员前赴后继,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争分夺秒地救治病人。

每隔两三天,我都能看到乐观的B拍照发一发新做的菜,或者家中一角的花花草草,虽然女儿正战斗在目前最危险的地方,虽然她每天都要开车接送女儿上下班,将自己也暴露在风险中,但是她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光明、向上,不抱怨,不悲观,从容镇定。

有勇敢的女儿,就有勇敢的妈妈。

都是普通人,谁不怕呢,但是怕也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我的同事C,她是因为工作需要,2019年11月底才从北京调到武汉来和我一起工作的。由于要较长时间在武汉工作、生活,当时她把整个家都搬了过来。

因为春运机票紧张,所以C提前半个月就买了元月22号的机票,也按时在那天离开武汉回老家过春节。其实她回老家的那天,我们都还没意识到形势有多么严峻,但她走后第二天武汉就封城了。

那时候她还在开玩笑,说自己下飞机的时候感觉太隆重了,因为是从武汉出发的航班,所以抵达的时候,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上飞机逐一检测体温,飞机下还有人摄像。

她到家后就主动自觉地开始自我隔离。

我们说起来都觉得万幸,她在武汉的那一个月,正好是项目最忙的时候,每天关门开会,哪儿也不去。也没有外出用餐一次,买菜都是生鲜外卖送到楼下,自己拎上去做。在可能大家都不知情但最危险的时期,因为忙,因缘巧合误打误撞,同事C避开了一切危险场合,餐厅、超市、商场这种人流密集的地方,一次都没去过。

同事C目前状态一切安好,也过了14天的隔离期,但她是从武汉回家的,所以她家乡的各级相关部门都很关心她,每天都打电话确认她的情况。她自己也非常自觉,虽然已经超过隔离期,但目前仍旧还是居家隔离状态,不出家门。

在武汉恢复正常后,同事C还是会回到武汉继续工作,因为武汉是她的新家。

朋友D出生在武汉,在这座城市一直从小学念到中学,就直接出国留学,然后回国在北京工作数年,近几年为照顾家人又回到武汉。由于这样的人生经历,所以她既像所有武汉人那样热情周到,又有白领的能干精明,做决断很快。

这次疫情对她来说也是难忘的记忆,因为她的父亲刚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所以元月份她经常在医院出入陪护。但她是个花粉过敏的姑娘,所以几乎常年戴着口罩,尤其在医院,她出于谨慎一直戴着N95口罩。

在疫情暴发前D的父亲已经平安出院,现在她们全家自我隔离了近一个月,也平安无事。

D是个把自己生活经营得很好的人,每次我比较焦虑的时候跟她聊天,就会觉得好很多。比如现在武汉人民为了安全起见,很少出去买菜。每次都是出去买一堆,囤在家里慢慢吃,这样导致不易保存的绿叶蔬菜比较少。

D教我把西兰花焯水之后,放进冰箱冻起来,可以保存很久。其他绿叶蔬菜焯水之后,挤干水分,也可以这样冷冻保存。比如卷心菜比较好存放,但是天天吃容易吃腻,D又教我一招,可以把卷心菜切丝用盐略渍,再切一点香肠,拌上面糊,做成卷心菜糊塌子,换个花样,就好吃得多。

D还教会了我怎么在自己家里炸油条,谁都知道热干面配蛋酒是武汉人民的至爱,而油条配糊汤粉,其实是武汉人民至爱的另一套餐。现在糊汤粉是做不了了,但油条却能自制,而且根本不需要小苏打,揉面的时候加入一点温牛奶就可以炸出又香又蓬松的油条。

我跟D时时语音聊天,每天D都是乐观积极向上的。虽然非常时期,每家都是看着冰箱里的存货来安排一日三餐。但D总有各种小点子,让我们可以学着换换花样,吃得更好。

E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朋友,因为她是某三甲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很早就上了一线。今年除夕的时候,E还在医院值班。大年初一下午我问候她的时候,她刚刚下班回家,非常疲倦。E所在的医院也在定点医院名单上,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她发朋友圈,估计非常非常忙。在疫情暴发之后,她寥寥可数的几条朋友圈都是呼吁转发求援。

口罩不够,防护衣不够,护目镜不够,病人爆满,医护人手不够……

非常难过,有好几天时间,一线医护人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我知道E喜欢毛茸茸的小动物,平时不忙的时候也会像所有女孩一样发照片,发表情包,晒一晒今天吃了什么。她就是一个内心柔软甚至有点腼腆的女孩子。

但她冲上前线的时候,曾经有多柔软,现在就有多坚强。

A、B、C、D、E都是生活在武汉这座城市,最最普通的人,也是1000多万武汉常住人口的缩影。她们有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武汉人,也有刚刚来暂居不久的新武汉人,有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有宅在后方,努力照顾自己和家人,不给前线添乱的普通人。

在疫情发生后,她们每一位都坚强乐观得令我刮目相看。我想这些朋友所处行业不一样,年龄不一样,社会角色也不一样,但他们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尽力地做好自己。留在武汉的人努力照顾自己和家人,不在武汉暂时回家乡的人,也非常自律地隔离,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虽然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改变,但就是这些普通人,每个人都像这座城市一样,曾经有多柔软,现在就有多坚强。

加油!武汉!加油,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