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喜儒:“耳朵会”与《围炉夜话》

来源:北京晚报 | 陈喜儒  2020年08月04日07:08

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与“耳朵会”部分成员的合影

说来惭愧,尽管我很早就听闻《围炉夜话》这本书,但并未读过,不知道是什么书,曾误以为是民间故事或者随笔小品。之所以后来将其置于案头、不时翻阅,是因为在日本农村的一次采访。

我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长期从事中国与亚洲、非洲的文学交流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国门逐渐打开,与日本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但中国作家出访长则十天半个月短则三五天,接触的多为著名作家、社会名流或达官显贵,有如坐“新干线”,蜻蜓点水,一闪而过。这种交流方式在初始阶段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但伴随中日友好的持续发展,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只此一种方式,难以尽如人意。所以我一直思考能否“双管齐下”——有长期的,有短期的;有走马观花的,有下马看花的,两者相辅相成。后来,我斗胆提出了一个为期五年的“洋插队”计划:列举北海道、农村、中小企业、文化、教育五个专题,每年选择一个专题,邀请三四位身体健康、创作精力旺盛的中青年作家,花上两三个月时间深入日本的各行各业,尽可能与当地人同吃同住,真切感知国情民情,进而用文字呈现真实的日本。

这个别出心裁的计划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领导的赏识和日中友好协会的支持。1986年初夏,我与晓凡、凤章由日中友协副理事长古川万太郎介绍,到茨城县牟田町大和田巴农寮“插队”采风。

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农民团体“耳朵会”。“耳朵会”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实际上它是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一个学习团体。平日里农民们忙于生计,没有时间读书学习,于是在农闲时节(多为晚上),他们邀请各界专家开办讲座,或是同大家讨论各种感兴趣的问题,“用耳朵学习”。讲座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农业、畜牧业、生态、工业、历史、文化、科技、教育、法律等,每次两小时。我听过两次,一次是由东京大学的教授讲日本史,一次是由一位数学家讲数学与感觉。我本以为没有人来听这些与农民生活不沾边的讲座,但出乎意料的是现场座无虚席,农民们边听边记,还不时提出问题,态度认真,气氛活跃。

我们住的巴农寮是一座保持着江户时代农家风格的大宅门,门楼用原木搭建,茅草苫顶,庭院宽阔,有假山、喷泉、水池、锦鲤、菜地、果树、凉亭,还有风车、石臼、犁、锄、镰等古老的农具。院子正中是主屋,木结构,草顶,共两层,宽敞明亮,约有百余平方米。屋内有一个很大的长方形火塘,燃着松枝柏根,散发阵阵清香;两根粗竹从屋梁上吊下,下端坠有两条木鱼,鱼嘴各吐出一个铁钩,用来挂烧水的铁壶、煮菜的铁锅。由于屋顶长年烟熏火燎,显得油黑锃亮。

没有讲座的日子,农民们忙完一天的活计,就来这里读书看报、抽烟喝酒、聊天休息,俨然是个“农民俱乐部”。前几年,他们将各种讲座、发言的记录稿整理出来,编了一本书《炉边谈话十年》。“耳朵会”的会长在赠书时对我说:“为了纪念‘耳朵会’成立十周年,我们编了这本书。请老作家住井未为书起名时,她说中国有本《围炉夜话》,讲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前聊家常、聊人生、聊为人处世之道,与你们围着火塘谈天说地、谈人生的苦辣酸甜很相似,所以我建议你们的书叫‘炉边谈话十年’,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没想到在偏僻的日本农村,农民们自费出版的一本书,居然与中国有关。采风之余,我与农民朋友一起去拜访这位远离喧嚣大都市、在农村隐居的老作家。她年逾八旬,耳聪目明,思维敏捷,非常健谈;言及中华文明,孔孟老庄,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她说自己的书斋“抱朴舍”即取自《老子》第十九章,还说《围炉夜话》在日本流传不广,知者不多,不像《菜根谭》那样有多种译本,但愿有识之士能尽早将其译成日文……

我们这代人,囿于种种原因,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在这位老作家面前,我无言以对,羞愧难当,当即暗下决心,回国后马上补课,就从读《围炉夜话》开始。

《围炉夜话》是讲如何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小品集。作者王永彬(1792-1869)是湖北枝江人,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出生于行商走贩之家。乾隆年间,其父王盛才因为经商从湖北咸宁迁居至枝江石门村,王永彬少时即入私塾读书,因仲兄去世,父令其辍学谋生,他跪地哀求修完学业,终入县学读书。道光二十五年(1845),五十三岁的王永彬经考选为贡生,任修职郎(八品)。他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阅历丰富,曾两次参与修编同治版《枝江县志》,担任“分修”,后候选教谕。他以教书为业,将家塾学馆命名为桥西馆(桥西山馆),由于生性单纯,不慕荣华富贵,教学中,他先让学生修身,再教其治学,并不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对于乡人,他见善必赏,见过必纠,苦口婆心,不厌其烦。

王永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喜欢历代大儒的论著,对经史百家都要追根溯源,探求真谛。他一生治学甚广,勤于著述,同治五年(1866)《枝江县志》记其著有《孝经衬解》一部,光绪六年(1880)《荆州府志》记其著有《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三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书目录中有其《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历代帝统年表》一卷、《先正格言集句》一卷、《朱子治家格言》一卷、《六书辨略》一卷、《音义辨略》一卷、《禊帖集子楹联》一卷、《孝经衬解》一卷、《围炉夜话》一卷。另有《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杂著》《独柱山房诗文襟著》等。

《围炉夜话》是王永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他将生活中的片断感受凝集成二百二十一则格言,以“安身立业”为基础,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学、忠孝、勤俭等方面阐述如何立德、立功、立言。他指出,要学会正确对待个人的欲望,去除粗鄙浮躁之心,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要立大志、成大事,有高远追求,又要脚踏实地,从眼前出发;对待生活要学会处贫处富,贫而不谄,富而不骄;对人要宽和,对己要严格,对朋友、君子要真诚,学习他们的长处,对小人、恶人要远离,不可掉以轻心;处世要谨慎平和,不要偏激;对所做之事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围炉夜话》有两大特点:其一,假托与家人围坐在一起说笑、交谈的方式讲述人生经验、人生智慧,从而营造一种亲切、随和、自然、轻松、愉快的氛围。其二,文辞浅近,情真意切,无拘无束,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虽然是“心有所得”“随得随录”“语无伦次”,难免缺乏条理,显得纷繁芜杂、自由散漫,但王永彬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古代圣贤的智慧思想融会贯通,由此产生的感悟,恰如漫长冬夜里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温暖人心,点亮人生。

书中的金玉良言,俯拾皆是,连我们平素挂在嘴边的为人处世的熟语,也随处可见。比如我们说“敬人靠己”,他说“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我们说为人处世要有耐心,不可心浮气躁,与人交往要学会忍让,吃亏是福,他说“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我们说以友鉴人,识人之术,他说“能结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亲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他认为人要明辨是非,不忘廉耻:“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他强调说话做事要看对象,不可对牛弹琴:“性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他说大丈夫处事应论是非,君子立言要平正:“大丈夫之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认真品读《围炉夜话》,可以益人心智,滋养人生,对人格的培养和世道人心的净化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涉世不深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它就像一本深入浅出的人生教科书,教你学会谦、学会让、学会进、学会退、学会忍、学会志存高远、学会脚踏实地,从而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利国利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