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伟大的抗战精神化为文字,成为近期阅读的一个热点 这个永恒的主题,值得一代代人反复书写
来源:文汇报 |  卫中 许旸  2020年09月02日08:48

艰苦卓绝的抗战往事化为文字,成为近期阅读的一个热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一批抗战主题图书陆续出版或即将面世,将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及伟大的抗战精神呈现到读者面前。它们中有基于一手文献、史料的史实性论著,也有当代视角下有温度的文学创作,还有以视觉方式再现历史的图像作品。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一代代学者、作家反复书写抗战,但时至今日,这一题材还远没有写尽,它具有永恒的价值。有担当的书写,能让历史的灯塔照亮未来。

首次公布一手原始档案,有力回击否定战后审判谬论

长期以来,不少日本右翼把谷寿夫、向井敏明等人在南京军事法庭上否认其所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罪行,作为抵赖战争罪行的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马振犊表示,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过程是正义的、合法的,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并不能因为这些战犯当时的抵赖和某些人的翻案企图就被质疑和推翻。因此,整理和出版相关的档案,对于还原战后对日本战犯审判的历史原貌以及回击日本右翼的挑衅,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出版了《中国对日战犯审判档案集成》,全书约100卷,收录了约5万页中国对日本战犯进行法律审判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档案,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公布。它以真实确凿的历史档案再一次阐明中国在二战中对世界反法西斯正义事业的巨大贡献,是对日本右翼否定战后审判种种谬论的有力回击,具有重要的政治及历史意义。

无独有偶,知名军史专家刘统即将出版的《大审判》亦将焦点对准战后审判。该书详细叙述了1945-1949年中国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全过程,保留了大量起诉书、判决书、审判记录、会议记录等审判档案原貌,全面还原这段历史真相。全书分六个部分,包括从1942年伦敦成立联合国战争罪行审查委员会开始,叙述日本战争罪行调查的两个阶段以及战犯确认和逮捕的过程;介绍十个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五个重要战犯和上海集体审判日军将领案的审判经过;四个重要涉外案件的审判;探讨审判的相关问题;并附录日本重要战犯名录和审判日本战犯统计表。

“在抗战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战后审判同样是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以往的审判研究视野相对狭窄,主要聚焦于东京审判,缺乏对审判全局的了解。所以我花了五年做这个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这段历史。如果日本右派敢翻案,这就将成为砸向他们的一块石头,罪行确凿,让对方无法否认。”刘统如是说。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大审判》预计今年内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

口述史著作,将抗战亲历者的故事化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

随着时间流逝,亲历过艰苦卓绝抗战的老人们一个个离世,从他们或他们子女口中听到的亲历故事也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财富。一批口述史著作的出版,为人们触碰真切的战时样貌提供了可能。

中共党史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我的父辈在抗战中(三)》已经是该系列的第三部,书中收录了包括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拿笔作枪的杰出新闻工作者邓拓、与日军肉搏后壮烈殉国的“硬仗将军”王甲本等35位抗战将领的感人故事,分别由这些将领的后代追忆编写。书中还出现了许多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的珍贵历史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主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介绍说,很多将领后代已经八九十岁高龄,罹患重病,行动不便,但一听说邀请他们撰写回忆父辈抗战的故事,立刻发动全家上阵,录音、查资料、采访其他亲历者。这些文章虽然风格、体例各异,但凝结的感情真切、细节翔实,十分令人感动。李宗远表示,相较波澜壮阔的14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英雄英烈而言,《我的父辈在抗战中》全系列的102位抗战将领的后辈追忆记述仍只是沧海一粟。今后还将与抗战将领后代合作,不断深入挖掘更多更动人的抗战故事。

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滇西战场上发生过怎样的对决,以往因学术研究局限较少被提及,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有所升温。军史作家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含《1944:龙陵会战》《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收录多幅中日双方作战地图和珍贵历史照片。业内评价,这套三部曲以“微观战史”的研究叙述方式,穿插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经详细考证的历史细节,为读者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战史拼图。据余戈透露,从松山、腾冲到龙陵,他前后查资料写作花了约12年。“写战事必须要有田野调查,无论搜集到的史料多么细致,毕竟是用文字对其作了还原,它到底准不准确?拿着地图到现场去,实地一看就知道。”

视觉图像资料,历史记忆的重要呈现方式

除了文字叙述,不少图书以视觉图像资料的方式再现历史。以《愤激年代:漫画二战史(1931-1945)》为例,这部新书集结了大卫·洛在1931-1945年间创作发表的大量时政漫画作品,近期由东方出版中心引进出版。全书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二战从酝酿到爆发、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基本过程,展现其间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诸多历史细节。辛辣幽默的画笔和简洁明了的文字深刻揭露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暴行,有力抨击了英法等国政府奉行的绥靖政策,有助于青少年读者了解二战前和战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直观体会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和深重伤害,以及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艰辛付出,可读性十分强。

中共党史出版社的《抗战文物故事选》一书精选了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代表的全国30余家抗战类纪念馆的珍贵文物152件,其中大部分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通过一件件文物背后的一个个鲜活故事,讲述了当年国难来临时许许多多中国人义无反顾的奋勇抗争,其中有华侨赠给蒋光鼐的“化险石”戒指、喊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宋哲远的指挥刀、蔡炳炎将军牺牲前的家信、萧克向中央军委的报告手稿《挺进冀热察》……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固有的爱国主义传统,经过严酷斗争的洗礼,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得到了高度升华,凝聚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传承。

“历史记忆是通过各种文化载体保存和传播的,除了大量的文字记载,摄影、绘画等各种图像资料也是重要呈现方式。”历史学者余伟民在《愤激年代:漫画二战史(1931-1945)》中译本的序言里写到,图像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镜像,用特定的艺术形式传递了历史在场者对这场战争的即时观察、思考和评述。“通过解读这些历史漫画,可以找到留存在那些夸张画面中的历史信息,包括漫画讽刺对象的言行,也包括作者的立场和观念。如果将这些历史信息作为史料加以整理和诠释,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互证和补充,就成为一部别具阅读体验的漫画二战史。”当画家在亲历事态发展进程中,以一个“历史在场者”的慧眼,敏锐捕捉到各个重大历史瞬间时,这部纪实作品就相当于鲜活的二战纪录片,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