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丽宏儿童诗集《天空》:天空从哪里开始
来源:文艺报 | 徐鲁  2020年09月07日08:13
关键词:赵丽宏 儿童诗

诗人都是喜欢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的人,从中国的屈原到西方的但丁,莫不如是。诗人赵丽宏把他的第一部儿童诗集命名为《天空》,也许不仅仅是因为诗集里有许多首抒写天空、礼赞星空的诗篇,更是在暗喻和“命名”自己所追求的一种儿童诗美学,乃是“天空的美学”:生命像天空一样无限辽远,童心和梦想如飞鸟、气流与风一样灵动和自由,儿童诗的意境、气象和情怀也应该有着天空一样的辽阔,把孩子们自由飞翔的心带向更远的地方。

所以,我十分认同金波先生对赵丽宏的儿童诗做出的判断:“超拔的想象力,非凡的狂欢天性,精致的气韵流畅,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他的这些儿童诗里。”

诗集分为“风是一个歌唱家”“老天的年龄”“城市变成了飞船”三辑,共有50首儿童诗,其中大部分篇什都与天空有关。孩子们的眼睛能够看到与天空有关的词与物,比如太阳、月亮、雨水、云彩、夜空、银河、流星、陨石、冰雹、闪电、雪花、风、飞鸟……以及他们的想象力所能到达的天空的景象与边界,在这些诗篇里都有清晰和准确的、有时也是拟人化的呈现。

比如《银河》这首诗,写一个小孩陪奶奶在夏夜的小河边仰望夜空。奶奶告诉孩子说,天上也有一条河,可是小孩怎么也看不见。这时候——

奶奶说,你静下心,

慢慢找,就会看见。

银河在天边,

躲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听不见流水的喧哗,

看不见浪花飞卷。

我瞪大眼睛寻找,

终于看见天上的银河,

那是一条淡淡的光影,

静静悬挂在夜空中,

闪烁的星星,

是亮在河畔的路灯。

飞驰的流星,

是河上的快艇。

小孩仰望着夜空,觉得银河太遥远,“就是变成一只萤火虫,大概也飞不到你岸边”。奶奶又告诉他,你看看眼前的小河,银河也在那里——

我凝视平静的河面,

看见水底下荧光闪亮。

是银河落在水里,

变成一道水淋淋的光带,

被快乐的鱼儿牵着,

在河里流淌……

这首诗写得优美而工整。既是美丽的想象,又是精确的写实。同样是写星空,却比郭沫若早年写的《天上的市街》、叶圣陶笔下的《小小的船》,又多了一些“现代感”。

面对天空这个辽阔、神秘和变幻无穷的空间,一颗颗小小的童心,会发出多少纯真的“天问”:“雨滴是天上的眼泪吗,天空有什么伤心事,要流这么多的泪水?”(《天上的泪水》)夜空里,“星星们动也不动,固定在它们的位置上。”可是,为什么又会出现“流星雨”呢?“那是一群亮光闪耀的飞鸟,从遥远的天外飞过来?”还是“一个个燃烧的火球,把黑暗的天空照得晶莹剔透?”要不就是“从固定的位置上逃脱的星星,奋不顾身地扑向地球……”(《流星雨》)当乌云遮住了太阳的光芒,“世界变得那么灰暗,白天一下子又回到了夜晚”,是谁从云缝里伸出一把宝剑?“宝剑劈开了昏暗的天空,整个世界都被它照亮。”(《躲在云里的阳光》)还有,“天上落下无数个小冰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冰雹闪烁着光芒,

给炎热的大地送来冷气,

也送来天上神奇的谜:

这些小小的水滴

怎么会在阳光下变成了冰?

冰雹的生命实在很短,

我还没有看清楚它们的形状,

它们已经融化成水,

没留下一点点痕迹。

读着这首小诗,我在想,孩子们好奇和追问的仅仅是冰雹的形成之谜吗?诗人通过这样的抒写,是不是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保护着一种“诗与思”的情怀,是不是在培育和滋润着一颗颗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真理、追求光明的种子?

法国作家都德曾说过:“小时候的我,简直就是一架灵敏的感觉机器……就像我身上到处开着洞,以利于外面的东西可以进去。”阅读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经典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时,我们也会真切感受到诗中那个小孩无穷无尽的和十分奇特的记忆、感觉与想象。诗中的小主人公就是斯蒂文森本人,因为小时候经常生病,长时间被困在寂寞的病床上,目光盯着天花板,他独自在想象中做着各种远航的游戏和玩耍。从白昼的光亮和夜晚的灯影里,从壁炉的火光中,从被子的皱褶里,从天花板的寂静里,这个小孩不断幻想和谛听着。

在赵丽宏的儿童诗里,我也看到了这种只有小孩子才拥有的逻辑、想象、趣味和认知经验,感受到了好的儿童诗应有的一种“到处开着洞”,以利于各种声音吹进来、各种色彩照射进来的创作智慧与艺术魅力。

比如,他写了那么多来自天空的景象、光影和声音。写闪电“有时像一棵树,突然展开无数枝杈”“有时像无数条银蛇,在漆黑的空中扭动”;写云彩“在蓝天上奔跑,可是听不见它们的脚步声”;写风“我看不见风,却听得见它的声音”“有时在树林里……只看见树枝轻轻摇动,阳光正在绿叶里闪烁”。《在天上,在海里》这首诗里,写到一个小孩躺在海滩上,望着白云飞卷的湛蓝的天空,身上好像就有一种“到处开着洞”的感觉:

我听见云朵在天上问:

你看见了什么?

我听见小鸟在云边问:

你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身边的海浪也在问:

看天的孩子,

你正在想什么?

童年的诗学和美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加斯东·巴什拉所谓“梦想的诗学”,以及他津津乐道的“词的星群,喃喃低语的回忆”、“有人在树林深处从鸟巢里掏出红月亮”“我坐在夜的道路上,倾听星星的话语,以及树的言谈”的种种“形象至上”的童年感觉,在赵丽宏的《天空》里,也随处可以感受到。可见,诗人们的心都是敏感和相通的。

诗如其人。赵丽宏是一位获得了国际声誉的优秀的抒情诗人,他的每一首儿童诗,也是情思绵密的“抒情诗”,温润和善良的情怀,澄净和静美的意境,纯正和优雅的汉语韵律……都没有因为是一首“儿童诗”而有所减弱或缺失。最好的现代儿童诗,除了真、善、美、爱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除了能让小读者感受到母语文字的优美,感受到一种芬芳的“诗意”,也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辽阔无边的生命之美,感受到风声浩荡的天地气象;向孩子们呈现一种对人类、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情怀,培养孩子们对万物有灵的广阔认同感,以及对于古典美和现代美的认知与感受能力。《天空》这本儿童诗集,在这些方面显示出了清晰的追求。“城市变成了飞船”一辑里的篇什,就充分展示了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万物有灵且美的生命景象。

“瞄准星星,总比瞄准树梢打得要高。”据说,这是在俄罗斯儿童文学作家中流传的一个“写作原则”。细品一下就会觉得,这又何尝不是儿童们精神和情怀养成中的一个“成长原则”?《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位毕生钟情于在天空飞行的“蓝天骑士”,他这样说过:“在我们的飞机和人类居住的地球之间,存在着一道道不可逾越的距离。只有让智慧吹拂泥胎,才能创造伟大的作家。”依我的理解,他是在期待和赞美那些能够在大地和天空之间,获得一种升华、飞越和俯瞰的视角与辽阔视野的作家。赵丽宏的儿童诗中,就显示了这样独特的视角和辽阔的视野。

他没有瞄准树梢,而是瞄准了遥远的星星。他用一首首诗歌告诉孩子们:天空的高度不是从屋顶、树梢开始的,而是从孩子仰望的目光、向往的心灵,从一片云彩飘拂的气流,从一颗流星飞过的光焰开始的。一个孩子的目光、见识与情怀,是要到达屋顶、树梢,还是伸向云层、群星和更远的天空,就看一颗心把他带向哪里去了。《天空》里的诗篇,显然是要把孩子们的心带过屋顶和树梢,带向更高的云层、天空和繁星闪烁的银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