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写脱贫攻坚故事 真正融进时代骨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马媛慧  2020年09月13日11:24

直播现场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围绕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广大作家积极参与、投身到脱贫攻坚题材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9月10日19:00,中国作家网特邀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作家彭学明,中国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评论家刘大先做客“文学直播间”,围绕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和彭学明的《人间正是艳阳天: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两部作品,共同探讨如何以文学的方式介入和呈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壮举。直播由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主持。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和《人间正是艳阳天: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与广袤的土地和广大人民紧密相连,离不开作家的责任担当、情感投入和实践积累。直播中,颜慧回忆了作家李迪从主动报名参与脱贫攻坚创作工程到远赴湘西,长期扎根于十八洞村,全身心投入创作实践的历程。彭学明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受到家乡扶贫政策的鼓舞,利用节假日走访村民,以文学的形式向精准扶贫致敬。在生动的采风故事之外,嘉宾们还分享了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并对两部作品的写作特色加以解读。

具有真情实感,能够真实生动反映脱贫攻坚过程中鲜活个人和事件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哪些美学品格?彭学明认为应当把“人”作为书写的核心:“不能把脱贫攻坚当作简单的政治符号去描画,而应该从人的角度去切入,写人心,人性,通过人的命运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出精准扶贫政策是如何深入人心的。”此外,他提出做到三个“真”,即“真情产生感动,真诚产生宝贵,真实产生力量”,唯有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走进文学现场,融进时代的骨血之中。在刘大先看来,写好脱贫攻坚题材作品,根本在于讲述一个经过民间智慧打磨的故事,沉淀民间智慧,凝结民间经验,塑造民间形象,流露民间情感。这也是刘大先阅读这两部作品感受最深的地方。

直播最后,三位嘉宾结合各自工作,畅谈了文学如何更好地走进脱贫攻坚的现场、参与脱贫攻坚历程。颜慧介绍了出版领域对脱贫攻坚题材作品的重视程度、宣传广度和出版力度,不少网友就此互动留言,期待后续出版的主题图书。彭学明表示,中国作协将围绕“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为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营造良好创作氛围。刘大先提出,在脱贫攻坚的创作和研究中,作家和学者要注重立足中国现实,塑造具有中国气象、中国风格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文学具有潜移默化的持久性力量,广大作家通过辛勤笔耕,为新时代、新故事、新人物留下了真实的记录,文学之光映照出脱贫攻坚现场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寸土地。如网友所言:“讲好中国故事,谱写淳朴人文,就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营养,感受新时代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