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走进攻坚一线 感受绿色脉动 ——“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眉山行侧记
来源:中国环境报 |   2020年11月19日11:11

“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眉山行

采风团在丹棱县共同种下桢楠树。图为作家叶梅(右)、郭雪波(左)。 张黎摄

作家华静边听讲解边记录。张黎摄

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

钟灵毓秀地,山水幸福城。

这里自古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气息鼎盛,杰出人才辈出,是千年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

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富集,瓦屋山巍峨雄壮,立于西南,岷江奔腾澎湃,汇入长江。

初冬时节,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办,中国环境报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四川省眉山市。采风团围绕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创作主题,感受千年古韵,行走诗意山水,聚焦攻坚一线,把脉绿色发展,深入了解眉山各地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五天时间里,作家们不辞辛劳,在东坡区调研东坡湖治理及修复情况,拜谒三苏祠,领略千年文豪由内而外的自然生态观;在幸福丹棱,他们造访果园基地,了解丹橙富农兴农之路,穿行幸福古村,探寻美丽乡村的幸福密码;在大美洪雅,他们驻足柳江古镇,感知非遗村落活化样态,寻道瓦屋山,感受生物多样之美,观察督察整改变化;在老区青神,他们行走青神竹海,感受竹编艺术之乡魅力,深入斑布产业园和竹编博物馆,交流竹文化和竹产业发展……

眉山是怎样的所在?在这片嗅得到历史人文浓重气息、触得到绿色发展脉动的土地上,作家们的脚步既是诗意浪漫的,又是理性思辨的。

触摸城市肌理,感受绿色发展魅力

风雅眉山,离不开“东坡”二字。

采风团初到眉山,便来到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考察调研。作为岷江古道,湿地公园曾是城市内湖河道,一度又脏又臭。

“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偶然得来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教训、有代价。”作家李青松说。

为了还绿于民,给全市人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眉山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以前所未有的治污力度和决心,启动东坡湖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使其成为眉山市的“生态绿心”,以及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尤为难得的是,面对这块面积3500亩,位于市区最好地段的湿地公园,眉山市委市政府主动砍掉房地产这棵“摇钱树”,不仅放弃了40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还陆续投入资金进行生态建设。

如今的东坡湖,两岸交相辉映,湖面碧波荡漾。前来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有的锻炼身体,有的练习舞蹈,有的放声高歌,还有的单纯就为坐在竹子制成的板凳上,享受初冬惬意的时光。

作家徐刚感叹:“在城市建设中,政府舍去近40亿收益,这是何等魄力、又是何等远见。”作家叶梅表示:“这就是好生态给老百姓带来的幸福感。”

东坡湿地公园只是眉山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一个缩影。当地有关负责同志告诉作家团,近年来,眉山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累计投入120多亿元,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如今, “眉山清”成为标配,“眉山蓝”成为常态,“眉山绿”成为底色,公众的幸福感逐年提升,绿色俨然成为眉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

无独有偶。“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青神县,也立足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奋力走出了一条依托竹产业,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这里,作家们先后走访了斑布产业园、中国竹艺城以及德恩精工有限公司等地,深刻感受到了总书记视察四川时指出的“四川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正在青神一一实现着。

在斑布产业园,以绿色洁净竹本色生活用纸闻名的著名纸业品牌“斑布”相关负责人告诉采风团作家,“刚刚过去的‘双11’,斑布纸业实现销售额5.5亿元。”与此同时,企业在当地大力培育斑布1号、斑布2号竹种,对竹子进行全价利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其中,栽种10亩斑布1号,每年可产造纸用竹60吨,加上发展林下经济的价值,每年可助农增收47.1万元。

绿一方土,富一方人。作家华静感慨地说:“在青神,我强烈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

走近美丽乡村,调研生态富农兴农之路

孟繁华先生在《梦幻与宿命》中写道:“乡村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便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大城市之后,人们与乡村仍然有着不能拆散的精神联系……”

乡村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此次采风活动,作家们十分关注眉山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关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户增产增收。

采风第三天,作家们来到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的丹棱县,了解当地农业园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历程。同时,走访幸福古村,感受传统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绿意蔓延山坡,果实挂满枝头。彩色的道路两旁,一座座精美的洋房掩映其中。这就是丹棱打造的五大农业园区之一——丹橙现代农业园区。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晓梅一边指着向远方蔓延开去的现代化果园,一面介绍着丹棱柑橘产业发展的理念与思路。

“丹棱种植柑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在上世纪80 年代,丹棱县委县政府就开始在全县推进以柑橘为主导的特色农业。”

“其实,丹棱很多果园的前身是荒山荒坡,土壤比较贫瘠,为了种好柑橘,我们对土地进行提质改造,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并将园区内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发酵之后用于还田。”

一张蓝图绘到底。最终,通过引进柑橘试种、淘汰老品种、低效益品种,学习国内外先进果蔬种植加工技术,丹棱探索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爱媛38号、不知火、春见、大雅柑等柑橘品种成功敲开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门,并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

“当地果农收入如何?”作家们关心地问。

叶晓梅非常自豪地回答:“我们测算过,丹棱每亩果树的收益平均在两万元左右,而且集中劳动只有3-4个月,农民大部分时间都自由可支配。”“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富县不富农,在我们丹棱,是富农不富县。”“其他各地受欢迎的可能是‘富二代’‘创二代’,在我们丹棱,最受欢迎的是‘果二代’。”

作家郭雪波对此十分感慨。“‘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嫁人就嫁‘果二代’。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注脚吗?山是老百姓的金山,树是老百姓的摇钱树。在丹棱,农民又怎会不关爱自己的家园、爱护周边的环境?”

作家团还来到始建于明代的幸福古村。全国人大代表、齐乐镇龙鹄村党委书记罗朝运,在幸福古村的盐铁古道上等待着采风团的到来。

他是著名的“一元书记”,开创了村民选出保洁承包人,承包费由村民每人每月缴纳一元钱建立村保洁金库,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经济补贴的机制,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有效破解了当地生活垃圾处理投入难、群众参与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持难的问题。

“垃圾治理了,环境变美了,村民才能安居。”罗朝运说,同时,也必须让村民富起来,集体强起来,保持改善人居环境的不懈动力。

结合龙鹄村气候、土壤、光照条件,罗朝运和村两委逐渐厘清了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种植业,走农旅融合发展。2019年,“桔橙小镇”及龙鹄山度假公园项目落地龙鹄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

听着罗红运的介绍,作家华静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是多么鲜活的基层声音。”

深入保护区和企业,聚焦生态环境治理

采风路上,作家们关注青山绿水,诗意栖居,更关心成绩得来背后生态环保工作的细节点滴。

徐刚24年前曾到访过洪雅瓦屋山,并写下《林中路——致瓦屋山》。在他深情的文章描述中,四季分明的瓦屋山可“春看杜鹃,夏观飞瀑,秋赏红叶,冬睹冰雪”,是造物主在北纬30°精心装帧的一部自然传奇。

然而,徐刚不知道的是,满目“绿浪接天好林海”的瓦屋山,也曾一度伤痕累累。为追求经济发展,保护区内曾存在30家水电站、14家矿山。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存在违法违规开发水电及矿产等问题。瓦屋山因之迎来转变,开启问题整改之路——保护区内,30家水电站被全面关停;14家矿山、52个矿硐的生产生活设备设施全部拆除;数百亩生态植被得到恢复……

高原湖畔,鸳鸯跻身作家镜头里的C位;瓦屋山顶,小松鼠与采风团不期而遇。

作家们禁不住感叹:良好的生态环境,得之不易,失之瞬间。

“瓦屋山美回来了。” 作家沈荣均说。

同样,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一线,企业会做出怎样的行为?作家们也十分关注。

洪雅县青衣江元明粉有限公司给了作家们答案。这是一家年产元明粉100万吨,年产值5亿元,利税3000万元的大企业。自建厂以来,因燃煤问题造成的环境污染,屡次引发周边农户上访。2016年,公司启动厂址迁建。当时有两个方案:一是采用原生产工艺迁建,投资少、风险小;二是引入先进的机械热压缩蒸发技术,拆除燃煤发电设备,这在当时投资大、风险高,但于环境更有利。

公司选择了后者,并为此多付出了约1亿元搬迁成本。然而,这个决定也让企业后来的燃煤使用量和颗粒物排放等都大大减少,单位产品能耗成本降低,利润增加。

郭雪波对此十分感慨,他不停追问企业董事长余建兵,你们的工艺究竟是什么样的?投入多少,获利多少?郭雪波说,好经验值得向更多地方推广。

而这一次次深入现场的走访,一次次直击要害的问询,也让作家们深深感受到,蓝天碧水背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全社会付出的努力与奉献。

运用文学笔触,书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五天虽短,但精彩纷呈。眉山当地丰富的生态人文理念、鲜活的环境治理实践以及洋溢的绿色发展理念,无不吸引着作家们的目光,让他们意犹未尽。

“眉山的美好生态令人留连。”作家陈新说。

“此次采风非常重要。通过采风深入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生态环保一线,与群众多聊聊,谈谈感受,我们的语言会更生动。”作家邓子强表示。

此外,一代文豪苏轼由内而外的自然生态观,也给作家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苏轼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和谐,他的诗词文章中,始终蕴含着生态环保的理念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彰显了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可贵思想。

“他对山川、对自然的赞美、咏叹和热爱,不是带着人的优越感,而是一种融入性的存在。”作家叶梅与作家郭雪波呼吁,在当下,要大力弘扬东坡的生态观,传承生态文化,共建美丽中国。

此次活动也是四川省首次引入作家力量进行宣传。作家们收获满满的同时,其行为也传播了生态文明思想,传递了精神与作风。

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万忠表示:“和作家们一起走进生态环保,我们自己也不断地提升,对自然生态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畏。”

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骆仕明表示,此次活动将有助于推动眉山市生态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采风活动更成为作家们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新起点。作家贺小晴表示,在今后的写作中,将对生态多一种关照,给写作多一种维度,以新的视角去体味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眉山当地作家张生全也表示,眉山的生态环保成就令人瞩目,作为生态文学新兵,今后将有意识创作生态文学,回应时代主题。

作为承办单位,中国环境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地文心”中国生态文学征文活动已举办三届,在作家队伍中掀起了绿色之风,团结和吸引了作家群体将创作视角聚焦到生态环境领域,以文学笔触呈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希望通过此次采风,促进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丹棱大雅堂外,采风团合力种下一棵珍贵的桢楠树,并命名其为“大地文心”。作家们希望,这棵象征着美好寓意的“大地文心”之树能够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并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传播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张辉、张黎、王琳琳、陈妍凌、肖琪、欧阳近人,执笔人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