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伊万·布宁诞辰150周年:俄罗斯文学失去布宁将暗淡无光
来源:澎湃新闻 | 高丹 王珩瑾  2020年11月21日10:19

今年是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诞辰150周年。伊万·布宁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他的诺奖作家身份很多人都知晓,但另一方面,他又远不如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作家在中国家喻户晓。高尔基曾说:“俄罗斯文学如果失去布宁将会暗淡无光,将会失去他孤独漂泊的心灵中彩虹般的光辉和璀璨的星华。”

这到底是怎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又因何享有如此高的声誉呢?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了“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之“伊万·布宁:爱过就是幸福……”,张建华、周大新、潘鸿海、宋强和塔玛拉·卡西亚诺娃等嘉宾共同围绕伊万·布宁的作品进行了分享。

伊万·布宁:传奇的一生

1870年10月22日,伊万·布宁出生于俄国沃罗涅日省的一个破落贵族之家,因家境贫困,在中学只上了五年学就辍学了,在大哥的辅导下完成了中学学业。他大量读书,广泛涉猎文学,并且很早就显现了文学才华。8岁时,布宁写下第一首诗,17岁时在《祖国》上发表了诗歌《乡村乞丐》,加上之前发表的《悼纳德松》和之后发表的长诗《叶落时节》,引起了文坛的注意。

不久,布宁的名字就开始和列夫·托尔斯泰等知名作家出现在同一个杂志上。1891年,布宁出版第一部诗集,那是他青少年时代习作的结晶。1902年伊万·布宁接受高尔基的邀请到知识出版社工作。1903年因写作诗集《叶落时节》和翻译美国诗人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获得俄国科学院最高奖普希金奖。1906年结婚后,他多次到欧洲和亚洲旅行。1909年俄国科学院再度授予他普希金奖,并宣布他为荣誉院士。1910年,伊万·布宁第三次获得普希金奖,并在这一年发表了他的重要中篇小说《乡村》。1920年伊万·布宁乘一艘希腊小轮船离开俄国赴君士坦丁堡,经巴尔干,最后定居法国。

1927年,他在巴黎的《俄罗斯报》上,首次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前四部,三年后由《最新消息报》发表第五部。1933年他以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用很短的时间就花完了奖金中的12万法郎,还收到了2万份求助请求。1934年,著名作家库普林就收到过布宁的救济。二战期间,他衷心祈愿苏联胜利,在自己的别墅里掩护了被法西斯分子追杀的人。1937至1944年,他精心创作了爱情主题短篇小说集《暗径集》,他认为这部爱情小说集是自己最好的作品。1953年10月8日伊万·布宁在巴黎逝世,遗体葬于巴黎市郊俄国侨民公墓。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布宁美文精选”系列。《布宁诗文选》中的46首诗和20篇散文,展现了作家在诗歌和散文领域的最高创作成就,《布宁短篇小说选》遴选了最有布宁个性色彩的17篇短篇小说,《暗径集》是作家的自选集,也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集,全方位展现了布宁式爱情书写。这套书延续了“屠格涅夫自传体小说”“普希金经典文选”的风格,是小开本的精装书,配有原版的插图卡。

大自然是布宁诗歌重要题材

布宁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建树。但张建华认为,诗歌是布宁多样性创作中颇具活力的先导。“8岁时他就写下了第一首诗,30岁之后,他才更多写散文和小说。在19—20世纪之交,现代主义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大背景下,他的诗歌创作却始终遵循着普希金、莱蒙托夫、费特、丘特切夫等人的传统,从题材到题旨,从语言到表达方式,只是融入了他的现代思考,找到了属于他的与俄罗斯古典诗歌对话的方式。”

“大自然是布宁诗歌的重要题材,大自然每一种色彩的细微变化都在他的关注、观察之中。他写的最好的诗是自然诗和哲理诗。他笔下的大自然如同列维坦的风景画,题材丰富,用笔洗练,情感充沛,在描绘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同时呈现抒情主体精神感受的千变万化。田野、花草、森林、河谷、夜空、星星、四季的更替永远是他抒怀的对象,它们不仅有着丰富、复杂的美,还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温度、生命魂魄。而他的哲理诗大都有具体物象的承载,如古都、教堂、圣经、星星、文化人物等。他对人类生存命题的沉思并非纯粹形而上的,诗歌中体现的哲理是生活的哲理和生命的哲学,亲切自然,毫不玄虚神秘,渴望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形态。”他说道。

六十岁仍然相信爱情,保持童真

布宁的创作中体量最大,最有成就的文体类型是他的中短篇小说。他最有名的小说是乡村小说和爱情小说。其中,布宁把他的爱情小说看作是他“写得最好的,最独特的东西”。

张建华认为,布宁的爱情小说兼顾灵与肉的思考,回到了人类生命的事实性,将遭遇爱情的男女身体的本真欲求、情感律动与心理体验微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将男女两性对爱情的感悟、精神追求与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具体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将人类两性的情感书写回到了最为朴实、原初的状态,大大提升了人性书写的本真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布宁笔下的爱情唯情唯美,我们很难读到纯洁、忠贞、献身之类有关爱的品质的言说,他是把爱情当作一种人类的生命现象呈现的,无涉社会思考与价值评判。读者看到的是一种没有缘由,却浓烈得化不开的源自生命本源的两性之恋。他爱情小说的叙事支点不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上,而是在情感上,情感是作者最为珍视、最为用力的地方。情与欲的纠缠,情与理的碰撞,情与梦的交织在小说中演绎出无尽的生命风景,诡异、芜杂、错位甚至悲怆的人性。”

周大新对此也表示同意,他说:“布宁特别愿意去表现男女间的情爱纠葛,而且表现得非常细腻和大胆。比如小说《暗径》,讲了一个男人背叛女人的故事:年轻的庄园主人爱上了漂亮的女佣,女佣把自己的肉体和热情都给了主人,但当主人从军离开庄园之后,很快便把她忘掉了。多年之后,成为将军的他在一个旅店里邂逅了已成为女店主的女佣,这才知道女佣一直没有结婚,在心里一直保持着对他的爱意。他大吃一惊,方开始去想象假若女佣成为自己的妻子,生活将会是一副什么样子。又如小说《穆莎》,讲了一个音乐学院的女生大胆满足自己性欲的故事:她看见一位年轻画家长得英俊帅气,就大胆地找到他的住处,主动要求画家请客并与其同居,且随他去了乡下他的老家。在画家的老家,当女子看到画家的一位邻居颇有才气,便很快又跑了那位邻居家里与其同床共枕。”

“他在讲这一个个情爱故事的过程中,把他的内心世界也袒露在了读者面前。尽管他不对他笔下的人物做道德评价,不去公开进行褒贬,但我们还是能体会到他的内心偏向,能感觉到他是主张两性真诚相爱的,能感受到他是相信爱情存在的。他六十多岁时写下的小说,仍在呼唤男女真爱,这不容易。我们都知道,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对随时可能隐起踪迹的爱情容易生起疑心,很多人在中年以后对爱情是否存在开始质疑。而布宁活到六十多岁仍然相信爱情。”他说道。

作家的写作资源,就藏在自己的经历里

俄罗斯文学不仅广泛地影响了中国普通读者,也深刻影响了几代专业作家。作家周大新谈到了伊凡·布宁对他写作上的几点启示:“首先,作家的很大一部分写作资源,就藏在自己的经历里。布宁的很多作品,是依托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的,即使在侨居巴黎之后,他也仍然通过回忆,继续依托自己的经历进行写作。他写的很多人物,其身份是他熟悉的叔叔、舅舅、表姐、女佣、同学和邻居;他写的生活场景,是贵族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家庭见客,在乡村庄园里游逛,坐马车、火车出行到城市等等。正是因为他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人、事和场景,所以让人读来有一种特别的真切感和亲切感,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我年轻时写作,忙着四处去寻找写作素材,甚至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所以导致无东西可写,我恰恰忘记了自己的经历,忘记了回头去看自己亲眼见过的人和场景,忘记了自己的经历里就隐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

此外,在他看来,作家的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与他关注的问题有关系。“布宁的作品,关注的要么是男女之间的交往,包括感情的背叛,性欲的满足,纯美的爱情,肉体的出卖等等;要么是大自然给他的感受,包括田野之美,花草枯荣,夜空变化,四季更替、林中小径等等;要么是对人类的文化创造行为的描述和感叹。他始终把目光放在对人性秘密的探索上,放在对人与自然界共存关系的探查上,放在对人的文化创造行为意义的探寻上。他目光所及的问题,从横的角度看,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度的人们都要面对的问题;从纵的角度看,是每个历史时代、每种社会制度下生活的人们都要关心的问题。这就使他的作品至今读起来仍觉得很有意思,依然能感受到他的作品所发散出的艺术魅力。他的创作历程告诉我们,时代变化和社会问题当然需要作家去表现,但这不是所有作家都擅长表现的内容,作家关注的问题还可以更加广泛。”

最后,他认为,作家在创作上要保持一份定力,不要跟在成功作家身后跟风写作。“布宁从事创作的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已开始在俄罗斯文坛风靡,列夫·托尔斯泰和契可夫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俄罗斯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高尔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坚持独立自由的创作,坚持按自己的个性气质来写作,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渴求,不希望被归类,我们作家其实都很怕被归类,也因此,成就了一个评论家们无法随便将其归类和命名的作家,使他成了一个别人必须重视的独特的文学存在。”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