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晓阳:一个记者的散文观和历史情结
来源:文学报 | 冯源  2020年12月05日10:08
关键词:王晓阳

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介入文学创作,这在过往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可以说时有发生。人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个作者的记者身份,而在于他或她是否有新颖的文学观,以及如何在作品中恰当地展示这种文学观,既充分展示出其创作才华,又能令文学读者满意。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以作者王晓阳新近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如是我文》作为观察对象,来探讨其在本书中呈现的散文观和历史情结。

一直以来,在整个作家群体内所达成的思想共识里,无不是把作品的文学性传递置于不可撼动的首要位置。在作家们看来,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文学,是因为它隶属于审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形象生动、蕴藉丰富、彰显审美的语言艺术,构成其艺术性与审美性的根本,便在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文学性。作者在他这本书中表现出的散文观,则有着明显的区别,他是把思想性的呈现放在第一位,不仅充分地表达思想、阐明思想、发现思想,而且有着较强的思想内省、思想反思、思想自知。在这个基础上,也不忽略其文学性的存在。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资深记者,他又多从新闻角度出发,观察和审视这个万象缤纷的世界,放笔书写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作者的散文写作体现出思想性与文学性、新闻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而思想性的体现则是核心和关键。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便是这篇题名为《聆听丽江》的散文。作者去云南旅游文化名城丽江,可以说兼具了游者、行者、记者、作者等多重身份,且随着时空、对象、心理等的不同而发生悄然的变换,从而将作者个体化的思想小宇宙,演变为充满更多思想蕴含的大宇宙。除此以外,在《感受茶道》《伤痛刘公岛》《雨中游趵突泉》《永嘉之嘉》《凝望西北坡》等作品里,也传递相似的思想蕴意,只是在思想深度与精神深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透视作者的这本散文集,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作品的题材内容都是对历史的抒写。这些作品不仅集中在“史札”和“剧点”里,也散存于“行旅”和“书话”之中,其作品的数量,可以说几乎占据了本书的半壁江山。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以其不同的历史视角、历史意识和审美视角,展示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小说家和散文家的主动介入。但相与比较,作者对历史的书写,则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不是对历史进行想象和虚构,而是对历史真实的秉持和真诚抒写。这其中,尤以对那些典型的历史人物所展开的分析和评说最为精彩,既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分析,又有辩证法思想的理性拷问。在这个基础上,又铺以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和庄与谐、雅与俗融为一体的散文话语,充分展现出作者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和努力探索。

抒写历史已然成为一种潮流或时尚,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抒写历史,这就取决于一个作者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哲学思想。任何一种文字形态的人类历史,都只是对人类活动史、人类心灵史的部分呈现,是一种主要意义的人类历史。这是人类给自身设置的难题,任何意义的人都必须面对并加以努力破解。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记者,倘能从中有所启发和颖悟,定会在历史抒写方面有不凡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