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悬疑又现实?二十年秘密奇幻之旅 ——《春夜》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20年12月15日17:44
关键词:《春夜》 蔡骏

12月11日,作家蔡骏的首部半自传体作品《春夜》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岳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资深影视投资制作人严雨松,喜马拉雅人文主编黄怡婷等出席活动。

虚实结合,构建开放性上海

《春夜》既是半自传体的家族史,又运用了悬疑推理元素,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谋篇布局。小说唤起了几代人的工业记忆,在上海宏阔的工业背景和历史文化纵深之中,以充满悬疑色彩的艺术处理方式密切关注社会现实。

颜慧认为,类型小说需要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从悬疑小说作家并轨到纯文学,蔡骏游刃有余且自如,情节构思非常吸引人。“他没有采用上帝视角,而是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其实用上帝视角写更简单一些,用第一人称叙事有很多限制,很容易写漏,而蔡骏在作品里面处理得非常好,体现出作家对自身创作的一种自信。”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陈丹燕的上海,或者是金宇澄的上海……似乎是更为人所知的,而蔡骏用大量的文学人物和上海的一些标志性地标相互交织,编织故事,构建出了他自己的上海。“上海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里面写出了这种开放性,这也是这部小说值得称道的一点。”颜慧说到。

夜晚美学,审视自我与时代

近些年蔡骏小说的创新性,带来一些关于文学的新的想象。徐晨亮提出了一种“夜晚美学”的视角。在他看来,《春夜》有很多和蔡骏之前作品一脉相承之处,蔡骏在这些年的创作中发展出一种可以称之为“夜晚”的美学,以夜晚为方法,包含了大量具有时代感的信息、人物和符号,由此去审视我们的生活和时代,审视自我和历史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徐晨亮举了几个小说中的例子。比如小说里三剑客一起出现,每一个符号可能都在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扮演过特殊角色。小说里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春生塔被拆掉,被推土机推为平地,恰好也是和911事件发生在同一时间点上,一下子把小说的时空和外部历史时空打通了,具有阐释空间和价值的意义。“蔡骏写到了这些外在符号和小说人物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平行互动渗透,我觉得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点。”他相信,这部小说可以为当下文学提供很多新的话题。

历史写作,铭刻代际经验

每一代人都希望自己的经验持续更久,覆盖更多代际的人。每一代的写作者和思考者,都应该有足够的勇气或责任,去把自己的经验书写出来,这样的写作才有效。

杨庆祥谈到,蔡骏用半自传体的方式书写上海,书写工厂,书写父代人和我们这代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感,蔡骏的写作是关于上海,关于中国当代史的写作。“这种写作跟历史本身的逻辑是契合的,提供了一种历史写作新的可能性。”

岳雯关注到的是大历史当中个体情感的部分。她谈到,小说整体讲的是作品人物对一种安全感、尊严感的至死不渝的追寻,与此同时,这里面还有一种乐观浪漫、有情有义的东西。小说里极具高光色彩的一幕:张海驾驶“红与黑”从上海出发,到新疆,到哈萨克斯坦,穿过中亚到俄罗斯,到芬兰波罗的海,然后一直到了巴黎。

“也许很多年后,我们可能会忘记《春夜》具体讲了什么,忘了很多小细节,但我们一直会记得这辆汽车,相信这样一个人,开着这辆汽车,与其说去找厂长,不如说他是驾着这辆车寻找工人阶级的命运,一直开到世界尽头。”(中国作家网记者 虞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