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这些书卷如灯照亮人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刘蓓蓓 李婧璇  2020年12月29日07:50

主题出版

全方位阐释两场最重要大考

抗疫、脱贫攻坚,是今年主题出版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从实践操作到理论总结,从立足国内到面向国际,围绕着这两个主题的图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中国在今年两场最重要的大考面前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贫困是困扰人类的千年难题,但在扶贫、减贫、反贫困上,中国取得了足以载入人类史册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贫困问题》《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等图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的贫困及反贫困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实践,分析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在大规模减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全国脱贫攻坚案例选》、“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案例选”丛书从不同角度,选取了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用实践去反映、丰富脱贫攻坚这个主题。

故事总是更容易打动人心。“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丛书、《产业扶贫故事》、《中国脱贫攻坚群英谱》、《勤劳敲开幸福门:巾帼减贫脱贫故事》通过生动讲述,让读者了解脱贫攻坚的不易,感受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伟大。

外国作者所亲眼目睹的中国扶贫实践,更加精彩,更加壮阔。《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就由外国作者执笔,通过国际化视角,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为世界减贫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抗疫初期的防护手册,到抗疫中的感人书写,再到对这场伟大战疫的观察思考,抗疫图书以多元视角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白衣执甲 逆行出征——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丛书、《查医生援鄂日记》、《战“疫”书简》、《抗疫家书》、《两地书》通过家书、日记等方式,真实展现了抗疫之战中“逆行者”的大爱;《中国共产党防治重大疫病的历史与经验》《一场对中国制度的大考》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总结了这场伟大斗争能够胜利的根本之因;《“逆行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诗选》《战“疫”中国:全国美术作品选》《出征出征——抗击疫情优秀歌曲集》以多种艺术形式,再现全国上下一心全民抗疫的感人场景。

报告文学

应和时代脉搏 展现时代新姿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脱贫攻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迎接建党百年……报告文学应和时代脉搏,展现时代新姿。

书写英雄、礼赞英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和重要使命。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说:“文学要书写民族最闪光的精神,那就是革命者的精神。”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革命者》再次彰显了何建明驾驭重大题材的文学功力。全书重点书写上海革命风云中的革命者,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这些革命者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献出青春、乃至生命,值得被更多的人所了解、铭记。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的平凡英雄,充分展现中国人民在疫情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如《抗疫英雄谱》,就收录了约70位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勾画出这场抗疫大战中真实立体的英雄群像。正如“人民英雄”张定宇所说:“这本书把我们身边的战友、这些普通人的抗疫精神表现出来,给大家留下一点记忆,并把这份感动投身到今后的工作中,凝聚大家的信心和力量。”

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写出人民的心里话,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也成为今年脱贫攻坚题材类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这些作品聚焦当地村民、扶贫干部,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讲述脱贫攻坚的心路历程。如《十村记:精准扶贫路》,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讲述了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实施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让读者从中能真切感受到十八洞村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拼搏精神,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说:“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广袤的大地与奋进的人民,感受到在一个个人物身上,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身上那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

而正是由于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才创造出“深圳速度”“深圳样板”……长篇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全景式记录深圳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阐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深圳40年腾飞中的不可或缺,解码“深圳奇迹”。

历史由人民书写,由人民创造。文学亦是如此,“文学是人学”。把人写活写透,把人身上的精气神写足写实,这样的报告文学不只是对时代的记录和书写,更通过观照现实,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科技科普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越是艰难险阻,越能体现科学的价值;越是生活必须,越能感受到科学的需要。回顾这一年的科技科普图书,因生活所需、时代所需、发展所需,更彰显了自身价值所需——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与此同时一大批抗疫科普图书不断涌现,助力科学战疫,进一步凸显科普读物在应对此类公共事件中所发挥的知识力量。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为例,作者权威、内容专业、实用高效、通俗易懂成为今年抗疫科普图书的主要特色。

通俗易懂的科普图书,不仅有助于民众快速掌握科学有效的防疫防护知识,更能帮助他们了解科学,助力科学素养提升。

科学不仅关乎个人生活,更关乎家国与理想,“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天眼”探空、“蛟龙”探海、“嫦娥”探月……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工程硕果累累,从科技大国走向强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新型科学技术及成果,更要从战略高度、发展路径等方面去考量。《科技创新:中国未来30年强国之路》这样的科学战略读本,既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于探寻中国未来30年科技创新路径的观察和思考,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

人类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源自我们对未来的无限好奇和想象。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更加大了我们对未来的猜想:未来科技能否带领人类战胜更多的未知病毒?人类面临怎样的发展?在《未来生活简史》一书中,就讲述了个性化制造革命、智能革命、生物革命等科技革命如何改变人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

由不可能成为可能,由想象成为现实,科技让我们对于未来增添了如此多的憧憬和向往,助推着我们一路向前,革故鼎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名家新作

文坛常青树的时代书写

马识途、王蒙、冯骥才、莫言、迟子建……这些中国文坛常青树,在2020年仍然推出品质稳定、有所求新的作品,他们追求艺术的勇气让人敬佩。

每个作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坐标,作家笔下人物的命运与这个地方的历史互相交融,由此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作家马识途的《夜谭十记》,今年106岁高龄的他推出封笔之作《夜谭续记》。《夜谭续记》仍援原例:四川人以四川话讲四川故事,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文学特色。

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文学地标,《晚熟的人》的故事依然发生在此,但这次莫言改变了他一贯讲故事的方式,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

在哈尔滨生活30年,迟子建已与这座城市水乳交融,在她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中满溢着城市的烟火,温婉细致,意味深长。

作家都是用自己熟悉的泥土来塑造心里的生命。虽然小说中塑造出来的生命不一定完全是作家的,但或多或少都有作家的影子在里边。

86岁的“高龄少年”王蒙在长篇小说《笑的风》中写了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知识分子傅大成的文路、心路历程,活现了中国六七十年间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展现了中国人在社会风尚飞速变化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一个人的命运轨迹里,总是有时代的影子。王蒙生于1934年,傅大成那一代人所经历的种种,也是他所熟悉的。在小说里,王蒙还把自己的名字和作品写进了小说里,还有“那个年代”的从维熙、贾平凹、莫言、刘心武等。在这部小说的虚实之间,时间仿佛真的流动了起来。

冯骥才的小说《艺术家们》写的是一群艺术家尤其是画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以后的故事。冯骥才直言,这部小说写的就是他这代人的生命史,包括心灵史,还有艺术追求史。关于艺术,冯骥才曾说它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但在这部极具个人回溯意味的小说,它们都在。

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的多重表达

近年来,伴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倡导与推动,传统文化及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诗歌、传统经典小说、历史遗址……这些都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动的载体,与之相关的题材图书,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演绎寻求更多表达。

今年故宫迎来600岁生日,与之相关的文化类图书扎堆涌现。单霁翔的新作《大运河漂来紫禁城》,将中国历史上两大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既讲故宫的建立,也讲运河的繁荣,一道自然景观,一道历史景观,改变了中国的样貌。无论是营建紫禁城,还是后世的发展与经营,一条大运河带动了中国的文化融合与交流,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中华五千年文明如何证明?最早的中国在哪里?《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为普通大众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一种新的观察中国文明的视角。全书选取良渚古城、二里头遗址等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迹,邀请樊锦诗等考古学者,讲述考古现场的发掘经历和文明背后的故事。经由此书,可促使读者思考我们自身文明的价值、思考中国考古之于世界文明的意义——用中国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国。

推动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些图书从青少年阅读视角出发,对经典作品采取添加注释等编辑手段,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走进经典、理解经典、传承经典。如《红楼梦(注解本)》,从注释、导读、诗词曲赋索引等8个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正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讲给孩子的国学经典》所叙介的典籍,由文学扩展到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力求全面反映国学的面貌,在严肃的经典与青少年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诗经、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母体,也成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载体。与之相关的图书多从中遴选中国诗歌的经典代表,辅以插图、译文等,让更多人从古诗之美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如《画说经典》(中英对照版)从沉淀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中,精心挑选出若干首,由许渊冲先生翻译成英文。叶嘉莹先生看后,夸赞其译文“音韵皆美、情味悠长”。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期待读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生命教育

在阅读中学会珍爱生命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生命教育成为今年被热议的话题之一。作者、出版人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期望通过图书阅读帮助孩子们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人。

用图画书对幼儿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这种形式最为普遍和有效,因为图画书中蕴含的生命价值话题是最为广泛而丰富的。

在“童心战‘疫’大眼睛”系列之《空饭盒》绘本中,一只流浪狗给等候医生父母回家的小姑娘带来的慰藉,让孩子们懂得心存善良、关爱生命。《生命教育怎么教?100本图画书告诉你》的读者并不只是孩子,还包括老师、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是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生命教育系列”绘本则将问题置于日常生活的场景当中,借助世界各地的传统故事,帮助孩子解答问题,让孩子接受起来不会抵触。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种子,需要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

“抱抱地球 点亮生命”系列丛书科普卷《探索生命的奥秘》,带小读者认识生命的生物属性,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延续是和大自然交织在一起的。“解密物种起源少年科普丛书”从地质时空、生命进化的角度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让孩子们对地球有了更好的认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不仅仅是哲学命题,也是人类最渴望了解的真相。《生命简史: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文明》为青少年读者复盘了从宇宙诞生到生命诞生,再到生命演化至今的过程,将生命进化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