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孙卫卫《少年故事》:追记美好的成长之路
来源:华西都市报 | 张家鸿  2021年01月13日09:13

在最新散文集《少年故事》里,孙卫卫平淡、朴实地叙述着自己的中学时光。没有任何花哨的言辞、多余的修饰,仿佛他就坐在我面前,倾心诉说着充实、丰富的中学学习和生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小学是尚属稚嫩的萌芽状态,大学是已然成熟的茁壮模样,而中学则是连接小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是承前启后的维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真实,是孙卫卫散文特有的魅力。在书写中学时光时,孙卫卫的笔端同样自然而然地显露出这个特点。他把自己摆放其中,真实地欢笑、真实地流泪、真实地固执。读之,仿佛可以听见他的心跳声,一声又一声地从字里行间传来。曾经遇到过的人、曾经读过的书、曾经经历过的事,都是孙卫卫之所以成为孙卫卫的缘由。归根到底,孙卫卫摆放其中的是真实的感情。

回忆即过滤即筛选,筛除不那么美好的,沉淀美好的。简而言之,回忆是为过去提纯,唯有那些令人情动于中且闪闪发光的人、事、物才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书的《后记》中,孙卫卫写道:“写这些文字,对我也是提醒,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曾经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哪怕只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现在。”感恩,是《少年故事》整本书的情感主线之一。除却感恩,还有热爱。

用心审思现在的孙卫卫和他的作品,可知时光的流逝并不总是让人惋惜,它还鼓荡、积聚着动人的力量。若无当初的热爱,何来今日的充实?若无曾经的美好,哪来今日的回眸?更何况,这样的热爱与美好依然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遇见这么多好的同学、老师、前辈,孙卫卫是无比幸运的。幸运的同时,孙卫卫的经历是非常普通的,这里有大多数中学生同样尝过的百感交集。因和弟弟打架产生的自责、离家多日后回家的急切、得到同学夸奖后的羞涩……都是他中学行囊中的点滴。

与此同时,孙卫卫的经历又是不普通的,那就是他对文学对写作的热爱。参加文学社与广播站的各种事务,一有机会就逛书店,喜欢写信给朋友,乐于和文学界前辈交流,剪贴本上有作家关于创作的论述,用心学习同班同学作文中的长处,等等。

这正是《少年故事》值得很多人读的理由。当成长的伤痛不可避免地到来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当找到认定的前进方向之后,我们该如何处理未来与当下的矛盾?当眼界突然开阔之后,我们该如何把握自我?孙卫卫的经历恰恰是颇值得当下中学生借鉴的。

散文集写的虽是孙卫卫的中学时光,然而其书写的意义并不止于个人层面。以个人为源头,实可见出当年社会的种种情形、人心的种种处境。《西安车站遭遇》《我被敲诈》等文章不难看出彼时社会治安状况堪忧,年轻人好勇斗狠也所在不少。从今日观之,社会之进步再明显不过。进步的原因在于父母亲对少年成长并不是全盘交给学校,而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肩负好自己的职责。

当然,彼时的社会并非一无是处,譬如人与人之间朴素、简单的关系。在从来都不完美的社会里成长,不能仅靠学校教育的有限力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当与学校教育通力协作,方能为少年们的成长保驾护航。由此可知,《少年故事》的书写已然超越儿童文学的范畴,具有教育学上的借鉴与参照意义。孙卫卫的成长经历深刻地验证了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在多篇文章的末尾,孙卫卫在回眸往事时常用“如果”来假设。如果可以重来,要认真读书少参加活动,要把字练好一些。因做得不够好而产生的懊恼是真实的,真心期许的自我鞭策则既真实又真挚。使用假设,并不是为了当年虚度光阴之后的重头再来,而是为了走向更好自我的用力鞭策。“如果”的多次出现体现的是当年的不够圆满,进一步体现了孙卫卫散文写作中一如既往的真实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