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全面深刻展现中国抗疫伟大历程 ——“中国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计划”成果丰硕
来源:文艺报 | 王觅 康春华  2021年02月10日08:12
关键词:抗疫 中国作协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这场“历史大考”,文学没有缺席,中国作家没有缺席。抗疫战争一打响,文学界就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组织抗疫题材文学创作,以文学的方式礼赞抗疫英雄,弘扬抗疫精神。中国作家以笔驰援、笔耕不辍,以自身的勇气、责任与初心,直面历史的考验、回应人民的期待,创作出众多展现伟大抗疫精神、谱写壮丽生命颂歌的优秀作品,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作协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精心安排,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中国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计划”,以文学的方式呈现我国抗疫的重大战略性成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抗疫文学呼唤总体性视野

202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文艺报》以“同舟共济 众志成城”为题,各以一个整版推出“中国作家的心声”。同日,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经多日酝酿筹划,与中央指导组宣传组联系并征得支持,派出李春雷、李朝全、纪红建、曾散4位作家奔赴武汉,会同武汉本地作家普玄,组成中国作协抗疫采访创作小分队,以“文学轻骑兵”的方式深入抗疫一线,采访创作报告文学作品。3月2日起,中国作协创研部与《人民日报》文艺部合作主办的“抗疫一线的故事”报告文学专栏开栏,先后推出了8篇作品。中国作协创研部还和《光明日报》文艺部合作,向《光明日报》推荐抗疫题材报告文学作品18篇。同时,中国作协抗疫采访创作小分队的5位作家,在深入疫情重灾区一个多月后,共创作了逾50篇报告文学,陆续在多家报刊发表。中国作协所属报刊社网也以专栏、专刊、征文等多种形式推出大量抗疫文学作品,出版多部抗疫文学书籍。一时间形成了抗疫文学的创作和出版高潮。

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人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对于这场“历史大考”而言,相对于新时代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更高要求而言,视野更为开阔的、全景式反映抗疫斗争的宏大叙事的作品还相对缺乏。在前期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在文学界积累了一定的抗疫文学创作经验之后,组织建立具有总体视野的抗疫叙事成为必然,这是时代对文学的热切呼唤。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抗疫题材创作有了前期积淀的情况下,中国作协党组决定组织实施“中国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计划”。中国作协各部门对抗疫文学的组织推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批文学作品,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扎实基础与必要条件。而以此为基础,整体反映中国抗疫事迹、彰显人民抗疫精神的全景式的文学作品也呼之欲出。

精心组织 重点扶持 关怀协助

“中国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计划”的具体实施由中国作协创研部负责。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介绍说,该计划需要落实的工作头绪多、很具体,也很繁杂,包括在短时间内确定创作人选、提供采访协助、跟踪创作进程、对作品进行及时论证等等。为此,中国作协2020年度重点扶持作品和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中,均特别设立“抗击疫情”主题专项,广泛征集选题,并从全国各地作者申报的抗疫主题报告文学选题中精心遴选。经过认真研究,最终确定了曾在武汉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长时间亲临抗疫一线采访、积累了丰富创作素材的李春雷、纪红建、刘诗伟和蔡家园4位作家的三个选题。其中,李春雷的《金银潭》聚焦武汉金银潭医院并由此反映武汉的抗疫斗争,纪红建的《大战“疫”》全面反映医护人员及民警、社区干部、志愿者在抗疫斗争中的事迹,刘诗伟和蔡家园的《生命之证——武汉“封城”抗疫76天全景报告》则着重描写武汉的抗疫斗争。同时,经与作者充分沟通,由作家熊育群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武汉保卫战和中国抗疫战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最终定名为《第76天》。

为了积极推进“中国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计划”,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亲自抓重点文学创作的推进工作。中国作协先后于2020年4月24日、5月20日两次召开网络视频会议,就有关采访创作与作家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熊育群5月4日专程赴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讨论论证,中国作协帮助联系并安排专人全程陪同赴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等进行采访。随后,熊育群又赴武汉进行实地采访,与卫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医护人员、普通百姓、居汉外籍人士多方交流。中国作协创研部相关同志与作家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共同梳理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武汉疾控中心的疾控新闻、通知公告以及重要医生、病例在疫情期间的活动时间线,并多次召开策划会、论证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作家建立密切的创作交流。目前,该计划的4部作品均已完稿。熊育群的《第76天》于《十月》2020年第6期刊发,12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刘诗伟、蔡家园的《生命之证》已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20年第10期发表,长江文艺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纪红建的《大战“疫”》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春雷《金银潭》亦已完稿,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何向阳表示,能够在不足8个月的相对有限的时间内,从作家的选择到克服疫情期间的种种困难完成采访任务,再到作品与广大读者见面,体现了中国作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我们在充分尊重作家个体创作和艺术规律基础上,引导作家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创作,为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作家投身实践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一点上,中国作协的这一写作计划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这些经验的总结梳理,势必为今后重点文学创作的组织工作提供有效借鉴,并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起到强有力推动和示范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作品本身,全景式的抗疫叙事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为世界读者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抗疫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文学家的现实工作,更是文学家的历史使命。

深入抗疫现场 记录历史真实

广东作家熊育群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直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在13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刚刚创作完成之际,2020年4月,熊育群接受中国作协“中国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计划”的部署安排,一个月时间采访,三个月写作,推出长篇报告文学《第76天》。这部作品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展示2020年武汉、湖北以及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镌刻下武汉从关闭离汉通道到管控措施解除这76天中的世情和人心。熊育群说,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作家有责任记录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精神遗产。面对紧张的采访时间和繁重的创作压力,熊育群坦言:“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写得脑子就像发热的转子,还会胀痛。之前从来没有这么辛苦过。”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地调研采访、集体采访、电话采访、微信采访等高效结合,鼓舞和激励建筑工人、志愿者、医护人员等采访对象讲述真实生活经历与心灵感受。为真实呈现武汉抗疫的行动全景,他不仅密集采访来自十多个行业的近百位采访对象,还深入重症医疗监护室、隔离病房、方舱医院等地实地探查情况,核实细节,“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熊育群认为,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时代,从来都是值得文学书写的对象,这就要求作家紧跟时代步伐,以写作的方式凸显对时代的在场性,挖掘时代的内核。“深入一线,塑造典型,书写细节,挖掘精神”,是熊育群不变的创作理念。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发挥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撇去喧嚣和浅表的浮华之沫,高屋建瓴地写下真正把握时代与民族精神的作品。

作为中国作协赴武汉抗疫一线作家小分队的一员,河北作家李春雷在湖北疫情最严峻的日子里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不仅创作出由18篇短篇报告文学结集而成的《武汉纪事》一书,还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金银潭》,该作品以武汉金银潭医院抗疫故事为缩影,由此反映武汉市抗疫的壮阔历程。回望那段极不平凡的采访创作经历,李春雷坦言:“大疫期间,逆入武汉,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义不容辞,虽死不辞!”在武汉期间,李春雷多次深入疫情核心区采访,在疫情严重的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心医院等地采访了多位医护人员和专家,丰富了他对抗疫过程和全貌的认识把握,为创作《金银潭》打下了扎实基础。武汉前线的生活和创作条件是艰苦的,所住房间内没有合适的桌椅,他每天只能坐在用箱子拼成的坐墩上,将低矮的床头柜当桌子,以很不舒服的坐姿写作,投入时常常顾不上休息,忘记按时吃饭。最累的时候,他感到浑身散架、体力濒临崩溃。这时他才猛然醒悟到:真正的创作不仅是智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需要用最火热、最持久的激情,把一切生硬的素材和构思全部打通融汇。真正的创作绝不是游山逛水的消遣,而是翻山越岭的跨越,是茫茫沙漠中的跋涉,是万米长跑后半程的苦苦坚持。李春雷表示:“作为一名纪实作家,我们的使命就是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用一个文学人的良知和优势记录历史。尤其在国难面前,更要用自己的热血记录历史,为历史留下一份真实的、真情的证词!”

湖南作家纪红建同样是中国作协奔赴武汉前线的“文学轻骑兵”一员。疫情发生后,他迅速投入采访,记录那些雪地抱薪、深夜提灯的动人故事,用文学书写大国战“疫”的强大力量。在纪红建看来,“对于报告文学作家而言,这是重大的历史,如果没有去一线,就不敢下笔。”出征武汉的一个多月里,纪红建每天早出晚归,想方设法克服交通出行、住宿饮食等困难,深入多家医院和援鄂医疗队、街道、社区、企业、隔离点、派出所、警务室等一线,先后采访医务人员、患者、党员干部等200余人,采访笔记达40余万字。在武汉期间,他创作了6篇中短篇报告文学。此后半年内,他全身心投入长篇的创作,数易其稿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大战“疫”》。该作品聚焦武汉主战场,真实记录了一个个鲜活感人的全民抗疫故事,不仅展现了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打赢大仗的决心和勇气,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面貌、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谈及在武汉的那些日日夜夜,纪红建说,面对疫情,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争分夺秒地战斗,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虽然医生和患者的伤心无奈让人心情沉重,但此次采访中更多的则是让人感受到温暖和信心。不论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力量,举国体制发挥的极大作用,还是普通人深挚的家国情怀,都在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彰显得淋漓尽致。“真实是纪实作品的生命。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纪实文学作家,必须深入到事件的内心和内核,对人物和故事、人生和人性进行深度挖掘,然后经过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方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身处武汉现场的作家刘诗伟、蔡家园,在中国作协的部署指挥和全力支持下,“逆行”采访45天,深入抗疫一线,采访了100多名专家、医生、护士、社区干部、志愿者、患者,掌握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和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侧面、多角度记录武汉抗疫全过程,创作出《生命之证——武汉“封城”抗疫76天全景报告》。刘诗伟、蔡家园均为武汉人,历经76天的全过程,他们的创作包含了自身切肤的生命体验,更具有别样的温度与情怀。这部作品以鲜活的一手材料,身临其境的现场描绘,再现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所经历的人类抗疫大战,凸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阐释出中国作家为社会留档、为历史存真、为民族铸魂的担当精神及写作初心。

“中国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无论是创作界还是评论界、出版界、读者方面,都对这一写作计划给予很高的评价,抱有很大的期待。相信随着几部作品的陆续问世,读者一定会更多地体会到作家的努力和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