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孤独的辩证法和麦家的意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培浩  2021年02月26日08:09

苏童讲述,和麦家一起参加一个中国作家外访团,其他人都兴冲冲四处逛游,唯麦家例外。当他推开麦家的房门,但见他枯坐房里,独对着不知有何的窗外。问为何不出去走走,答说语言不通,不知去哪里。苏童撞见的,乃是麦家的本我时刻。此令我想起王国维所说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惯于阅世者,每到一地,必带着一双锐利的眼睛,像带着一盏兴味盎然的探照灯,何尝愿意困于斗室。但麦家显然属于另一类作家,乾坤自在胸中。他也非全不阅世。只是外在的繁华世界仍需通过他孤独的精神小径,接通于他无垠的虚构宇宙之中。

关于麦家,我有另一说法,不是主观客观,而是孤独的辩证法。孤独在普通人,是冷凝、疏离、压抑且消极的。换言之,孤独的本性是拒绝,拒绝他人他物以至外部世界的加入,也拒绝加入他人世界的欢乐与喧嚣。孤独是个人主义者的武器,也是个人主义者的症候。凡人要获得,必从弃绝孤独开始。弃绝孤独,被视为超越自我;超越孤冷幽居的自我,乃能找到人群,被世界接纳,这是社会学的逻辑,却不是文学的逻辑。文学的逻辑为麦家孤独的辩证法腾出了空间。所谓孤独的辩证法是指,当大部分人以为获得世界要离弃孤独朝向人群时,麦家却开发了孤独的建设面,要获得世界,他偏背对人群,朝向更深的孤独走去。仿佛孤独的幽深处,恰有一可以转动世界之按钮。麦家小说里的破译家全是深谙孤独辩证法的人。他们知道孤独不是冷的,孤独深处也有一个人的热血沸腾;孤独不是消极的,孤独尽头可能隐藏着世界积极的答案。所以,要靠近世界之色相者,追随人群的踪迹可也;但领悟由“密码”结构的生命和世界,却常常要靠孤独者。

从写作的本性说,这实在是一个孤独的事业。每个真正的写作者都深有感受,写作就是一个人在深壑纵横的大山密林中跋涉。不是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不是窈窕深谷,时见美人。这是千锤百炼成风格之后带给读者的回味。在写不下去的当时,可能更近于被无数看不见的猛兽所围攻所啃噬。当其时也,你真想扔掉、放弃、全身而退,奈何反顾全无来时路,你也不甘心于失败的耻辱。在写作这一个人的战争中如何突围?很多人可以给你建议,却没有人能替代你走路。正是在写作中,孤独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质才更清晰地显露出来。写作把写作者还原为与世界肉搏的孤独者。这是孤独的可怕,也是孤独的重量。孤独面壁的搏斗,也会于破壁之后得到世界热烈的馈赠。此时回看孤独,可能更有某种后怕;可孤独也是精神跋涉者的宿命,是精神的健身,叔本华甚至给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的判断。

去年在“理想谷”访麦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还没有学会无所事事的快乐”。这不是故作姿态,其中甚至还有一点烦恼,朝斯暮斯,念兹在兹,有时就是一种折磨。李敬泽认为,当大部分人选择像“变色龙”一样“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最小的代价博取最大的胜利”时,麦家却如“偏执狂”一样把“目光贯注于一个角度上,从不游移”。“偏执”之于麦家不是一种精心选择的战略战术,而是一种精神性格导致的自然结果。“偏执狂是软弱的,很少有人像麦家那样敏感地经受着自我怀疑的磨砺,他在这方面非常接近于《解密》中的容金珍:求解一个答案的过程证明着人的强大和人的渺小。”信哉斯言!麦家走在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上,敏感、脆弱与坚忍不拔同在。相比于“偏执狂”,我更愿意用“孤独者”来称他。在我看来,“偏执狂”更强调行为,而“孤独者”描述的更多是心灵的状态。某种意义上,不是孤独者的偏执狂可能是狭隘的;不是偏执狂的孤独者又可能没有行动力。新世纪之初,于孤独中摸索多年的麦家强烈渴望着被肯定,《解密》的一炮而响是对他多年“偏执”的回报,其后的《暗算》和《风声》都透露着一条道走到黑、毕其功于一役的偏执劲儿。可是,《风声》之后,再“偏执”下去,《风语》《刀尖》就给人路越走越窄的感觉了。对此,麦家是有反思甚至忏悔的。他甚至在电视上郑重向读者道歉,对《刀尖》仓促为文表示忏悔。人生的选择总是在多种变量中权衡,偏执狂的行为没有被名利、鲜花的喧嚣所淹没,背后是需要住着一个孤独者的。因为孤独者的心更辽阔,他知道,何处该放弃偏执,而何处还不够偏执。由此而言,偏执狂是行动者,而孤独者更近于智者了。

中国当代作家中,真正明白孤独的价值,特别是接受了世界热烈的馈赠之后仍热爱孤独、甘于孤独者,实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这不多者,麦家却是其一。我们眼见很多作家功成名就之后成了社会名流。社会名流本是社会地位的表征,社会给作家以尊崇的地位是好事;但作家若流连于商业社会所给予的名利喧嚣,最先受损的就是内心的孤独感。孤独感消逝之后,作家精神密度的下降随之也必形诸于谈吐。很多作家日常谈吐之油滑浮浪常令人大吃一惊,胸怀坚韧抱负,持志如心痛者必不如此。作家注定是肩负着精神重担前行的孤独者,卸下这重担,绕开窄门,轻省挣钱,享用轻的、无所事事的、不因创造而带来的快乐,这样的选择正在毁掉很多作家;可是,在一个文学寂寞的时代,继续在自己的内心扛住黑暗的闸门,于无声处听惊雷,怒向刀丛觅小诗,这样孤独的精神重负又有几人承受得起呢?写作真是对心志持久的考验,功成名就究竟是写作的终点还是起点?孤独者知道答案。孤独者是为偏执狂的航船装上精神的导航仪。假如没有这孤独者的存在,恐怕也不会有《人生海海》的出现了。就麦家而言,《人生海海》既是他与故乡的和解之作,也是他个体的生命寓言与民族的历史寓言融于一体之作,又是他千锤百炼重申为汉语写作理想的潜心之作。《人生海海》既带着专有的麦家文学基因,又使麦家于谍战类型之外别开生面。此书2019年面世至今,销量已近200万册,断不仅是麦家大IP及商业营销的结果。其最深处,是一个孤独者在。

麦家是创造者,他生逢“文学”正在发生变化的时代,以坚忍不拔的探索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新增量。麦家又是回望者,在新世纪纯文学益发迷茫之际而返身于纯文学的探索,以新的经典让未来再次接续文学传统。

我们知道,“文学”的内涵是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的。晚清以前,“文学”是杂的,但晚清以至五四,何谓“文学”,什么样的写作才能被纳入“文学”之中却成为一个问题。“文学”的“纯化”和甄别作为民族自新的重要途径展开。在“文学”的不断流转中,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一直都在,变的只是各自在文学场的象征资本。五四前后新文学的展开同时也是怀抱民族国家崇高理想之文学的崛起,是通俗类型文学的象征资本被剥夺以至破产的过程。今天回看晚清时代,最大的感慨是“文学场”慢慢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配比,只是评价尺度却悄然发生了颠倒。评论界早就发现“新文学的终结”这一事实,新文学召唤的白话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成为现实,新文学守护严肃文化理想的尺度却丢失了。一百年前,只将文字视为游戏或商业者是要被当作“无行”文人的。王德威也承认,“在一片插科打诨下,谴责小说家是极虚无的。他们的辞气的确浮露,大概因为他们也明白,除了文字游戏,再无其他。鲁迅谓其‘谴责’,其实是以老派道学口气,来看待末代玩世文人”。王德威以为鲁迅对晚清谴责作家的失望泄露的是一种“正统儒家心态”,其实是混淆了“新文人”与“旧儒生”的精神分野,但他视晚清通俗小说家为“末代玩世文人”则是准确的。这些人虚无,却未必“极”,“极虚无”是有杀伤力的,他们却停靠于商业和游戏之岸,还眷念着现世的享乐和回报,何尝“极虚无”?但在新文学革命者那里,他们虚无了变革社会的理想,谓其“无行”绝不为过。新文学的视野中,没有理想便是罪过。但时代斗转星移,“当代文学”内在观念早换了新天。1990年代以后,通俗文学、类型文学重获地位。消费主义来临之后,崇高的再造理想已经敌不过现实提供的消遣。不能不说,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部分文化现实。在这种现实中,麦家本可恬然地当其受益者。

我曾分析过麦家的成功与新世纪文学时势转变的关系。麦家看似是时代的宠儿,但也曾持久地落寞等待属于他的时代的来临。《解密》发表之前,曾经历过17次退稿。2002年《解密》一出版就大受欢迎,并入围了2004年茅盾文学奖提名名单。很难说此前的退稿编辑都看走眼,只能说此前有效辨认这类作品价值的时代并未到来。2008年,麦家凭《暗算》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从引起文坛关注到摘得茅盾文学奖,麦家走在几乎最短的经典化时间路径上。其背后,我以为是文学时势变化使然。网络文学的崛起在改变当代读者的阅读趣味的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标准,它迫使传统“纯文学”扩大自身的边界,通过容纳异质性获得新的平衡。严肃文学界并未放弃对“伟大的传统”的坚持,但“文学”边界的扩容却关乎“文学”合法性的新确认。麦家“谍战”小说在新世纪的崛起,当作如是观。彼时评论界遂纷纷阐述“麦家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看《人生海海》便能看出麦家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层意义了。如上所述,“当代文学”已经来到这样一个时刻,严肃的文学理想被市场潦草地对待,而空心的泡沫反而垄断了大部分流量。时代如此,麦家并不需负何种责任。他已凭自己的努力,在这市场文学的时代开了一家专卖店。文学理想折戟并不影响他的作品畅销。可是,《人生海海》却是麦家以往文学专门店之外的东西,麦家试图去弥合“当代文学”内部的断裂,其实质,则是在文学理想失落的时代对理想化文学传统的赓续和重构。麦家是受1980年代文学氛围影响并成长的作家,如今那个时代的文学理想已经不再,是就此起舞嬉戏于日新日变的当下,还是于新变中寻找与伟大传统相往来的可能,《人生海海》已经给出回答。

《人生海海》由是成为一部站在文学场域和价值尺度已经发生了巨大裂变的“当代文学”向另一种“当代文学”致敬之作,它使文学面向人心、面向历史,走向未来却归属于某个伟大的传统。这是麦家特别可贵之处,也是他不同于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之处,后者本来就站在“当代文学”的先锋传统之中,他们从此处走去;作为后来者的麦家,本也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遗产的继承者,却深入一条特别的道路别开新境。麦家的反顾犹如重逢,它重申着:“传统”之所以化为文脉生生不息,正因为旧日的火种依然有俘获未来精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