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世界语版的《鲁迅小说选》
来源:藏书报 | 李树德  2021年04月01日07:08

世界语版《鲁迅小说选》(LU SIN ELEKITAJ NOVELOJ),香港远东使者社和东方呼声社合印,这本书是作为“中国文学选集第一卷”于1939年出版。此时鲁迅先生已经逝世。

全书139页,大32开,书的封面简朴、大方,共分三部分,中间部分突出的是鲁迅先生的照片,上部是分两行文字写的书名LU SIN ELEKITAJ NOVELOJ(鲁迅小说选),最下面有三行世界语文字 ELDONIS, ORIENTA KURIERO kaj VOCOJ el ORIENTA, HONG KONG (香港 远东使者社和东方呼声社 编辑)。书的内页文字与此相似,只是鲁迅的照片换成两行文字,内容是“此书是中国文学选集第一卷”,下面文字只是把ELDONIS换成年份1939,其他照旧。

全书收11篇鲁迅小说的世界语译文:La taglibro de l’frenezulo (《狂人日记》)、Medikamento (《药》)、Morgau (《明天》)、Malgranda incidento (《一件小事》)、Rekonto pri la keroj (《风波》)、Naskigloko (《故乡》)、Blanka lumo (《白光》)、La publiko (《示众》)、La soleca homo (《孤独者》)、Funebro pri l’ pasinteco (《伤逝》)、Eksedzigo (《离婚》)。

这本《鲁迅小说选》由多人翻译成世界语,译者包括安偶生、方善境、冯文洛、潘逖书、徐声越等。

安偶生(世界语名Elpin)1907年生于朝鲜黄海道,他是暗杀日本侵华司令伊藤博文的抗日义士安重根的侄子(其父安恭根系安重根的弟弟)。他14岁左右随家庭到我国上海,曾就读并毕业于上海仁成小学和中法学堂,也在震旦大学、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读过书。1927年左右开始学习世界语,他通晓俄语、汉语、法语、英语和世界语,1935年他在上海讲授世界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中国世界语者团结一致,反对共同的敌人。抗战胜利后安偶生即回韩国并在那里与韩国世界语者一起,为发展世界语奔走。1946年4月14日他出席了第一届韩国世界语大会,其后就没有了信息。有人说,20世纪90年代安偶生在朝鲜去逝。

方善境(1907-1983)(世界语名Tikos),曾用焦风、干铁等笔名。1924年开始学习世界语。1929年同肖从云、傅壁城、薛诚之创建汉口世界语同志会,出版《光明》会刊。后更名为汉口世界语学会,并出版《希望》杂志。方善境很早就与鲁迅先生有联系,1929年开始与鲁迅先生通信,并给鲁迅先生寄刊物,这在鲁迅日记中有记载。例如,1929年11月6日“得黎锦明……方善境等信与稿。”(《鲁迅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8月第1版,663页)1930年4月12日“得方善境信并《新声》四张,另有《希望》数张,嘱转寄孙用,即为代发。”(《鲁迅日记》690页)鲁迅第二天就给方善境写了回信,此信收到《鲁迅书信集》中,鲁迅写给方善境两封书信件得以保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方善境与上海同志一起创办《人民世界》月刊。1951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1958年调《中国报道》后担任翻译、改稿、定稿工作,以后又参加《毛泽东诗词》世界语译文的定稿工作。

20世纪初,世界语刚传入中国,鲁迅就热情支持世界语。1923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创办了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鲁迅是学校董事之一。1923年6月,他向学校捐了一笔款,并义务为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略》。他身边的青年中有不少世界语者,如巴金、王鲁彦、向良培、钟宪民、荆有麟等。鲁迅鼓励他们翻译世界语文学作品,还在自己创办的刊物上,为世界语译作提供发表园地。

世界语杂志《世界》(La Mondo)创刊于1932年12月15日,每期都赠送给鲁迅先生,当刊物经济困难时,鲁迅向它捐款。1936年8月,《世界》写信给鲁迅,征询他对世界语的意见。当时鲁迅已经重病在身,仍支撑着复信《世界》杂志社:“我自己确信,我是赞成世界语的,赞成的时候也早得很,怕有二十年了吧。但是理由却很简单,现在回想起来:一是因为可以由此联合世界上的一切人——尤其是被压迫的人们;二是为了自己的本行,以为它可以互相介绍文学;三是因为见了几个世界语家都超乎口是心非的利己主义者之上。”鲁迅的回信在《世界》杂志1936年9、10期合刊第1版发表,使世界语者深受鼓舞。

鲁迅逝世以后,中国世界语者积极认真地翻译出版他的著作。1937年冯文洛将《孔乙己》译成世界语,发表在匈牙利出版的《文学世界》上;1939年这本多人合作的世界语版《鲁迅小说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