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绘本、传记、儿童文学,多体裁童书共同讲述袁隆平院士的故事 播下一粒“种子” 培育一种信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洪玉华  2021年05月28日14:54

“1953年,安江农校,我是袁隆平先生的第一届学生,他也是我们的班主任。有一次,他到寝室来喊大家起床出操,我起不来,只好实话实说:‘袁老师,我肚子饿,起不来,就是起来了,也跑不动。’袁老师把我喊到教师食堂,给我打了一份饭。那时,每个人的口粮都是定量的,袁老师给我的这碗饭,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这段经历的讲述者是1994年开始就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的谢长江,他也是中华人物故事汇系列《袁隆平:东方“稻神”》(党建读物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作者之一。在这本书中,谢长江与邓湘子一起用充满童趣的美文,向小读者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讲什么故事、怎样讲故事是童书出版人永恒的考题。面对袁隆平院士精彩的人生,童书出版人调动各方力量,推出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当代神农:袁隆平》(海燕出版社)、《袁隆平的故事(纪念版)》(湖南人民出版社)、《最爱做的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优秀图书,用多种体裁、不同角度,展现他奋斗的一生,在小读者心中培育信仰的力量。

科学故事打动人心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东方稻神”。成就广为人知,背后的努力与付出却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写给少年儿童的图书往往从成长中的故事、从最具年龄接近性的故事开始。

《袁隆平:东方“稻神”》就截取了袁隆平少年、青年、中年、暮年等不同时期的重要生活片段,讲述这位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一生,展现他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品质。

中学时代,袁隆平在汉口游泳比赛中获第一名,体育运动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与顽强拼搏的精神。高中毕业,成绩优秀的袁隆平主动跳进“农门”,进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学习。毕业后,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毕业生,袁隆平服从分配来到偏僻落后的湖南黔阳安江农校任教,提倡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责编郝娜说,书中重点讲述了袁隆平的青少年时期,更贴近孩子的认知和理解。作者谢长江从20世纪90年代就留意收集袁先生的各种资料和素材,他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邓湘子一起真实还原了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在突出袁隆平攻克杂交水稻科研难关的同时,注重刻画他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由、追求真理的不凡精神和高贵品质。袁隆平青少年时期热爱自然、兴趣广泛、向社会大课堂学习的成长经历会让小读者从中受益。

《最爱做的事》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策划出版的“科学家的故事”系列图画书中的一本。作者徐鲁说,2018年我国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领域捷报频传,最突出的十大成果中就有袁隆平院士和团队的“海水稻进行测产”。

“海水稻是在我的家乡青岛做种植试验的,我看了这个消息很是激动。这一年我给小读者们写了两篇袁隆平的故事,一篇是《“海水稻”有没有咸味儿?》,一篇就是《最爱做的事》。”徐鲁介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把《最爱做的事》做成了图画书,由谭立群绘画。

责编杜艳华认为,了解并学习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从幼儿开始,也应该从幼儿开始。比如,孩子应该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如今的温饱,是科学家无数个日夜努力研究的结果,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即使是幼儿园阶段不识字的幼儿也能够在这本图画书中通过读图理解故事。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是“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中的一本。书中从袁隆平的童年兴趣开始,讲述了他潜心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责编于蕊说,书中重点描写了他寻找水稻雄性败育株的过程,在这些真实、曲折的故事中展现了袁隆平爱国报国、敬业奉献、无私无畏、追求真理、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的故事(纪念版)》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为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专门打造的特别版本,本书通过23个重大人生节点,60段人生历练故事,完整呈现“国之脊梁”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同时让读者触摸杂交水稻研究的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

把小书做成大书

如何把真实但具有年代感的故事讲生动、讲进小读者心里,把科学家的精神传递给少年儿童?

“科学是神秘有趣的,科学家也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严肃,他们的情商同智商一样高超绝伦。所以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讲得神秘有趣,吸引小读者来读。”《当代神农:袁隆平》用26个有趣的故事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他奋斗的一生。责编陈祥认为,讲好科学家的故事要注意拉近与当代小读者的心灵距离,不能只讲一些生硬的科学知识,也不能只讲与当代生活脱离的遥远过去或未来,要讲当代小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的编辑团队为了讲好袁隆平的故事,研读了他的大量传记,还做了详细的笔记,并且尽可能搜集充足的资料,包括电影、展览、实物、手稿等,以提供给作者和绘者参考。编辑过程中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反复求证。于蕊说:“可以说,从一开始我们便拿出了做学术研究的态度来推动这本绘本,在科学家的精神感染和指引下攻克遇到的无数困难,把‘小书’做成了‘大书’。”

“人的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情,袁隆平院士向小读者展示了人生丰富的内涵。”杜艳华说,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在科学研究之外,他还是一个充满了人生志趣的有趣的人。他的爱好众多:游泳、打排球、拉小提琴……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这些故事中“最爱做的事”不断出现。立志之初,明白了什么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毅然投入农业研究的道路;研究遇挫时决不放弃,因为在做自己“最想做、最爱做的事”;研究取得成就之后,“最爱做的事”,还是到稻田里走一走、给稻子拔一拔草、闻一闻泥土和稻穗的气息。这些片段呼应着书名与主题,也向青少年传递坚持、坚韧的力量。

“科学家的精神本身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体现在每一处真实、具体的细节中。比如遇到地震,袁隆平和助手的第一反应是抢救试验的秧苗。”郝娜认为,通过这样的事例,可以让孩子感受、理解科学家的精神。“小书”也是“大书”。

科学精神照亮未来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是人物传记绘本,人物传记绘本的价值就是通过真实的故事,让孩子们找到人生的榜样,从小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蕊认为,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势必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如果能有一个正面向上的形象去引导,对孩子的人生是有积极意义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盏明灯,去照亮他的未来,从而给他们一种无穷的动力与鼓励。

“袁隆平终生把解决世界饥饿难题视为己任,慷慨地与世界人民分享科研成果,彰显了大国科学家的世界格局和广阔胸怀,和一颗纯真、质朴、高尚的心灵。”郝娜说,袁隆平院士披荆斩棘,攻克重重难关,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为全世界的饥饿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国内外科学家一致的赞誉。其人生故事将激励一代代青少年茁壮成长,在他们心中种下探寻真理的种子,迎来生命的丰收。

“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探索精神等宝贵精神,都是小读者学习的内容。他们的成功不靠偶然,不靠运气。他们从小立下凌云壮志,持之以恒,艰苦努力,排除万难,终获殊荣。”陈祥认为,通过不同的故事,将这些科学家精神体现在字里行间,可能就会影响小读者的一生。今天的小读者,明天就可能成为大科学家。

谈起《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于蕊特别提到故事的结尾。它是一个对开页,画面远景是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远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在云彩的缝隙中若隐若现;画面近景是一片丰收的黄色稻穗在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就像一望无际的稻海,黄色的稻海和彩色的天空紧密相连,整个画面具有梦幻般的绚丽色彩。画面中央是袁隆平爷爷,他俯下身蹲在稻田里,头微微低下,手捧稻粒,面带微笑,深情地看着手中的稻粒,好像在想着他的“禾下乘凉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仍在稻田里奔波……“不幸的是袁爷爷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这个结尾现在读来特别伤感。但我相信,他的科学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在一代代少年儿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