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是历史的细节和载体 ——作家刘庆邦《堂叔堂》读者见面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21年06月08日20:27

活动现场

6月6日下午,作家刘庆邦携最新长篇小说《堂叔堂》现身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就如何处理写作与现实的关系、如何书写人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阅读与写作如何相互影响、写作者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说语言等内容,与《堂叔堂》责任编辑、作家韩晓征以及现场读者共同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

刘庆邦最新长篇《堂叔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活动方供图

刘庆邦1972年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已有近五十年写作经历,作品集中关注矿山题材与乡村生活。为何要创作一部关于堂叔们的长篇小说?刘庆邦坦言,他有一百多位堂叔,每次回老家,都能听到关于他们的消息,有的堂叔已经离世,他觉得有必要把他们的人生以文学方式“保存”下来,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段历史,更因为每个堂叔身上都有很多值得书写的故事;他也希望通过堂叔们的故事,写出人在历史浪潮中沉浮的命运和丰富的人性,借此反观自身。长篇小说《堂叔堂》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以十二个篇章,讲述了十四位堂叔的人生故事,既有大叔刘本德作为台湾老兵回乡的故事——从亲情的角度,含蓄地表达出渴望两岸统一的心愿;也有一心惦记赚钱的乡村教师刘本魁的故事——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初的人心波动;更有刘楼村第一位党员刘本成讷于言敏于行的故事——展现了基层党员宝贵的质朴无私精神。

《堂叔堂》通过生动描摹十四位堂叔的群像,勾勒出人与土地、人与权力、人与时代的关系,展现了我国中原地区百年来的时代变迁,变迁中的人物命运和人性脉络,以及命运嬗变中不变的民风和人情之美。

在韩晓征看来,《堂叔堂》是以记录与纪念的双重名义,为十四位堂叔建立一座“堂”。作家选取了平视视角和朴素的写作手法,人物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小说没有对“善人”进行高度赞扬,也没有对“恶人”进行严厉批判,“善”与“恶”既不是判断、区分、辨别人的标准和原则,也不是作家塑造人物的叙述动力。作家只是以相对客观的态度切入历史现场,陈述“当时”的故事,很少对小说主题和人物行为发表议论;同时,尽可能减少人物身上背负的沉重历史包袱,把更多可能性的解读与更大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

刘庆邦还分享了自己对于阅读的看法。他认为阅读是一种权利,与我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同样重要。他还表示,认为“阅读无所不能”或者“阅读一无是处”的观点都是偏激和不妥当的,阅读的作用潜移默化,而且要与个人具体生活相结合。他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独自乘坐火车的画面感染了他,促使他生发“出走”的念头,渴望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和更大的世界。“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阅读的效果,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细节,有时候是某个人物,但不管是哪种,都要与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刘庆邦说。

谈到作家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处理写作资源时,刘庆邦表示,我们的生活本质上是平淡的,如何从平淡的生活中提炼写作资源,一要阅读,向经典作家作品学习如何处理素材;二要进行不断地写作训练,只有长时间写作,才能逐渐发现哪些生活适合被写进小说,也才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说语言,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文/图 李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