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脱贫路上的青春之歌 ——简评王怀宇长篇小说《风吹稻浪》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任白  2021年06月09日20:24

我和怀宇是同事,所以有幸见证了《血色草原》和《风吹稻浪》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怀宇不断地修改,我就不断地看不同的版本。我第一次看到《血色草原》之后就很欣喜,觉得这一定是他个人创作的一个新高度。之后怀宇又不断地修改,前后一共修改了12稿。我也一直在看,中间也给他提出过一些建议。首次在《中国作家》(2019年第12期)面世时还叫《红草原》,之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才改名为《血色草原》。可以这么说,怀宇写《血色草原》和《风吹稻浪》这两部长篇小说时,我好像能听到他成长过程中拔节的声音。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怀宇接连拿出两部优秀长篇小说,看起来好像挺不可思议,但了解实际情况的话,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一个是他的准备时间比较长,另外就是包括《风吹稻浪》在内,怀宇也整合了部分以前写的戏剧和中短篇小说里面的某些素材。当然,我觉得整合得非常好。

这些都是怀宇个人创作上的新突破,作为同事和多年的同行伙伴,我要向怀宇表示祝贺。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更想多说一说他的主题作品《风吹稻浪》,这部作品是2020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也是吉林作协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作品。

《风吹稻浪》发表于《中国作家》2021年第2期,之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入选了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庆祝建常一百周年“百年百部红旗谱”经典文丛。写了一批脱贫攻坚时代大背景下的东北农村青年群像,写了他们最初逃离土地的梦想(刘二岗、郑大民、江春燕),写了他们对个人理想的不懈追逐(吕文龙、吕文凤),也写了他们中的个别人在个人理想和现实命运的对冲中行为失范,性格扭曲,最终付出惨痛代价(李芒种),当然,最重要的是写了他们对家乡由始至终的热爱(江春燕、郑大民、吕文龙、吕文凤),对建设家乡、实现富裕与共同富裕的矢志不渝的奋斗与探索。可以说这是一部多声部、多乐章、复调交织的青春之歌,它昂扬又沉郁,明亮但也有阴影相随。在保持了基本的现实主义品格的同时,唱响了奋进前行的主旋律。

首先,这首青春之歌是昂扬而又沉郁的。昂扬体现在江春燕、郑大民从小对家乡,包括对家乡物产(比如有机稻、绿色麻鸭)的热爱,虽屡遭风吹雨打,但仍然顽强生长,并最终铺陈出了一片希望的田野。而沉郁则体现在这个过程的百转千回和万般坎坷。江春燕为种有机稻屡次外出学习,反复摸索,终于打开局面,并决心带领村民一起打造品牌,共同增收致富,却又遭遇贪图便宜的陆小广和牛大翠以次充好,蒙受重大挫折。郑大民养绿色麻鸭,几乎是复刻了江春燕的经历。都是在千辛万苦局面初开后,又被迎头棒喝。在江春燕身上,王怀宇特别舍得给她创造千锤百炼的机会——她先是因意外而失去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接着父母相继离世,婚姻失败,事业波折,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但是她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承受了这一切,不但自己从灾难中走了出来,而且摸索出了产业脱贫之路,给原本贫瘠的土地创造了生机。套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她“配得上自己遭遇的苦难”。可以说,在江春燕身上,最终的昂扬压倒了沉郁,而过程的沉郁,更加巩固和烘托了昂扬。

其次,这首青春之歌明亮但也有阴影相随。所谓明亮是指在新一代乡村青年身上,他们的理想追求是多彩的,并不只有致富翻身这个单一的指向。吕文龙热爱画画,江春燕喜欢剪纸,李芒种、吕文凤痴迷写作。这反映了新一代农村青年身上价值取向的多元,也预示了乡村生活多彩的明天。其中吕文龙和吕文凤经过不懈的努力,都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学有所成,并且和家乡的文化建设紧密嵌合,成为其中一股积极的助推力量。而李芒种则代表了乡村青年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一方面时乖命蹇,一方面自己失足成恨的可叹案例。如果说一开始他在醉酒之中把金卫国的三只羊关进自己家里是一时糊涂的话,那么后来他对名利的过度追逐显然是在一种极度渴望驱使下的有意为之。所以看似关键时刻的阴差阳错,实际都是潜意识里某些看似微小动机作用下的必然因果。李芒种是小说整体叙事里的一道阴影,代表了现实与现实人性中一些难以剔除的暗疾。好在经历挫折,李芒种有所觉悟,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救赎。

再次,这首歌所呈现的乡村现实是复杂的,它既有贫瘠土地带给部分村民的狭隘短视,也有落后意识所固化的见利忘义。所以,落后村民陆小广和牛大翠才一次又一次地妄图钻空子,为私利给整体事业不断制造困境。这个精神脱贫的复杂过程反映了脱贫攻坚事业所面对的艰巨课题,也因艰巨印证伟大,见证了这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从文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现实主义诚恳客观的叙事魅力。唯有诚恳,感召才能筑牢基础;只有客观,鼓舞才能获得支撑。这是现实主义的灵魂,也是书写一个大时代所应有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呈现“奋进”的有力身姿,才能构筑“追梦”的旷世张力。

当然,作为写作周期较短的一部长篇作品,《风吹稻浪》的某些细节还可以进一步打磨,给我的印象是,人物故事、情感纠葛的发展脉络都很清晰,叙事的逻辑、矛盾冲突的强度都很到位,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展开得很充分。但在乡村产业的发展逻辑上就或多或少显得有点粗略,如果再版,可以适当深入强化。

总之,这是一部脱贫攻坚路上的青春之歌,是一部能够赢得读者认同和喜爱的奋进故事。它的诚恳客观蕴含了一种坚实的精神力量,可以鼓舞广大乡村青年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