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瞿秋白翻译《国际歌》
来源:藏书报 | 姜义军  2021年06月10日07:23

1935年2月,中央苏区陷落前夕,瞿秋白在突围途中被俘,后来由于叛徒出卖而暴露了真实身份。同年6月18日清晨,在福建长汀罗汉岭下,36岁的瞿秋白神态自若地走到一处绿草坪盘腿坐下,向刽子手微笑着说:“此地甚好。”尔后,唱着自己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英勇就义。

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始于1920年8月。当时,他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在莫斯科,瞿秋白被许多新鲜事物所吸引,其中之一,就是苏联人民时常高唱的《国际歌》。他认为,《国际歌》坚定豪迈的歌词、庄严雄浑的旋律,唱出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求解放的共同心声。当时,《国际歌》在中国已经有了两种译文,但由于译文晦涩,一直没能传开。瞿秋白下决心重新翻译,要使《国际歌》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喜爱的战斗歌曲。

1922年12月,受陈独秀邀请,瞿秋白启程离开莫斯科回国工作,次年初到达北京。回国后,瞿秋白不顾鞍马劳顿,就着手重译《国际歌》。他一遍遍地斟酌原文,一字字、一句句地将歌词翻译成中文,又找来一台风琴,反反复复地弹唱,直到他认为恰当地配上了乐谱,才定下一句。

当译到“国际”一词时,难住了瞿秋白:这个词,外文是很长的一串音节,可是汉语里就是这两个字、两个音,如果照译,歌词里就只能译成“国际——,就一定能实现”,这样是很不好唱的。怎么办呢?瞿秋白在小屋子里踱来踱去,哼着、想着。忽然,他停顿脚步,又疾步回到琴边,娴熟而有力地又弹了一遍,与此同时唱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就这样,他用音译的办法,解决了中外文歌词音节不匹配的难题。

后来,瞿秋白曾告诉朋友说,“国际”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的时候可以和各国的发音一致,这样就可以收到中国劳动人民与全世界的劳动者“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就这样,瞿秋白译好了全文。歌声在回荡着、召唤着:“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