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党的诞生地,以文学方式吹响嘹亮号角 上海庆祝建党百年文学创作迎来高潮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06月25日07:57
关键词:建党百年 上海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也在岁月的积淀中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在这里创办,《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全译本在这里出版,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在这里制定……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等物质资源,以及蕴含其中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精神资源,均构成了上海持续蓬勃发展的原初动力,也为红色文学的书写提供着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在《铁道游击队》《红日》《上海的早晨》等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中,人们亲近和了解历史,为那段火热生活中的人与事所动容,也从中不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

近期,《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的发布,再次点亮了位于这座城市各个角落的379处红色文化资源。沿着地图中的6条红色文化之旅路线,人们可以在穿街走巷的“微旅行”中感受上海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中,有许多已在作家的笔下形成了文学的表达。凭借纪实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身处上海的作家们笔录心声,用作品的形式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以整体性、系统性的创作策划,上海作协近年来持续推进的“红色起点”及“红色足迹”主题创作项目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已出版的多部作品成为许多读者亲近红色文化、接受党史教育的重要途径。“红色起点”第一季以6部作品、90万字的容量,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重要活动与事件,从不同角度展现上海的红色文化基因。其中程小莹的《白纸红字》以1930年代前后的中国历史为背景,通过文学叙事再现左联人物的青春、革命、信仰和奋斗;吴海勇搜集和探究了大量史料,以《起来》尽可能还原国歌诞生的背景,挖掘出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背后的光辉历史;杨绣丽的《巾帼的黎明》用散文笔法生动叙述了我党首所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女校的创办历史;王萌萌的《铿锵序曲》记录了邓中夏和李启汉在党的领导下组建和开展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的经过;陈晨的《新渔阳里六号》书写了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等8名青年在渔阳里六号发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曲折过程;《上海早晨》中,吴越则记叙了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上海大学的历史,探寻大学、青年群体和城市红色文化精神的深度勾连。如程小莹所言,红色题材的纪实文学写作,打开了新的历史思考视野和城市文学的叙事空间,在聚焦红色历史史诗化书写的同时,更多的史料与人物故事也在告诉人们,那些发生在上海的中国革命故事和如今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以红色为底色的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底蕴的日积月累,让我们的文学叙事得以再现和重新诠释一段段属于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红色起点”第二季已揭开新的篇章。由吴海勇创作、讲述“七一”由来的《伟大纪念日》将于近日出版。此外,第二季的创作中也包括了反映中央机关在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革命出版业兴起、国旗诞生历程等十多项内容的作品,目前已有多部作品完成写作,进入编辑出版阶段。相较于第一季,第二季创作所关涉的题材进一步扩展延伸到党的光辉奋斗历程的其他阶段,从而有力带动上海红色题材文学创作和纪实创作的总体水平。

与“红色起点”项目同步推进的“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由叶辛、孙颙、叶永烈、赵丽宏等知名作家领衔,创作队伍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也有网络作家的加盟,现已推出《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暗夜里的星星之火》两辑,第三辑《黎明前的胜利曙光》目前已进入出版程序。这些故事纵向主要涵盖中共建党时期和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横向则展现了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工农运动、思想文化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隐蔽战线斗争等各领域的历史。其中所涉题材有的耳熟能详,有的鲜为人知,每个故事都是作家历经实地探寻、重新采访、史料探究后才动笔书写的。其中有些故事的寻踪,刷新了人们对于红色遗迹的既有理解,也为保护上海革命遗址遗迹打开了新的一页。谈到该系列故事时,参与创作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表示,红色书写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革命先烈及地标的简单介绍,或是流于单一史料的陈列,而是要尽可能沉下去,融合历史与现实,倾注感动与情怀,以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打动更多读者。在三辑作品共收入200多个革命遗址故事、篇幅逾百万字的“红色足迹”系列中,作家们不仅用文学化手法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也完成了他们对这座城市中红色记忆的集体探寻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