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肖复兴:在这部小说里,我的童年生活和情感心绪得到一次尽情的绽放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2021年06月28日07:00

书影

 

作家肖复兴全新长篇少年成长小说出版,在这本书中,肖复兴将自己和弟弟的童年真实故事融入写作中,聊成长、聊家庭、聊爱与被爱、聊童年往事……

长江文艺出版社针对《兄弟俩》的出版,面向读者和记者发起了线上访谈问题征集,经过为期一周的征集和整理,肖复兴老师就大家的部分提问给出了回答。

肖复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曾获“中国好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等。近著有《我们的老院》《咫尺天涯:消失的老北京》《天坛六十记》等。

《兄弟俩》媒体提问访谈问答

创作灵感/写作初衷/独特之处

“在这部小说里,我的童年生活、情感心绪得到一次尽情的绽放。”

——肖复兴

《兄弟俩》有自传小说的性质,写的您和您弟弟成长的故事。请问您创作最初的灵感来自哪里?

肖复兴:《兄弟俩》这部小说,也并非自传小说,只不过有我自己的影子和生活的一些痕迹而已。一直就想写,一直没有想好该从哪儿下笔。

前年,2019年的暑假,我的两个孙子从国外探亲回来,他们一个9岁半,一个7岁半,天天磨着我给他们讲故事。那时候,我正在读长篇小说《我父亲的光荣》(被誉为“当代三十部最佳法国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法兰西文学院院士马塞尔·帕尼奥尔,在小说的前言里,他谈到他为什么要写这本儿童小说时候说:“因为我现在有了小孙孙,所以我经常想讲讲故事。讲故事是当爷爷的天然职司,或许还是他们最大的长处。”

还真的是这样,我也得给两个小孙子讲故事,开始主要讲《水浒传》里的故事,他们很爱听;后来,《水浒传》基本讲得我词穷了,他们还是一左一右趴在我的身边,磨着我给他们讲故事。我就只好讲我和弟弟童年的故事,得讲那些有意思、好玩的事情,他们才爱听。于是,我就讲了诸如采桑葚、游野泳、抓阄儿、跟屁虫……他们对此特别感兴趣。这便促成我写出了如今小说前面的那几章。我发现,给孩子讲故事,可以是小说写作之前很好的准备,比自己在那里冥思苦想要好许多。

此外,他们小哥俩年龄相差两岁,我和我弟弟相差三岁。他们现在也基本和我和我弟弟当时年龄相仿。他们小哥俩性格不一样,在一起也常常打闹,各有小心眼儿,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他们的童年,和我的童年,相互交织,也给我不少启发。他们有趣的事情,便也融进我的小说里,化为小说中小哥俩发生的故事,比如兄弟俩吃欧阳太送的巧克力。

请问您创作《兄弟俩》的初衷是什么?您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悟?

肖复兴:在这本小说的后记里,我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的成长,并非处处美好,而是充满艰辛与不易。我特别想说,一个孩子不可能不犯错,孩子的错,和长辈的爱,是成长中开出的并蒂莲。让爱穿过错,在孩子心中,错也可以开出花来,这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独特力量。”

这部小说写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生活挫折和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样的双重考验。每个孩子都会面对挫折和错误,只不过,挫折和错误的形式内容和大小不尽相同罢了。谁也无法逃脱,这是成长的必然代价,就像蜕皮之后才能化蛹为蝶。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到,体会到,从而从容面对,让自己健康而坚强地成长。有人认为童年就是无忧无虑,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童年中的烦恼与忧愁,不见得比大人少。我们现在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有些弱不禁风。我们大人常一厢情愿越俎代庖替代孩子去化解这些烦恼和忧愁乃至过错。

请问和其他书相比,《兄弟俩》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肖复兴:谈不上独特,只能说希望写得和以往有所不同,有点进步。就儿童小说而言,在《兄弟俩》之前,我写了《红脸儿》和《合欢》,这两部小说分别写了我童年时的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尽管两部小说里也都有我的影子,在《红脸儿》里,我只是个打酱油的;《合欢》里,我升级为配角。这一次,我当了一回主角。《兄弟俩》的故事,就是我和我弟弟的故事。我要纯粹地写一下我自己的童年,因此,在这部小说里,我的童年生活、情感心绪得到一次尽情的绽放。

《兄弟俩》的故事有一定的年代感,当年的物质贫乏对少年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您觉得孩子们能读懂文中兄弟俩的处境吗?又能读懂其中的深意吗?

肖复兴:这个问题,也是我在写作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年代感所表现的时态而言,小说的书写,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和将这三种时态打乱交织一起这样几种。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自然会有读者喜欢这种年代感的小说。

前面所说的帕尼奥尔的《我父亲的光荣》,写的是他自己的童年,属于跨年代;德国作家瓦尔特·本拉明的《驼背少年》,写的也是他的童年,1900年前后在柏林发生的事情。要说物质贫乏,生活水平,更是无法和我的童年相比。

但是,这些作品,我们现在依然爱读,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阻隔而产生隔膜,相反由于时间的距离,让我们更加喜爱和珍惜。或许,就是距离产生美,产生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吧。而且,孩子都有好奇心,也许还非常想窥测他们的父辈、祖辈是怎样度过童年。

儿童文学/散文创作/阅读写作

您觉得多年的散文创作对创作小说有什么重要影响?

肖复兴:散文和小说只是文体不同,本质是一样的,两者相通,而且彼此受益的。我一般是写散文时更多用小说的方法,写小说则更多用散文的方法,这样交叉作业。我很少去写游记类或抒情类的散文,更愿意写叙事类的散文。这种有人有事的散文,更容易和小说相通。在写这类散文时,我更重视细节,重视构思,特别重视结尾,而这三点恰恰是小说所必备的要素。

对我来说,散文的写作更像是小说的练笔和积累。在写小说时,我有意识用散文的方法,写得不要太像小说,力求写得亲切、平易、自然,像生活中真的发生过一样,尽可能去掉编排的痕迹,这样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一直以来,您的作品都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您的散文也曾被选入语文课本。为什么您觉得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创作起来更难?

肖复兴:布罗茨基曾经说:“艺术就其天性,就其本质而言,是有等级划分的。在这个等级之中,诗歌是高于散文的。” 我是赞同他的这个说法的。他在这里说的散文包括小说,指诗歌之外的所有非韵文的文体。

我一直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高级的文体,起码可以和布罗茨基说的诗歌相匹敌,是超过其他小说和散文类的。这主要因为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孩子和大人两种人。以为儿童文学只是给孩子看的,便将儿童文学品味降低了,也很容易让作者不由自主地蹲了下来,将作品写成化装后的童年。同时满足于这样年龄悬殊需求不同的两类人群,无意是有难度的。

其二之难,难在写的对象是儿童,而写作者却已经不是儿童,早已经远离了童年。这种年龄和心理的落差,要求写作者重返童年,如同返老还童一样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如何体认并能调试缩短这种落差,考验着作者的能力和童心所存多少。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写好儿童文学的。

您曾写过很多教孩子阅读和写作的书,您觉得孩子们应该怎么来阅读《兄弟俩》这本书呢?

肖复兴:如果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而言,我希望孩子们读这本小说的时候,除了读故事读人物之外,应该仔细读出现在故事和人物之间的细节,特别是那些能够打动了你而让你难忘的细节。这是锻炼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从而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前辈作家叶圣陶老先生当年谈到如何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在电影场中,往往会有一些人为了电影中生离死别的场面掉眼泪,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不过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反而对于其中的某些景物的一个特写、某个角色的一个动作点头赞赏不已。”叶圣陶先生讲的这两种人当中,显然后一种人的鉴赏能力比较高。前一种人只是被动地着眼于故事,看到了生离死别,后一种人却着眼于艺术。叶老先生所说的这“着眼于艺术”,指的就是细节。

阅读书和看电影一样,不要光注重情节的部分。没有细节,就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也没有了这本书。所以,善于仔细阅读书中的细节,是最主要的。

爱/成长/教育

《兄弟俩》里写了父母对子女的爱、邻里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您如何看待“爱”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性作用?除了“爱”,您觉得还有什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

肖复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爱起到的作用是极大的。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师长,都是一门功课。我觉得说爱的教育多少显得窄了一些,因为高尔基早就说过,老母鸡也会爱自己的孩子。

情感教育,比爱的教育更宽泛也更有针对性些。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重视智商,而忽略情商。智商更多属于能力,情商则更多属于心理和精神。情感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属于心理和精神方面,而不是仅仅指爱。

情感教育,除了需要爱,还需要艺术,或者说是艺术让爱升华。这种艺术的真谛是首先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进而能和孩子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并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我之前读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的《教育诗》,他所提出的将教育作为诗来看待,我以为这个观点在今天来看都没有过时。教育确实是一门诗一般的艺术。

成长是美好的,但成长往往伴随着不成熟。一个人的青春也往往伴随着遗憾。作为成年人以及一位作家,您认为青少年如何成长才能向阳而生?让成长少一些遗憾。您对青少年有什么寄语?

肖复兴:在这本《兄弟俩》里,我让徐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了冰心先生写过的一首小诗:“为了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绘你现在的图画。”这是我读中学时,在西单旧书店买过的一本当年开明书店出版的《繁星·春水》里的一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已经过去了六十年,我却一直记得。当年,我读书的时候,这首小诗曾经激励我。不要轻视一点一滴的小事,不要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不要放松一点一滴的努力。今天,我愿意把冰心先生的这首小诗送给现在的青少年朋友们。

现如今,纯文字阅读渐渐被边缘化,“浅阅读”逐渐成为主流,手机和网络开始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您觉得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怎样将孩子们的眼球拉回来?

肖复兴:我也是一个父亲,也同样面对孩子小时候阅读的同样问题。我的做法有这样两点,供大家参考:

一是以身作则。自己首先要有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能只是拇指化的浅阅读,而把读书的事情甩给孩子,自己倚在沙发上玩手机。

二是要让孩子在读书中找到乐趣,而不觉得只是枯燥无味。因此,做家长的,不能把读书之当成是为提高作文成绩这样实用主义的阅读。我的做法很简单,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他读的书,你也要读,然后和他交流,让他觉得读书挺好玩的,挺有乐的,是和他自己的生活情感密切相关联的,而且还能帮助他打开一个新的他所不知道而向往的新世界。

每一代人都经历了不同的童年,您觉得家长和孩子怎样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走进彼此的内心?

肖复兴:是的,每一代人成长的时代背景不一样,所呈现的童年自然不一样,所谓代沟的存在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所以,这种代际的矛盾自古存在,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式的书写,便常写常新。弥合这样的代沟,让两代人能相互理解和包容,除了交流,没有更好的方法。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这种交流的主动方,应该在家长一方。家长要主动,而且,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不要想当然,不要以我们的标准和思想要求并看待孩子。在我的孩子还很小时,我读到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孩子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幻着的星云。对此,我很有感慨,一直记得。成长不是瞬间就可以完成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是在这样一个个的变化中一点点长大的。我们做家长的,会不会时刻体察到我们孩子的这样细微的变化,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和困惑的时候,能够及时给予孩子以关心和帮助?我们有时自顾不暇,而忽略孩子这样细微的变化,便也失去了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失去我们发挥做父母能力的机会。而孩子已经长大,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后悔不及。在孩子小的时候,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真诚和孩子交流,是做家长最快乐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是孩子伴随我们一起成长了一回。我们应该感谢孩子,没有孩子,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二次成长的机会。

《兄弟俩》读者提问访谈问答

您小时候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读者:David Ting

肖复兴:我小时候,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家庭出身不好,生活又拮据,只想学习要好,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一直到读小学四年级买了一本《少年文艺》,读到了里面的小说而开始迷恋文学。读中学时候,我陆续读到了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萧平和冰心以及外国的罗大里、盖达尔等人的作品,又读到了蒋风的《鲁迅论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买全了每年出版的一本全国儿童文学作品选,包括一本《1919年至1949年儿童文学作品选》。那时候,我萌生了当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梦想,只是悄悄地埋在心里,对谁也没有说过。

您成长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您是怎么走出来的?

——读者:David Ting

肖复兴:五岁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病逝,父亲回老家,为我们领回一个继母,这是我当时及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大的困惑。那时,唯一的姐姐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远离北京到内蒙古修铁路,我更觉得孤独无助,甚至感到绝望。如果你问我怎么走出来的,是多年以来继母对我和弟弟无微不至的照料,宽容我对她的种种刁难,用她无私而宽厚的爱,才逐渐融化我心里的疙瘩。此外,就是读书,特别是四年级之后开始读文学作品,让我看到了除我生活的这片小天地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

兄弟之间在童年期间,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的物质牵绊,可以说是风平浪静;成年之后,经历不同,身份不同,如果出现了经济利益和其他的的纠纷,导致兄弟不和,能否做到“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请问肖复兴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读者:只爱陌生人

肖复兴:这便是童年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不同了。童年时候的兄弟情,温暖着贫苦的生活。长大之后,兄弟矛盾纠纷乃至成为仇人的,是现实的一种。经济只是最外在的一种原因。关键在于精神的趋向不同,才会导致更深刻的分道扬镳。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但是,也不是所有兄弟之间都这样势不两立,大多兄弟之间会相濡以沫。这是血缘的力量,亲情的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兄弟情,它对于当今社会的二胎家庭,乃至于未来的三胎家庭在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有哪些借鉴意义?孩子们能从中学到哪些道理?

——读者:仁畅

肖复兴:我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我的孩子现在有两个孩子。从我的切身体会中,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是艰难的一代。两个孩子之间会有亲情之间的沟通、倾诉和慰藉,无疑对于自身的成长是有益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大人起不到的,是物质给予不了的。成长还需要兄弟姐妹的陪伴。

您对平凡、平庸、伟大的理解是怎样的?

——读者:David Ting

肖复兴:做为普通人,伟大是一个“大词”,而平凡和平庸是常态。我们都生活在再平凡和平庸不过的日复一日里,不要拒绝或鄙夷平凡平庸。这样平凡平庸的日子,最具烟火气,最接近于真实。我喜欢李宗盛在《真心英雄》里唱的那句歌词:“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