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我完整地告诉你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 ——谈长篇革命历史重大题材报告文学《人民的胜利》的创作
来源:文学报 | 丁晓平  2021年07月04日09:06

在《人民的胜利》的创作中,我大胆突破传统编年史套路,以“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的写作模式,以多维度、全方位、大历史的视角,以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创业史、奋斗史,完整地告诉你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

很久了,我一直想为我的祖国写这样一部作品,告诉我的朋友尤其是比我更年轻的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不因她的美丽,也不因她的富饶,不因她的辽阔,也不因她的强盛,而因她走过的路多么不易!因为在我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朋友跟我一样,对祖国的历史,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之外,再没有哪个事件在当时看起来不可能,但事后却成为中国历史的必然。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又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三座大山”,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成就,塑造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包括我们自己的当代史。

1949年,在那个历史创造的现场,或者说在那个创造历史的现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和中华民族众多有识之士,他们都有一个广泛的共识,用伟人毛泽东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是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全世界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多么自信,多么豪迈,多么铿锵!这是一声压抑了一百多年的呐喊啊!那一刻,终于冲出了中国人的胸膛!

没有人能够怀疑,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关键、最具影响的年代。作为新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年代,她是开创性的,她彻底结束了旧中国——那个比贫穷、落后、愚昧更驱使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屈辱的旧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在1949年那个历史的现场,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如此的自信,他们始终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始终用自己整个的生命贡献给他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们始终把他们集体获得的成就作为人民的胜利回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同时他们也自己塑造了自己。

说句实在话,他们在当时的中国,并非出身于上层社会、官僚贵族或政治精英阶层,有的甚至出身贫寒,与他们的对手相比,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上都黯然失色。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腐朽、官僚主义的腐败带来的危机和压力,是民族的救亡图存和国家的奋发图强带来的危险和动力,把他们召唤在一起,把他们的才智凝聚在一起,从而促使他们把人民组织起来,把人民团结起来,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争取胜利。就任何公正的、正义的、良知的、可靠的人类标准而言,他们都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政治才能的一代,因为他们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让中国人民告别苦难和耻辱的同时放飞光荣和梦想。

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地,就没有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今天,我之所以怀着敬仰、敬畏、敬重的心,重述共和国创立的这一段历史,重温这一段伟大不凡的年月,由表及里地去抚摸、呵护她的灵魂,因为她,对热爱她的我和我们来说,有着一种明显无法抵制的强烈欲望,就像流淌在我心中的血液,既有历史的基因也有心理的基础——因为从最为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1949年的历史遗产之下,享受着开国元勋那一代给我们创造的福利。这就是我和我的祖国,就像孩子和他的母亲——为什么我的眼睛总是饱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的心总是热血澎湃奔流不息。

因此,《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这本书的写作主题,自然而然地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且对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来说,这种色彩是最鲜艳的红色——那是革命的颜色,那是我们血液的颜色,也是国旗的颜色!毫无疑问,我之所以创作这本书,所要回答的是,就是新中国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说新中国的诞生是人民的胜利?

我知道,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运的是,我能够看到众多的革命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精彩的回忆录,还有更多的前辈历史学家和作家们给我们提供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我写作的道路上,他们都是一座座山峰。作为后来者,我必须做一个勤奋的攀登者,必须站到他们的肩膀上,才能眺望更远的远方。当然,仅仅用眼睛眺望还是不够的,还要做一个安静的思想者,做一个理性的捍卫者。更重要的是,我还希望,我脑海中已经燃起的这小小的思想的火花,能够点燃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的思想之火炬。剩下的任务,就是我该如何写好这本书了。经过近十年来的研究和积累,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和酝酿,最后我决定从1946年6月的解放战争开始写起,一直写到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于是,全书的结构也就水到渠成,分别由《前夜》《翻身》《决战》《统战》《外交》《开国》6个篇章构成,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统战、文化、外交等方面立体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依靠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中国的成立就是人民的胜利最美好、最珍贵、最有力和最不朽的见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归根结底,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也是一种文化观和价值观。因此,什么是中国革命者的世界观?或者说,开国领袖毛泽东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这才是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的问题。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始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先生,我们进行了愉快的交流。我在他的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应该可以回答我自己的答案。他在书中写道:“在毛泽东那里,正如在康德和马克思那里一样,‘世界’并不是需要我们去屈服、臣服、认同、膜拜的‘表象’,而是我们必须去努力改造和创造的‘对象’。而套用马克斯·韦伯的说法,什么是理性?所谓理性并非是指‘欲望’‘感性’的节制或者对立面,我们所说的理性,乃是一种在时间中、在历史中才能展开的‘责任伦理’:即只有那些面对前人的牺牲感到深深的愧疚,而对后来者怀有巨大责任的人,才是置身于历史中的人,才是置身于真实世界中的人,正是这种愧疚、正是这种责任,要求、命令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后来者造福的事业之中去。因此,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理性的人,对历史负责的人,只有这样的工作,才配称为理性的事业。”

说得多好啊!

做一个理性的人,做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人,多好啊!

开国元勋们已经用他们的人生信仰、革命实践和高尚的牺牲,证明他们是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人了。而今天的我,则只需要做一个理性的人来写他们的历史,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告慰他们纯粹的灵魂。我们不妨听一听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说的。他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就曾经这样告诫全党:“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必须保持肃静,致敬!

——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我们内心想到的一定是责任、担当和使命!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1949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当我们翻开这段历史,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和无数有名无名的英雄人物,以及普通的人民大众和士兵,他们清晰的富有质感的或已渐渐变得模糊的背影,神态安详又富有尊严的脸庞,以及他们穿越历史时空的眼神,如同天安门城楼上伟人毛泽东的画像一样,以他那张“大中华”脸孔,与我们保持着一种可亲可敬的距离,他在全天候地注视着我们,观察着他的祖国,恰似一种图腾或象征,显得如此的肃穆且充满着神秘的英雄气概。或许他和他们会想到,我们会来瞻仰他们,阅读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

新中国是如何诞生的?我在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或许让人感到幼稚可笑,但我是多么希望我以我的方式和结构来叙述的共和国最初的这段历史,能够给读者朋友在阅读中带来不一样的快乐和思考。有人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更何况,本书所写的故事就是当代史,或者说就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尽管我的写作突破了传统的编年史的套路,但依然还是循着编年史的路径,用心地讲述了一些大历史中的小插曲,让我们既能看清历史长河的主流,也能看见河面上那一朵朵洁白又美丽的浪花……

我相信,读者朋友们或许已经明白我为什么立志要写这本《人民的胜利》了。如果本书中的故事确实说明了我和我的祖国某个更宏大的意义的话,那么要把握和理解这个意义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阅读这些故事本身了。学党史,悟思想。在这本书的创作中,我借鉴吸收了新时代党史、国史、军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佐之权威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挖潜深究,博采众长,大胆突破传统编年史套路,以“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的写作模式,以多维度、全方位、大历史的视角,以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创业史、奋斗史,完整地告诉你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