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1·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史诗与祝赞词大会及专家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民间文艺在人民大众中生存、发展与升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 王钰  2021年10月20日08:42
关键词:民间文艺 史诗

有这样一个人群——台上,他们穿着民族服饰、用地道的民族语言投入到庄严且鲜活的艺术形式之中;台下,他们卸下装扮,彼此欢快地交流着家里的牧场、心爱的羊群……10月16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协、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民协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2021·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史诗与祝赞词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的近百名蒙古族、藏族、彝族史诗和祝赞词传承人,进行了《格萨尔》《江格尔》等史诗片段及祝赞词共30余场的集中展演。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锦强,中国民协副主席、内蒙古民协副主席伊和白乙拉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冀晓青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大学者在内蒙古收集整理出版的各类英雄史诗有一百多部。本次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和祝赞词大会将通过展演、宣传、研讨等形式,引导各民族群众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大会通过西部少数民族史诗、祝赞词独具美妙韵味的展演和交流,充分展现它们与历史、地理、人文、民俗和劳动生产紧密结合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魅力,不断释放民间说唱艺术凝聚与感怀的潜能,激发和鼓舞民族文化原创的热情。

大会结束后,与会专家、传承人和地方民协代表共同召开了交流座谈会,围绕“民族史诗艺术的流传形态”“民间传承机制”“新时代、新成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民协名誉主席敖其看来,这次的展演活动邀请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承人演唱少数民族史诗和祝赞词,体现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之间的互通关系,以及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她说:“传承者是多元的,接受者也是多元的,在相互的碰撞中又产生了新的形式。同时,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中的人们,都在赞颂他们的当下。今天我们一方面要传承‘原来的当下’,也要创新性地赞颂我们‘今天的当下’——今天的新时代。”很多参会的传承人表示,祝赞词是充满正能量和喜悦气氛的艺术形式,不仅受到本民族的欢迎,近些年也有很多汉族同胞在婚礼、节庆的时候请他们进行祝赞词演出。他们非常愿意在葆有传统的前提下,为新的时代主题创作新的祝赞词。

内蒙古民协主席、内蒙古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布和朝鲁认为,民间文艺和人民大众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民间文艺是鱼,人民大众是水,鱼只能在水中繁衍生息。他说:“史诗和祝赞词等民间文艺是人民大众的精神财富,应该在人民大众中生存、发展、升华,为时代服务。民间文艺不能保存在博物馆中,应该保存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首先必须要把传统的东西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然后在形式上做一些改变和创新,适应当代人的审美。”

“如果用祝赞词赞颂我们的食物——羊背子,那就要赞颂羊是喝了什么水、吃了什么草,才有了我们今天餐桌上的羊背子,人们在享用羊背子的时候要感恩大自然的恩赐、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加入这些精神元素后,生活才有意义。今天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融入到当代社会的生活中来,当代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史诗和祝赞词的精神价值。”内蒙古民协原主席那顺表示,“传统文化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如何把传统文化、民间文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祁发慧看来,从研究的角度,需要回归到“地方性知识”来衔接传统与现代。“很多优秀的传承人,一方面拥有现代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拉链式’地葆有传统的、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文化特征。我们对传承人的关注,不应局限于他作为一个传承人是什么样的,还要关注他作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

关于民间文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内蒙古大学教授孟和吉雅认为,传承是技术保护的问题,创新是发展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需要作更清晰的界定。“传承的受众体不是当代人,而创新的受众体是当代人。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文艺的传承必须要和当代生活结合在一起,传承最根本的、灵魂性的东西。史诗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今天史诗的音律、舞台表现、情感表现形式能不能表现英雄主义?祝赞词的语言有没有敬重感、敬畏感?是不是能够跨越不同的语言、不同地域的方言,使人感受到情感和意境?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一定要把传统的精髓掌握之后,再拿过来创新发展。”

在内蒙古大学教授塔亚看来,史诗是充满英雄气概的、传播正能量的文化艺术形式。这次的演出主要是舞台表演,舞台上的舞美、服装、乐器、表演,都展现出当代艺术审美的长处。同时,也希望舞台表演之外,史诗和祝赞词这样传统的民间文艺更多地回归到民间的日常生活中,接受人民大众的检验,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进行新的创造。